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要完成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就必须从人类中心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完成从"人类中心论"到"系统和谐论"的观念变革。"系统和谐论"应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之一,而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系统和谐论"的实践空间。只要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和谐论"有机整合,就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精神、不同文明之间这五重关系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二重奏是完全契合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系统本质是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自然——人——社会这个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的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谐共生"核心价值理念。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格生态"三大系统内部及其相互关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统一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战略,过程哲学则正成为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本文从过程论、有机论、整体论、创造论等方面简述了过程哲学与科学发展现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契合之处.就中国而言,自觉地了解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将有助于从"他者"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促进其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4.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心理和谐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标准由对立、分裂逐渐走向融合,使心理和谐呈现出由"群体形态个体"依靠宗教幻觉取得的虚假、低度和谐--"独立个体"依靠心理科学维护的适度和谐--"自由而全面发展个体"心理完满、高度和谐三个历史阶段.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型的中国人,其社会人格受"物的依赖关系"型塑,不仅形成独立、自主、理性的人格特征,而且也使人与自然、人与劳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关系异化,导致了现阶段特有的心理冲突、心理问题.为此,须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引下,从宏观制度和微观个人层面改变资本、权力异化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以构建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我党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基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思维的神圣殿堂,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模式,按照"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在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前后相继提出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和谐动力论等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关系的整体协调.我们地矿部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地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天华 《理论学刊》2008,4(4):76-78
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发展维度,和谐社会理论是差异与和谐双重维度的统一.和谐,是多样性差异的协调平衡、共生和谐,讲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适度张力.当代社会和谐必须强调并确立"差异共存、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现首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发展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克服了离开经济社会发展抽象讨论人的发展的唯心主义观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了辩证法联系的思想,"统筹兼顾"是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原理.  相似文献   

12.
庄友刚 《唯实》2006,1(6):3-7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后果并不总是对人有利的,有时也意味着风险.人类的生存就是一种风险生存,风险已成为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当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对风险社会的实践存在论反思,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同时,超越、扬弃风险社会也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特定历史界限.在弥合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分裂与对立的进程中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实践发展,才是人类摆脱生存与发展悖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人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点是现实的人和人的存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是人的需要和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价值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观,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是全面、系统的发展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性、整体性思想;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5.
李晓元 《学习论坛》2008,24(11):27-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和谐人思想以"社会关系人"论或"实践人"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异化人"论为逻辑起点,从现实社会关系的维度,展现了人的真实本质和存在方式,特别是把和谐人的和谐本质与创新本质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依托.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入学体系的价值核心,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是当代人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是当代人特别是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存在指向.  相似文献   

16.
我的中国观     
西方长期以来一直误判中国,其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比如"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变革,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美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可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版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中国人今天进行的探索,必将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未来发展作出弥足珍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逐步深入,人的发展问题日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如果说在人的发展问题上有什么后发优势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广泛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实际在制度安排与设计上做得更科学、更合理,更能够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变革旧体制、创立和完善新体制,实现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的历史性转变是促进我国人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生态环境的蚕食.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遍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地生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基础性要求,就是要确保人类社会内部关系和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种关系能够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的新一代领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协调与增长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态和谐.这三大和谐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这是由于,相对于人类生存和所有实践活动而言,整个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存在前提和客观环境条件.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