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吕赫若的早期小说。较为成熟的技巧,深刻反映了殖民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制度性双重宰制下的台湾社会现实,揭示了人的命运的社会经济本质。小说中的真实与社会的客观现实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是对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台湾新文学中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丰富。  相似文献   

2.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可以从"新写"和"新实"两方面进行理解和阐述."新写实"小说仍然是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但又不完全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它是在传统(经典)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对峙中,采取现实主义直面现实的精神和再现生活的方法,同时又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4.
作家方方在《软埋》中由个体的命运勾连起一个家族,一个群体的历史命运轨迹,用文学的方式来表现土改历史、记忆对于不同群体的不同意义,展现了历史与人性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同时又客观地对于不同生存方式和选择策略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5.
肖敏 《理论月刊》2010,(8):125-127
进入新世纪以来,方方的小说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面临着转型。方方的女性主义小说对于中国女性写作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方方的近期市民题材小说取材于底层,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写作"有较大的差异,也折射了底层写作的不足。另外,方方最近的涉及到历史和城市的小说,也显示了其创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流派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可以从“新写”和“新实”两方面进行理解和阐述。“新写实”小说仍然是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但又不完全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它是在传统(经典)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对峙中,采取现实主义直面现实的精神和再现生活的方法,同时又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8.
同是女性作家,与标榜"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池莉、方方不同,也与刻意"私人化"叙述的陈染、林白迥异,毕淑敏一贯以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扎实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悲壮的理想主义基调制胜,其作品每每引起文坛和广大读者注目。与此同时,内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文学硕士、作家、女儿、  相似文献   

9.
王屏 《人民论坛》2012,(4):36-37
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日本社会党虽然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脱胎换骨",但却并未保住政权。对现实的容忍与妥协并未改变社会党走向衰落的命运,甚至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因为这种现实主义政策是以社会党的自我否定为前提的,其中的教训深刻而惨痛  相似文献   

10.
乡土小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立足于中国本土,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含强烈的悲剧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克服了"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真实的再现了20年代社会的风貌,开拓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新路,不仅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重要文学现象,也是现代小说不容错过的课题。它所创造的小说散文化倾向也为小说样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邓礼坤 《求索》2012,(7):147-148,120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问题小说"写作模式发展和巩固了中国现代小说写作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问题小说"写作的作家们在文学上都有着很深的艺术功底,他们都能够以一种非常简洁的文笔,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实在感触真实自然地叙述出来,反映和揭示出时代的尖锐性现实问题。这类写作模式实际上是肯定了"文艺必须反映现实的生活,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原则,因此,"问题小说"的创作对"贴近社会、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谭君强 《思想战线》2004,30(5):106-109
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尽管并不存在像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之间那样的明显"断裂",但其间依然显示了独特性。后现代小说在叙事方面显示出如下特征:对作品的复制与多重复制,融合事实与虚构、现实与神话、原创与模仿,消解文学不同类别和体裁的界限,叙述主体的"本体论"运用与戏拟式变换,不可靠叙述者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3.
曹洁萍 《求索》2014,(10):132-136
对日常现实的密切关注和对小说艺术的诗性思考是毕飞宇近年来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对现实的关注与情怀是毕飞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起点,以现实之心去体验与思考,为毕飞宇小说把现实精神与诗性意蕴的统一、融合提供基础,并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与强烈的现实关照。介入现实成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叙事伦理,而具备诗性特质的叙事表达是其小说具备高度鉴别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现代派"小说在80年代经历了发轫、高潮、衰落的过程,它的产生改变了80年代的整体文学风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出于对当时文学现状的不满,"现代派"小说充当了文坛爆破手的角色,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反拨,提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不过,由于各种历史场力的作用,"现代派"小说没有及时地反省自我,过多强调了其历史合理性,而忽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传统及主体建构;站在当前知识立场之上,"现代派"小说在其发展初期应当具备既勇敢反抗束缚,又不断反省自我的流动品格。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在精神文化方面亦如此。仅就西方文艺思潮来说,19世纪曾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渐成强弩之末,而唯美主义和象证主义等新生流派则为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开辟了道路。从世纪初的末来主义开始,各种先锋派文学艺术不断涌现,如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文学等等,文学史家一般将这些有别于现实主义的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6.
胡智锋  潘佳谋 《探索与争鸣》2023,(11):160-168+196
温暖现实主义具有现实主义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受西方悲观主义的影响,表现出对现实的否定性态度,这种态度既可外延为“抗争”精神,也可外延为期待与愿景。现实主义自传入中国就与时代需求紧密呼应,批判精神中蕴含着建设精神。温暖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特点体现在克制与隐晦,也体现在时代性与人本性;温暖现实主义的批判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能够疏解与引导人民情绪。这种蕴含否定和肯定,批判性与建设性互相平衡的中国原创理念,不仅给予本土创作者更宽广的创作空间,也向世界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的创作方案。  相似文献   

17.
王实味的命运在1942延安文学事件中有着深长的意味。王实味并不是1942延安"新启蒙文学"的肇始者,他批判的锋芒也没有格外锐利,但他却成为1942年以来第一个为中国文学献出生命的作家。在抗战时期的延安,王实味遭此命运有其特定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他的性格特点,二是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三是他系统的、与延安文学思想对抗的文学思想,同时,国民党的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纪念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他的名字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他出生在1799年5月20日,病逝于1850年8月18日。一个月以后将是他诞生200周年,一年以后,将是他逝世150周年。 巴尔扎克是文学领域里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在相对比较短暂的50年人生中,他为我们留下了由94部小说组成的罕见而且非凡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人间戏剧》。如他自己期  相似文献   

19.
现代安徽文学创作自"五四"陈独秀、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以来就高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大旗。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风雷》《天云山传奇》等更是引领风气之先。文章以新时期以来,安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几位重要作家为例,回顾安徽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并就安徽文学界取得这一辉煌成就的经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胡用琼 《求索》2012,(11):107-109
在标志着余华创作转型的小说《活着》中,福贵老人所唱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旧日歌谣具有特别意味,它暗蕴了余华小说的三重结构,也总结了其生存哲学的发展脉络。少年/儿子发现了世界的荒诞真相,中年/父亲充满了欲望与幻想,试图"掘藏",而老年/祖父则摒弃了世俗的欲望,正确确立了人与荒诞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由稚嫩到世故再到成熟的人生之旅的全过程。由此,余华转型后的小说写作不是如学界公认的所谓向"父亲"、向当下现实的认同,而是向"祖父"、向传统生存哲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