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蓝法典 《求索》2013,(4):107-11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建构了一种以"德性"为核心准则的政治形态。通过对上古三代之治作相应的"原君"、"原臣"、"原法"的思想考察,他将公众对"德性"的认可视为权力的最早来源,将上古的"人者"视为最为符合德性政治的圣王代表,而将"养民"的宗旨视为"德性"之于公共领域的外在运用。这种坚持"德性"立场的政治批判思想与他的心学思想是一致的。《明儒学案》一书可以视为黄宗羲从内圣心学修养的角度对其外王德性政治思想而作的深化研究。因此,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其说是一种启蒙主义的思想,或是颇具现代色彩的民本主义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基于儒家旧传统的对理想中的三代政治所作的重构性解释,其思想的特质即是:"德性"的存在乃是权力与政治产生的价值源头。  相似文献   

2.
对《墨子》的教育思想的研究,首先要从《墨子》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政治的理想设计中寻求答案。《墨子》设计政治与宗教两种外在的价值树立方式,同时也注意依靠教育将价值内化。《墨子》教育思想关键特征在于其德性教育的主题,这种德性教育与当时诸子教育主题是一致的,其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回归与社会秩序重建。《墨子》的德性教育关注人的基本道德成长与实践能力的积累。《墨子》德性教育的实现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兼爱理想的实现。支撑这种德性教育的价值来自《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法治博览     
《人民政坛》2013,(6):46-47
政治的"以人为本"赵义在2013年第1期《南风窗》载文《政治的"以人为本"》认为,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活,人就是残缺和不完整的,难以成就人。对于以政治为职业的人物而言,政治特权、权力通吃的短期行为,增加了社会的"交易成本",激发了社会的怨气和不平之气。而一旦改变这种状况,政治的德性之光就会焕发。良好的政治生活,最先成就的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人物。从逻辑上说,良好  相似文献   

4.
黄水源 《前沿》2010,(2):14-17
政治文化社会化是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关注与重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重建的核心。本文认为:伴随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共产党核心价值观念社会化的过程,政治文学成为了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通过《武训传》批判等政治文学运动的形式成功强化了核心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恶性伤害事件一再地拷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个体内在"德性"的塑造,却忽视了"德性人"在现代社会中应首先作为社会人而存在。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的"社会人"也是"法治人"。因此,兼顾制度教化与德性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和"道德人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强调制度教化的前提下凸显制度的道德属性,并且积极推进德性培养的制度化,是今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服务社会始终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服务社会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青年成长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青年通过服务社会,把科学知识、政治意识、道德和法律知识等融入社会实践,转变为自觉奉献社会的行动力;在社会实践中修德,提升道德修养,促进道德实践;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人民主体"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觉悟。作为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公益活动通过道德关怀的内在机制,促成青年公益施助者道德情理相容、道德知行合一和推动个体德性向关系德性迈进,从而在个体道德心理层面促进了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徐琳 《理论月刊》2006,3(6):49-5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卢梭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部著作中。本文从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民主等四个方面对卢梭的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唐明伟  党珊 《前沿》2007,(7):236-240
《尚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文献。《尚书》之天命观思想以敬畏天命为形式,以敬德保民为思想内核,提出了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在阐释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为王权设定了理想的道德约束力,要求君王自觉认识到民众对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自觉善政养民,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很高的古代政治文明。厘清《尚书》之天命观思想,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政治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服务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在他的《政治哲学讲义》中对霍布斯的利维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要在世俗系统内对《利维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不是基于神学知识的考虑,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认知,并以人性为核心,来看待自然状态如何转变为战争状态,以及如何由自然状态下形成订立契约的合意,最终导致自然状态向市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由大宪章研究》一书,我们可以离析出英国早期宪政的三个因素:封建即契约、契约下的自治,契约冲突的解决。这一契约在性质上主要属于政治契约,在于规范国王与贵族。当生产力发展之后,经济契约向全社会扩张,其所要求的政治权利与中世纪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契约一起融合为新的社会契约、近现代宪法契约。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段元秀 《理论月刊》2014,(5):149-152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既是政治教育,也是德性教育,在他看来,公民教育的精髓是德性教育。他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城邦政治以及公民与城邦的有机联系为背景,系统阐述了公民教育的作用:维护城邦统一、公民团结及政体稳固;公民教育的精髓——德性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与阶段性的实施方案。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如何实施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4,(2):14-14
伍俊斌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9期撰文认为,公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文化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宗旨的社会自主领域。现代国家呈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的趋势。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各有其优长和局限性,两者应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以克服各自的消极方面,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形成政治国家能力强大、公民社会富有活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公安院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现状以及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促进功能以及实现社会功能两个方面的总要求,就要得到学员主观认识上的认可。心理契约的内容、契约维度、形成过程以及契约违背后的处理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心理契约有利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为"因材施教"提供量化标准,并强调了教育内容要有侧重、教育形式要分阶段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类通过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从发挥效能的空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包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二者对于整个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标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故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就不能不重视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史上,公民德性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公民德性教育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大致可以把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慎独"是我国传统儒学重要的道德范畴,"慎独"与儒学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合内外之道的伦理学以及超越而神圣的人格境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一种集本体论、心性论、德性论和功夫论为一体的整体德性体系。"慎独"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主要以《中庸》、竹帛《五行》为文本,分别从身心关系、人伦关系、天人关系的三个层面详细解读"慎独"思想所蕴含的个人修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和神圣宗教境界,并试图以基督宗教为参照,总结出儒学"慎独"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杨思留  辛其兴 《求索》2008,(10):132-134
契约理论是政治经济与法领域的重要理论渊源。从卢梭“自然状态”的古典契约到罗尔斯“无知之幕”的现代契约思想,都表达了“普遍同意”的社会理念,揭示了社会存在主体之初始地位之平等性,体现了市民社会法治思想的政治思维,成了现代宪政的逻辑起点。从经济学思维范式的演化看;以秩序和规则为核心的制度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宪政处于一切制度框架的最上端,是生成制度的制度。生成制度的“源规则”就是宪政。据此,宪政经济学从宪政思维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这一分析范式将是研究包括中国经济问题在内的经济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要矛盾构成社会问题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要矛盾为思想政治教育制造问题意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呈现的新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和产生的新影响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调整自身以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更加关注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层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要把新时代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新要求和人们精神需求上的新需要结合起来,要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权思想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主权思想,即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直接理论来源.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的批判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 想家卢梭从《社会契约论》中得出了人民主权的结论.卢梭断言,人类最初是孤独的野蛮人时期;其后是新产生的社会时期,这时人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平等的;最后确立了私有制,人们便组织成国家,从此人类进入了文明状态即政治社会.政治社会的国家是根据人们订立的契约而产生的.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