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法律适用上,当双方大陆架权利主张不同时,权利界限的划定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两个权利主张必须是等价的,相对抗的,并因此导致权利主张重叠。否则,通过大陆架权利制度已经分出权利主张之优先顺序,划界将不成为问题。更没有必要(尽管不妨碍)适用划界规则。中日争端的主要矛盾在于明确权利制度中不同权利主张的法律上的效力而非划界规则的适用。中方的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这一权利主张,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有充分的依据,其重要性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植根于经济生活中的法律不仅应具备维系社会正义的职能,还应负担起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社会财富增加的使命.本文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权利穷竭制度的构成、效益以及法律救济等问题,以揭示这一法律制度的经济本质,从而为我们认识、评价权利穷竭制度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行政救济合法权益标准之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确立了权益保护的合法性标准,这实际上是以立法者的法律价值判断取代公民正当道德权利,既不能全面地反映现实中受害者的权利诉求,更不利于受害人的权利救济。因此,应当纠正我国法律制度中普遍确认的将合法权益作为确定权益保护范围的唯一标准的狭隘观念,扩大权益保护的范围,将实定法之外的应然权利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权利冲突是法治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如何解决权利冲突也就成为世界各国所要竭力面对的问题。紧急避险制度就是解决权利冲突问题的一个极为典型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既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在法律体系中,也是在司法过程中判定和解决权利冲突问题的有效制度。在世界多数国家,法律中都规定有紧急避险制度。有的规定在刑法中,有的规定在民法中,有的是刑法、民法兼而有之。对紧急避险的制度规定和法理依据进行探讨,并以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几个刑民案例作为实证,来探讨紧急避险这一制度在解决权利冲突案件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在陕西发生的黑砖窑事件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法律条文和社会现实之间强烈的张力,反映了应有权利向现实权利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断裂,人权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必须付诸于实践。在这一事件中,围绕民工的权利博弈的国家公权力和砖窑主的私人利益充分的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激励问题。本文指出建立完善的、可操作的法律激励机制,是保证我们顺利地实现人权保护的目标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规模庞大且人数仍在急速增长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劳动权利履遭侵犯,不仅有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更有法律方面的原因。本文认为解决此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切实用法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目前工商领域知识产权冲突的案例经常发生。法律权利制度构建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任何公民享有受到平等尊重、公平待遇的基本权利。如果在先权没有受到实质损害,而被用来限制在后权的产生,这是有违法律权利制度构建的目的的。所以只有避免在先权利受到实质损害,才能作为限制、撤销其他权利的理由。有关工商领域知识产权冲突的问题可以在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中解决。  相似文献   

8.
丁南 《现代法学》2004,26(1):70-74
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信赖保护的重要工具。合同责任、信赖利益赔偿责任以及权利表见责任构成了信赖保护的制度体系。信赖利益赔偿与权利表见责任虽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二者效力评价及适用方面迥然不同。强制有效作为权利表见责任的法律行为之独特的效力评价 ,其不同于法律行为效力评价体系之得撤销、无效、效力待定 ,以及相对无效 ,且以发生直接的法律效果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坤 《环球法律评论》2011,33(3):151-160
长期以来,对社会规范的研究并不是法律经济学的重心,人们更关注正式的法律制度.这表现在,当权利交换需要一个初始界定时,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冲突时(如囚徒困境[1]、公地悲剧[2]以及其它的集团行动问题[3]),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法律,而不是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0.
在对自由主义法学传统中的形式主义和客观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昂格尔提出"偏差原则"与重塑民主和市场制度形式的主张.这其中,以对法律与社会的适当关系的认知为理论支撑点,以权利体系的重新规定为主要内容之一.认为制度设计和"社会情境"的相互彰显是昂格尔思想中的核心之一,故以其为切入点,围绕法律如何在"社会情境"下存在这一问题,分析昂格尔意义下的"社会情境"的理论内涵和这一场景下昂格尔对法律中权利体系的方案设计,并对其理论构想的成立与否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人权法在我国人权法制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相关实际部门和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客观、准确、充分和一致的认识。这既不利于我国对国际人权法规则的进一步接受和适用,也不利于我国人权法制的健全和完善。应从国际人权法的自身情况出发,以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基础,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和原则为指导,并以有利于我国人权法制建设和人权状况的改善为目标,对国际人权法在我国人权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切适当而必要的步骤和措施,健全和完善人权法制,并促进人权状况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t is argued that accepting that there are human rights, or that there are categorically binding requirements of any kind on action, logically requires accepting the PGC (Principle of Generic Consistency ) as the supreme criterion of practical reasonableness.
