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考察的"把+O+VR+L"构式,指的是与处所范畴相关,动词短语后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式。O是"把"后的宾语,VR是动介式结构或动趋式结构,L是语义上表处所的处所宾语。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把+O+VR+L"构式的信息安排完全符合由旧到新的信息格局,体现了路径图式;该构式在实际使用中绝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该构式的构式义为"使位移主体产生位移,有新的着落点",而根据结构中主语的心理预期,这一基本构式义又可以分为"自主位移"和"非自主位移"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徐邦俊 《求索》2012,(12):165-167
现代汉语格式"大X的"与后续话语构成一个构式。"大"与"X"具有内在的逻辑语义关系,"大"的原型语义"空间量多"指向说话人对"X"的主观情态。构式的整体语义为:X被说话人标记,其某个特征语义按照说话人的认知心理被凸显,并作为后续话语的语用预设,显示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大X的"与后续话语之间在认知心理上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弋桓 《求索》2012,(4):176-178
谓词性短语"不A不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为选择义。由于AB语义关系的不同,"不A不B"的构式义又有他选和折中选两种具体的表现,呈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AB的多样性及体词性AB进入"不A不B",在构式义凸现的同时AB会受到这一构式的制约。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皇甫素飞 《求索》2014,(8):142-146
构式是句法和语义上独特的或不规则的表达方式。紧缩构式是汉语中一种常见而又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其形式、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紧缩构式是小句整合过程中从话语组织到句法结构过渡的言语和语言单位之间的形式。其中,半实体图式构式是典型的框式结构,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固定的习语构式是实体构式,已词汇化。紧缩构式在形式、意义上都有其独特性。紧缩构式是主观复核关系构式,形式上呈对称分布,结构上具有超句法性、层级性和非还原性,语义上具有[+非事件性]、[+恒时性]、[+虚拟性]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来实证考察苗族地区120名中学生英语习语构式习得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苗族学生在两类习语构式习得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因其自身英语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习得的显著性差异:高中学生倾向于以英语习语构式的整体性和语境信息来理解习语;初中生在解读英语习语构式时多借助于其字面意义组合式地推导。另外,基于研究发现而建议的教学启示期许对促进与提高苗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邱峰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42-145
判断句的本质是话题句,其构式义是"前项(之所以‘是’后项)的特征",据此便可对"N(就)是N"所代表的两种构式义的生成机制作出统一解释:构式1的态度义来自判断构式义基础上附加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仅起语义过滤作用而非生成作用;构式2的对立差异义来自其本身所包含的多个基本判断构式义。同时,判断构式义决定了N2必是常规范畴,而这又决定了N1和N2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7.
海霞 《求索》2013,(2):269-269,171
王寅教授出版的《构式语法研究》(2011年3月)是目前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该著从认知的视角为我们理解和研究构式语法提供了新观点和新方法。该著上卷为理论思索.分为十五章;下卷为分析应用,分为十六章。上卷较全面地介绍了现行的构式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下卷是对构式语法的应用及具体分析。《构式语法研究》阐释了探讨理论互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并发展了新的研究理念。  相似文献   

8.
金明艳 《求索》2013,(5):158-160
“手+N”构式是“N1+N2”构式的下位构式之一。它可以分为“手(外)+N(外)”构式和“手(内)+N(外)”构式两种类型。“手”在这两种构式中的意义构建与识解有一定的区别。从意义构建上看,“手(外)+N(外)”构式的意义类型具有关系型和合成型;“手(内)+N(外)”构式的意义类型有关系型、特征映射型和合成型。从识解方式上看,“手(外)+N(外)”构式中“手”的识解,可以是表征识解,可以是隐喻识解,也可以是转喻识解;“手(内)+N(外)”构式中“手”的识解都是表征型识解。  相似文献   

9.
互构性发展视角因其在解释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具有同源、同构、共变和共生等理论意涵,在社会科学领域得以积极借鉴。文章从理念互构、目标互构、功能互构和机制互构等维度建构了一种互构性发展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现实分野,即在发展脉络上存在断裂性,在理论建构上凸显非相关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整合性。基于互构性发展分析框架,文章从关系嵌入、制度整合、殊途同归和多元共担等方面重构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以改善二者长期以来存在的现实分野,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二者健康、有序互动,并积极回应和谐社会建设议题。  相似文献   

