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政府定价是基于微观市场失灵及政府政策目标的考虑,应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科学、民主、民生的原则。在某些领域和地域,我国的政府定价尚存在着范围不清、超越权限、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定价行为被产业俘获等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政府定价必须合理确定定价范围、完善定价程序、提高定价的科学性、进行价格上限管制、强化定价责任追究制度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决定了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必要性。当前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治理面临着参与空间小、公民参与意识不足、制度供给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障碍。我们必须积极改变管制式的公共治理模式,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和彼此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决定了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必要性。当前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治理面临着参与空间小、公民参与意识不足、制度供给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障碍。我们必须积极改变管制式的公共治理模式,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和彼此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制度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用事业属于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作用发挥不好的“市场失灵”领域。因此,公用事业的民营化与公用事业的特有属性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矛盾。为了防范和控制这些可能的问题和风险,必须树立正确的改革思路,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民营化进行制度分析,以推进公用事业改革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为民营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体现了全球范围内公共行政改革的主题即"政府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追随了"更多地依靠私人组织,更少依靠政府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理念.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旨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来自法规与政策、竞争、价格、监管和信用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政府网载,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施行。办法规定,定价机关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办法规定,消费者人数不得少于听证会参加人总数的五分之二。为了体现公开透明的程序正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淑英 《前沿》2004,(1):154-156
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决定性胜利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政府的坚强和有力。但与此同时 ,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并需要今后尽快解决和改进的问题与制度缺陷。笔者仅就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谈几点认识。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所谓信息公开 ,是指公民———政府的关系中 ,除法定特殊情形外 ,公民在法律上有权获得政府档案和文件 ,一般地称为政务公开。需要指出的是 ,公开在这里不能简单地指向一种好的政府工作方式 ,更不是把公开作为一种恩惠 ,而是指政府行为的原则和公民的权利 ,即政府公开信息的行为和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为什么要公开信…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公民的利益需求,将公民参与引入到公共政策中来,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在明确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在构建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构建完善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创造非政府组织的有序参与机制和发展公私合作生产的利益协调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公开的例外是建立在政府公开信息为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它从反向界定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确定例外的实质是协调公民知情权与其它重要法益之间的冲突,旨在有效地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运作。例外通常包括国家秘密、行政需要、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特别救济是保障公民合法信息公开申请遭到拒绝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政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炜 《理论月刊》2005,(2):93-96
政府信息公开是服务型政府的应有机制。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政基础奠定了该制度的价值取向,具有拘束、指引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及具体制度设置的功能。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以促进信息流通共享、保障公民知情权、落实民主政治为目标,并且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对政府信息公开法制的建立起到了相应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施阳 《青年论坛》2011,(4):114-116
市政公用事业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技术上和观念上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市政公用事业必然由政府来建立和经营,而这易于形成垄断。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经营市政公用事业的弊端也愈来愈显现。因此,市政公用事业的反垄断规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我国政治文明、司法文明的根本目标,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对维护司法公正,实现公平正义,负有法定责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民行检察监督目前是检察工作的薄弱环节,现有法律制约了民行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急信息公开是政府的职责,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准确发布、及时传播和适时反馈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上,政府必须紧扣事件动态,抢占话语先机;把握事发状态,掌握传播节奏;坦诚公开表态,满足公众期待;抚平公众心态,引导社会舆论;注重公众情态,赢得人民支持;恢复发布常态,消除各方疑虑。  相似文献   

14.
公平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原则。健康公平意味着健康权利与健康责任的合理分配,它关系到社会和谐、补偿正义与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既是健康权利与健康责任的统一,也是个人责任与政府责任的统一,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健康公平受社会经济关系、政策目标和个人自由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实现程度总是具体的、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悦 《中国发展》2008,8(4):55-58
人体器官移植是医学科学的重大进步,已经成为拯救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重要手段。该文采用比较方法分析了中国第一部《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存在的不足,并就完善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从可移植器官范围、基本原则、捐献人范围和脑死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30年改革开放历史为线索,对中国政府机构6次改革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政府机构的结构与运行,重点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回顾机构改革的目标、方向与内容的基础上,本文对改革的价值与缺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政公用事业需要加快发展,通过对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历史回顾,针对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进行了探讨,认为产业化、市场化、民营化是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良好的政府管制体制和机制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是国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干预、协调社会经济的部门法。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方式,但国家调节也会发生“政府失灵”的现象,因此作为国家调节方式之一的宏观调控也需要经济法的规制与保障。可以说,宏观调控措施的运用是否妥当,宏观调控的权力是否受到法律规制,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民众正当权益的关键。按照经济法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还亟需改善,宏观调控权应受到经济法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民营化实质上就是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一场制度变迁,即打破农村公共事业领域原有的政府一元供给的制度格局,确立政府、民营经济、村民组织多元互动的制度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博弈关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民营化与民营经济的博弈、民营化与村民组织的博弈.以博弈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深入探究各自的博弈过程与博弈策略,推导出可能出现的各种博弈局面甚至是博弈困境,提出相应的引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德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中,德国属于温和型国家,其地方改革的原则策略选择与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特征,即以法治为核心、以政府能力提升为目标、多价值平衡及公民间接参与为主直接参与为辅。在改革内容上,表现为公共服务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包括机构精简(含组织流程再造)和地方政府区划改革,机制创新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公共物品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体制改革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和强化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而机制创新的直接价值取向则是创设一种新的治理文化,最大限度地动员市场和第三部门参与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生产,让地方政府"瘦身",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