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年的暴力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中的暴力环境对少年暴力倾向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因而,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的暴力行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暴力涵化效应,增强少年对网络暴力环境的内在抗拒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少年的暴力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中的暴力环境对少年暴力倾向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因而。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的暴力行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暴力涵化效应,增强少年对网络暴力环境的内在抗拒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暴力在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会导致受害人自杀的危害后果。事实层面,网络暴力致人自杀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价值层面,网络暴力致人自杀具备客观归责的正当依据,理应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现行刑法对网络暴力致人自杀的刑法规制存在片面性和滞后性,难以有效发挥刑法在规制网络暴力致人自杀中的规范价值。基于网络暴力形成过程中责任主体的功能性差异,对网络暴力致人自杀的刑法规制研究应当从网络暴力行为主体和平台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路径完善。合理限缩表层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的刑法规制范围,将其限定为网络暴力信息生成阶段中的初始发布者、后续加工发布者和网络暴力信息发展阶段中对信息传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推波助澜者。应对网络平台刑事责任认定条件进行合理修正,废除行政前置入罪程序,明确网络平台在网络暴力活动中的事前审核和事中监管义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集体行动、从众心理、自我表现与英雄情结以及不负责任等是其重要表现特征。对现实的不满与泄愤心理,现实中的话语权缺失与逆反心理,道德审判的传统与施害者的审判者心理,揭露他人隐私与窥私心理,法制意识的缺失与娱乐化心理等,是网络暴力的重要心理成因。要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需要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提高网民的道德素养,疏通表达渠道,建构社会公平,以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参政议政方式,一方面拓宽了民众政治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开辟了保障民众监督权利、揭露腐败和表达意见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由于网络问政途径发展不够成熟、网络问政主体的"非理性"表达及网络问政前问政环境的局限性,网络民意在某些时候就演变成了网络暴力。因此,防止网络暴力的发生应从完善网络问政途径,提倡网民理性表达,营造良好网络问政环境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使网络问政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相似文献   

7.
李凯林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3,(3):106-113+123+128
短视频平台中的网络暴力对网络舆论环境和社会道德共识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网络暴力治理存在着入罪标准界定分歧等治理问题。本研究以大众心理理论和数字治理为基础,分析短视频平台中的群体极化,认为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基本符合“谣言-信息茧房-道德审判”的生成路径。在谣言繁衍上,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的新形态表现为恶意引导的视频内容和恶意揣测的评论内容;在信息茧房上,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的新形态表现为受“信息茧房”的技术陷阱和“流量驱动”的价值导向的影响;在群体极化上,法制约束缺位的道德审判和伦理约束缺乏的情绪宣泄是群体极化出现在短视频平台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短视频平台中网络暴力的治理策略应包括均衡言论自由与寒蝉效应、优化算法推荐与流量限制以及健全法制约束与伦理管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极端宗教组织"伊扎布特"利用各种方式和媒介,蛊惑、拉拢新疆等地的信教群众,煽动和组织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伊扎布特"活动猖獗,与复杂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新疆地区独特的地缘环境和民族宗教结构也为其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国内强有力的打防态势,能够很好地遏制其发展蔓延。同时需通过强化宣传、加强管理、深化国际司法合作等方式,严厉打击"伊扎布特"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9.
网络暴力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网民的意识形态混乱扭曲,要认清网络暴力的本质并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问题,必须厘清网络暴力与公民意识形态的关系。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加强意识形态的法治建设对于治理网络暴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极端事件"是指暴力和侵犯性到了极端程度的事件,是各种冲突事件中涉及暴力攻击或侵犯法律最为典型的事件,是超越了社会的底线价值的反常态的暴力事件。暴力的使用是极端事件的最主要的特征。"极端事件"的主角可能是个体、群体、政府。"极端事件"的发生原因有"十个不":即不让步,不让利,不放权,不透明,不守则,不及时,不换位,不认错,不对话,不变通。改变这"十个不","极端事件"就可能化解。"极端事件"也有其正向功能,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对于民情、民意、民怨会产生直接影响,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避免鼓励一些负向情绪,引发"极端事件"。  相似文献   

11.
暴力信息和色情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毒害的两大因素,网络暴力信息催生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网络色情信息催生青少年性犯罪,网络负面信息与青少年的犯罪生成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实践中,只有通过对危害信息的传播源、传播途径、受害者自身三条进路综合治理,才能阻截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造的名词,结合了犯罪学中"有组织犯罪"和"暴力性犯罪"两个概念,意在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严的要求。然而,由于这一名词结合了"有组织"和"暴力性"两个特征,具有相当的弹性,需要根据犯罪学、刑法学的知识和刑法的规定,予以合理的限定,从而保证罪刑法定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对狭义的校园暴力即在校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进行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对暴力文化的社会学分析及其与校园暴力关系的剖析,重点研究了暴力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出暴力文化泛滥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内在动因,同时以"马加爵案"为例在社会文化环境层面分析了暴力文化的负面作用.最后借鉴国外一些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提出了我国校园暴力主、客观双向预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轻微暴力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巨大逻辑反差导致刑法上的定性困难。"轻微暴力"的内涵排除案件定性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的可能,定性的难点在如何区分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意外事件。对此类案件的定性应注重考量被告人实施具体行为时是否对危害后果具有预见能力,探究是轻微暴力还是身体异质是导致死亡结果发生的根本原因或直接原因。依据轻微暴力致人死亡的不同情形,可分为:(1)被害人在行为人轻微暴力下导致的疏忽性致人死亡,(2)身体异质的被害人在行为人轻微暴力刺激或诱因下引发的死亡。可将前者定性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后者定性为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加大对暴力袭警行为的打击,近几年,暴力袭警行为正在逐年减少,特别是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袭警罪”,将暴力袭警的判罚刑期进一步上调以来,更是对暴力袭警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扼制。然而,正是这种环境使得“软暴力违警”现象逐渐增多,许多不法分子为避免承担违法后果,逃避打击,便采用手段相对柔和、方法相对隐蔽的“软暴力”阻碍民警执法。本文围绕“软暴力违警”的特点和类型,选择现场处置软暴力违警的执法语言应对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过分析高校网络德育在信息传递、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四个方面的发展,以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力和针对性为诉求,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德育文化环境,提升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由"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舆论暴力"愈来愈成为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的根源,体现了在网络世界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单向度性.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为引导,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法律监督、开展网络伦理教育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真论在监督社会、维护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化解网络舆论可能引发的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人肉搜索”“捏造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语言暴力”等形式。以积极刑法观为视角,在分析了网络暴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后,网络暴力行为入刑具有正当性。现阶段我国法律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规则依旧存在缺陷,应当对不同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加以区分,完善规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暴力事件近几年来屡屡发生,对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构成了强烈冲击,已引起了社会民众、专家学者的广泛专注。本文拟从网络暴力现象问题的提出入手,试对网络暴力的概念内涵予以界定,分析其产生的起因并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家庭暴力已成为美国当下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社会问题,传统警务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帮助受害者寻找避难所或对施暴者采用逮捕政策。在社区警务环境下,警方依据"伙伴关系和解决问题"这两个核心要素,创建了家庭暴力减少项目,以打破暴力循环,并使家庭暴力案件进一步进入刑事司法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