10.
陈鹏 《人民论坛》2023,(6):28-31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进程、发展中国家发展、人类文明形态的跃升具有多重深远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自我革命为淬炼自新,以坚持独立自主为方式基点,以坚持胸怀天下为格局视野,以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分析解决为根本导向。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协同对应的整体性,指导思想和实现主体的一致性,最高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性,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意义的多重性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中国国家新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为形塑国家新形象提供了新的话语和契机。我们可以借鉴最新国家形象塑造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的共生与互动:全面准确自我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客观评价西方现代化的贡献与局限;辨别厘清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肯定与质疑;强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自我形塑的话语阐释;在“自我”与“他者”双向互构中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面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2.
共同体概念表征着人类对“共同善”美好生活样态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实践,构成了传统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审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消解了共同体的最初样态,而且建构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虚假的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一种超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形式重塑了人类共同体生活的基本样态,形构了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样态,从而在理论上批判了西方式现代化对共同体消解的现实,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对共同体消解导致的种种现代性问题的弊端;在制度上建构了一种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社会制度需求;在实践上推动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建构,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向度与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3.
唐代五、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比喻词"疑"功能突出,用法灵活。在五言诗和七言诗中它可以出现在除最后一字之外其他任何位置上。"疑"可以和其他比喻词,如"似"、"如"、"若"、"作"、"成"等在五、七言诗的上句和下句中交错对举、组配使用,形成具有语言形式美的对仗式比喻。用"疑"作为比喻词组构比喻,在唐代五、七言诗中较为常见,但学界有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对150组由"疑"和其他比喻词交错对举、组配使用所形成的对仗式比喻的考察,说明"疑"具有比喻词性质且有和其他比喻词功能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耦合性,两者逻辑耦合具有学理基础和现实基础,分析其学理性和现实性,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发展的城乡关系理论、共享理论、小农经济理论三大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依然面临着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风文明有待提升以及城乡差距较大三大问题,对此,需要激发人才活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兴盛乡村优秀文化,打造淳朴文明乡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5.
“V+Num+是+Num”是一个图式构式,具体实例数量多,在句中有不同的语境义.但其中心意义是“无论V的数量Num是多少,这个Num都是实实在在的”.其主观性表现在V的词义的抽象化,前后Num的主观量的不同,整个构式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能表达“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做某事”的意思,也能表达说话者的无可奈何心态,也包含有“稳扎稳打”之意.但还有一些格式,在我们看来,这些格式在句子中体现的是“实实在在”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色彩.这个“实实在在”能不能概括这些格式在其他语境中的意义,这个构式表达的主观功能是什么,正是本文要探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社会建设层面上促成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牢固的基石。论文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以空间的三重辩证思维为分析理路,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探究典型典范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空间实质、空间结构和空间矛盾,从空间历史-空间形态-空间体验的角度探索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提升路径,实现社区空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管理式创新的观点认为,公司或公共部门的创新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设计和规划而实现。但研究发现,公司领域的重大创新往往与其"超越赚钱"的核心价值目标和鼓励尝试并宽容失败的宽松工作环境相关;公共部门的创新则是良好的民主管理的结果。管理式创新和可持续创新是两种不同的创新模式。管理式创新是自上而下的,强调传统的战略规划、模仿、目标清晰、控制和领导。可持续创新强调尝试和实验,践行高度分权、高度民主和注重沟通的领导力。管理式创新运用战略规划、排名、奖励和成绩单等方式促进创新,但效果适得其反,压抑了真正的创新。最后,这些方式催生了组织"同构"的"铁笼",使创新陷于停滞。因此,组织必须要打破创新和排名、奖励、地位之间的联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可持续创新上。  相似文献   

19.
跨境式恐怖袭击是除"独狼"式恐怖袭击、协同式恐怖袭击、团队(体)式恐怖袭击和模仿式恐怖袭击外,恐怖主体用以宣传恐怖思想、实施恐怖袭击、获取恐怖收益的重要袭击模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分析跨境式恐怖袭击可以发现,其存在恐怖袭击主体跨境、恐怖袭击目标跨境和恐怖袭击行动跨境等特征;包括袭击主体构成、袭击目标选择、袭击行动实施等基本要素;在恐怖袭击主体、恐怖袭击威胁、恐怖袭击行动等层面存在防控难点。应从这些维度出发,制定跨境恐怖袭击防控对策,提升防控跨境式恐怖袭击的能力,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维护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与利益。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融合研究方兴未艾,而融合逻辑反思的阙如,使得融合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融合逻辑的树立,应着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关系的重新思考,从"融入—同构—互构"三个层次铺展逻辑进路。国家隐性职能的凸显,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家治理提供了合法性证明;本质上的内在关联,映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同构性;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表达着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互构性的事实承认和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