Consequently, all legal systems that recognise human rights (hence, the English legal system), all who view law as a matter of obligation, and all who consider that there are categorically binding requirements on action, must take the PGC to be a necessary criterion of legal validity. Conventions on human rights must, as conventions on human rights , be interpreted to conform with the PGC .  相似文献   

13.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made an important speech (Speech) on China’s path of advancement of human rights at a group study session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February 25, 2022. Adherence to law-base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re important requirements for firmly following China’s path of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law-based mechanism of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ing 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 and removing systematic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should be adhered to. The Constitu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ed to promote record and review of new laws presented by legislatures, and to safeguard its authority. Innovations of human rights theory should be accelerated, along with faster construction of a human rights academic system, of a human rights academic system, and of a human rights discourse system, for meeting China’s needs in the new era. A sound legal mechanism of guarantee for human rights can better guarantee people’s better life. Furthermore, China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human rights governance and make appropriate con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主义法学引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文主义法学是指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的法学观点或法学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法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人作为目的。人文主义法学的基本原则及对法律思想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尊重人的需要和利益原则促进了权利、人权、自由的产生和发展;防范人的恶性原则促进了法治概念、民主政府、分权、法律程序、法律监督的产生和发展;宽容人的弱点原则主张法律对人的行为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鼓励人的优点原则主张法律允许人们参与法律实践活动、鼓励人的奉献行为。人文主义法学的兴起将促进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召成 《法学研究》2012,(5):121-135
局限于19世纪的哲学认识,权利能力仅被赋予自然人和法人,其他人和组织形态的权利能力被忽略。因而,当迫切需要法律对这些人和组织予以调整时,传统权利能力的规定成为不可逾越的体系障碍,必须通过法律续造的方法构建部分权利能力制度。事实上,民法关于权利能力制度的构造以及立法上的一些规定已经为部分权利能力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立法例支撑。部分权利能力是在部分而非全部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作为民事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的能力,它通过考察自然人和法人以外的人和组织的人格状态和特定法律关系的价值和目的来认定。部分权利能力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但包括胎儿、死者与合伙的部分权利能力,还包括其他一些人和组织的部分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interest in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as both a filter and lens for view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legal system serves therapeutic or anti‐therapeutic consequences.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mpact of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on ques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the role of forensic psychologists.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an intersection between human rights,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and forensic psychology. Method. Human rights are based on legal, social, and moral rules. Human rights literature generally considers legal rights but such policy statements do not provide principles to guide forensic psychologists in addressing moral or social rights. Therefore, a framework to guide forensic psychologists is required. Conclusion. As duty‐bearers, forensic psychologists need to address the core values of freedom and well‐being in rights holders (in this instance, prisoners and detainees with a mental illnes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human rights principles can add to the normative base of a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framework, and in‐turn,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can assist forensic psychologists to actively address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17.
刘敏 《法学论坛》2006,21(2):22-27
传统法律是建立在以人为主体的、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理念之上,人的权益是法律保护的核心。在迄今为止的所有法律中,环境始终处于客体的地位。为了人类不被毁灭,就必须放弃人的生存优先于环境系统存在的观念,赋予环境法律上的地位,把创建人与环境同构法作为在法律上解决人与环境问题的终极目标,实现人与环境的最终同构。同构法建立的主要途径,一是要扩展法律主体,赋予环境“法律人”的地位,使其具有主体资格并以平等的地位与人类签订契约;二是完善诉讼参加人制度,通过创建环境诉讼法的方式,让环境作为诉讼当事人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18.
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关系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治国 《河北法学》2008,26(5):79-82
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民法是对宪法在民事领域的具体化;但宪法又是公法,与作为私法的民法有本质上的区别。与此相对应,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在性质、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宪法权利功能的变迁又使其有影响民事权利发展的可能性。人权是整体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人权入宪为宪法权利通过其体现的人权价值影响民事权利提供了法律基础,尽管如此,两者仍是不同性质的权利,宪法权利规范不能直接用于调整私人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行政与法》2007,(2):36-37
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条件,我国非常有必要建立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而且在当前形势下有很大的可行性;尽快构建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是目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两大法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利 《河北法学》2005,23(10):101-106
排除非法证据是保障被告人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原则。由于法律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特定时期控制犯罪与保护人权的需要,不同法系之间以及同一法系不同国家之间有关这一问题的诉讼理论和具体对策往往存在着许多差异。对两大法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发展历史及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目的在于为确立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