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戚卫红  陈延斌 《求索》2011,(8):104-106
"道德场"是借助物理学中的场思维研究道德问题得出的新概念。道德场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由道德场源、道德场实体、道德场力、道德场特殊因子构成。道德场格局的再造是组织与自组织的动态过程,道德场既有可叠加性、延迟性等场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主动性、历史性和影响广泛性等特殊属性。道德场的提出为我们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公民道德养成中的"双向互动"效应,更能起到健全人格、张扬个性、塑造完整生命之社会道德功效。  相似文献   

2.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3.
孙玉良  朱彦明 《前沿》2010,(16):26-29
尼采后期思想中关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之间的区分是他所谓的道德"类型学"。"类型学"强调的是对立和差异,反对"中间形式"的混杂。它与"谱系学"结合在一起,成为尼采思想的利器。它表明欧洲历史中被视为"最高价值"的道德一直面对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就表现为对不同价值的"强制"。但是,如果道德只是与人们的保存本能相关,并且成了生命整体衰败的征兆,那么相反的类型就成为一种"急需",因为这不仅关联着生命整个链条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体自我塑造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特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合乎道德的、善的价值和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它不包含道德成本,它与道德成本成反比。它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则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道德的建设与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社会道德底线屡遭冲击,甚至出现道德被抽空的局面.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道德观,面对社会道德的混乱与破坏,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比较上的主体优势与资源优势,能够对社会道德的重塑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珣 《前沿》2013,(8):64-66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法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和原理,法律与道德问题,在中国就转化为"法治"和"德治"的命题。在当今法治社会中,道德是否仍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从法史学角度,以中西方历史考察为基础,谈谈法治社会视野下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灿新 《岭南学刊》2014,(1):117-122
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特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舍乎道德的、善的价值和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它不包含道德成本,它与道德成本成反比。它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则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的养成中 ,最困难的环节有两个 ,一是社会道德进入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 ,即道德教育效果的真正体现 ;二是个体道德修养中一定的道德信念如何始终坚持不懈 ,养成习惯。在第一个问题上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道德意识的传输过程中 ,各种外在因素及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 ,道德个体在接受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一些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 ,造成道德意识的变形和传播效果的降低。在第二个问题上 ,由于道德个体已有的道德认识在进入现实的道德实践时 ,往往要面临利益上的让度甚至牺牲 ,也会形成各种心理上的复杂反应 ,导致…  相似文献   

9.
刘洁 《岭南学刊》2010,(6):112-116
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去政治化、市场经济的主体性原则、社会转型期道德价值观的混乱、互联网的普及和家庭教育的弱化等社会文化根源,使"80后"形成了与前几代人相比具有鲜明差异、先进而又充满困惑的道德价值观。只有从后喻文化传递的特点出发,认同"80后"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价值观、从人类文化传递的一般规律出发,发挥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对"80后"的道德价值观的主导、调整作用,才能缓解代际之间的突出与对立。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自律的能力,也是一种自我的强制,还是一种普遍的渗透力,更是一种超越能力。提升道德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档次。  相似文献   

11.
李建华  蒋林峰 《求索》2012,(1):92-94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多途径选择过程,而社会道德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创新社会管理的道德意义在于实现社会正义、建设生态文明和提升公民道德;我国有较为完备的道德文化体系和丰富的道德治理经验,这为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道德基础;基于道德建设的社会管理创新应注重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健全道德文化引导机制、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首先遵守共同约定和规则,是多元时代社会稳定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最重要防线"内耗"的负能量如果用正能量和负能量这两个对立概念分析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那么,我以为社会道德负能量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常驻状态。社会道德负能量在多数情  相似文献   

13.
张卫国 《新东方》2002,11(4):32-36
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成本现象,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的紧密联系。没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道德“自觉”,就不可能有高尚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健康的市场经济。正确地对待和运用道德成本,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李慧 《前沿》2012,(7):84-85
随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成为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范式,在该范式下,社会道德与经济发展必然相关。本文在对低碳经济的道德理念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道德困境,然后论证了社会道德规范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陈晶 《传承》2010,(21):48-49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16.
弘扬传统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冢庭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7.
何丽艳 《人民论坛》2014,(3):225-227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19.
醉红尘 《人民公安》2009,(21):40-43
经过几场官司的卓不群教授,依然无法逃脱行政拘留的处罚。他本来想找点浪漫缓减一下"拧巴"的生活状态,没有想到因为其行为本身违背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约束,短暂的欢愉过后,生活反而变得更加"拧巴"!  相似文献   

20.
胡勤 《求索》2010,(5):98-99
"道德"是不是一种"资本",学者们对此各执一端;尽管人们对道德是否是一种资本持不同意见,但人们对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的担忧及对重新框定道德的冲动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了学者们的学术敏感性与强烈的责任意识。论争之于我们的启示是伦理研究在关注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应关注理论的元研究,并尽量避免道德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