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检察权是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法律监督权,民事检察权在民事诉讼中的定位包括民事检察权行使的目标、对象与范围、方式与效力。民事检察权在诉讼过程中形成了民事检察权与诉权、民事检察权与审判权、民事检察权与当事人的自救权利、民事检察权与法院内部监督制约、民事检察权与职务犯罪侦查权等多边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现行《民诉法》所规定的民事检察权与民事诉讼权利的司法实践问题及原因 (一)现行《民诉法》所规定的民事检察权不能保障民事诉讼权利的实现及原因: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和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民事检察权仅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不对诉讼参与人的  相似文献   

3.
一、民事检察权的含义:民事检察权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宪法和法律对民事法律的实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职权。人民检察院的这一职能和权限,主要是通过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来实现的,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民事检察权是人民检察院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院对法律的实施实行全面监督的重要体现。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开启先河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各国政府积极奉行国家不干预私人经济活动的政策,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只限于法律规定的很小范围内。资本主义进入帝国…  相似文献   

4.
论进退之间的民事检察监督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实际 ,民事检察权仍有存在的必要 ,但应予以改革。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与检察权的关系来看 ,在抗诉、参与诉讼方面 ,检察权应是有限的 ,但应确保其有效 ;同时 ,有必要确立检察起诉权。  相似文献   

5.
只有遵循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民事检察监督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检察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应该具有相互的平衡制约关系,具体包括:当事人处分权对检察权的合理限制关系,检察权对于当事人处分权的干预、监督关系,以及检察权对于实现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关系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自确立以来,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效果。但是,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也并非完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与其他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关于民事检察制度的规定相比较,解决检察权介入民事诉讼应具有的制度上和法理上的正当性,规范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角色定位和介入程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存在两个公权力机关,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这种制度设计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民事检察工作非常富有实践性与创造性,国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我国民事检察权体现的是检察权对审判权的监督,实质上是一种公权力对另一种公权力的制约。因此,民行检察不仅需要研究较为宏观的制度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协调与把握好公权私权的关系。一、对民事检察权性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叶红 《中国检察官》2012,(19):71-73
民事检察监督权是诉讼监督权的一部分,是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体现。本文以下论及的民事检察监督仅指狭义上的,即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审判进行监督,并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裁判以提起抗诉为监督手段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民事检察权,也可称之为民事法律监督权,从内容上可分为民事立案检察权、民事调解检察权、民事审判检察权、民事执行检察权等。在民事检察权的实际运行中,常常会遇到公权力与民事案件当事人私权利的冲突问题,值得我们系统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姚远 《法制与社会》2010,(27):23-24
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程序作为纠正执法不公、保障司法公正的专门程序,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试运用民事诉讼方面的理论基础,对民事检察权的目的功能进行梳理,就完善民事法律监督程序提出立法建议,使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程序更富有时代性,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事诉讼制度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诉权、审判权相互契合为内核的民事诉讼制度是利益分配的主要平台,当带有鲜明国家干预色彩的民事检察权回应社会需求介入该场域时,应保持理性,具备存在的正当性和运行的适当性。为此,通过考察民事检察权的过去和现在,剖析正当性的历史渊源及现实依据,进而转变理念、完善机制、规范手段,能动化解应然与实然间的分离,满足适当性要求,实现权力与权利的有效表达与整合。  相似文献   

12.
曾培芳  吴洁 《时代法学》2005,3(6):54-60
民事检察权是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权力,目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民事检察权可以启动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对判决的终局性产生影响。现行的民事检察权需要完善。完善民事检察权应当正确处理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民事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以及民事检察权与当事人诉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洪浩  邓晓静 《法学》2013,(7):116-122
历经多年司法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研究的积累,修订后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增设了民事公益诉讼的条款。经过此次修订,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保护的权益从私权扩充到了社会公共利益领域;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也随之扩展;民事诉讼当事人将因公益诉讼的出现而被重新界定,法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尤其是检察机关,有可能成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然而,囿于我国一贯的立法模式和传统,对于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权的配置,《民事诉讼法》却语焉不详,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是当前检察理论中一个热点问题。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民事公诉制度当成为检察权发展的趋势。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势下,建立民事公诉制度尤为紧迫。一、中外民事公诉制度考察民事公诉制度由大陆法系的法国开启先河,在1806年的《法国民事诉讼法》中正式确立。大陆法系国家。法国检察机关提起和参加的民事诉讼范围较宽,德国和日本较窄。联邦德国的检察机关可以在婚姻无效案件、雇佣劳动案件、部分禁治产案件及宣告失踪人死亡等案件中提起诉讼或提出申请。日本的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可以就婚姻、…  相似文献   

15.
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进行检察监督"的原则,并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构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既是对新《民事诉讼法》内容的贯彻和具体化,也是进一步完善检察权和检察制度的需要,同时有利于从权力制衡的角度进一步发挥检察职能,破解"执行难,执行乱",走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民事检察权源自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之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民事检察权的法定形式为抗诉,在检察实践中还发展出再审检察建议、纠违通知书等其他有效补充形式。然而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解决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满足服务大局的现实需要,民事检察权的行使有待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确立的检察监督制度,限制了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有效行使,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及保证诉讼公正的要求。但完善检察监督制度,必须审慎地处理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冲突,寻求平衡点,以免矫枉过正。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时,既要对已有的抗诉制度进行完善,使之便于操作,也要拓宽检察监督的范围,增加检察监犦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确立的检察监督制度,限制了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有效行使,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及保证诉讼公正的要求。但完善检察监督制度,必须审慎地处理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冲突,寻求平衡点,以免矫枉过正。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时,既要对已有的抗诉制度进行完善,使之便于操作,也要拓宽检察监督的范围,增加检察监督的方式,但着重点要放在检察监督“预控力”的扩大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事检察制度是在民事诉讼中运行的,民事检察制度理应遵循民事诉讼原则;与此同时民事检察制度也是检察制度的一部分,具有诉讼监督的本质特性。从表层上看,民事检察制度与民事诉讼相关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但两者在维护司法公正的共同目标下可以实现调和,民事检察制度不应因与民事诉讼相关原则存在冲突而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9.
论民事诉讼的目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基于民事诉讼目的与司法制度(尤其是与民事审判权关系)的作用,与民事诉讼构造的形成,与民事诉讼法解释相互关系的事实,透过中外法制国家关于诉权和诉讼目的论的学说现状,分析了民事诉讼制度运行所依赖的人民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请求权关系的内涵,阐述了审判机能与民事诉讼目的论、民事诉讼构造、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与纠纷的解决等关系,从而主张民事诉诉讼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民事纠纷  相似文献   

20.
傅国云 《法治研究》2013,(9):113-118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检察制度进行重构,是民事检察制度一次重要的变革。一方面强化了检察机关对作为公权力的民事审判权的法律监督,使监督手段和范围有了新的拓展;另一方面,又对私法领域保持理性和谦抑,让当事人尽最大可能通过普通诉讼程序实现权利救济,最大限度地由法院救济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检察监督在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之后嵌入,体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及检察权的理性监督。本文就民事检察监督理念、抗诉前置程序、一审直抗、举证责任、执行监督、基层检察院民事检察职责定位等焦点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以期对司法实践和民事诉讼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