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格换代,“小资”黯淡,“小私”盛行。这是个透明的年代,也是隐喻的年代。在复制流行与个性诉求之间,私人设计与独“裁”之风方兴未艾。“小私”,有一点自恋有一点张狂,有一点恋母有一点自虐,有一点慵懒有一点勤奋。他们营造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与“私人服务”为伴,享受“私房菜”,独自出门旅游……同样,他们也追逐衣饰的品位独特。当小裁缝升级为个性定制的行家里手,独“裁”之风也刮透了“小私”的天空。有人说,“小私”的格调都是用钱换来的。所以,物质化品性是“小私”们与生  相似文献   

2.
《诗经·小雅·大田》“遂及我私”及《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的诗句,均与公田(井田)有密切的关系。孟子为了宣传他理想的王道政治,耕者有其田的主张,遂将“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诗句,设想为“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相似文献   

3.
何谓大公无私的“私”大公无私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颂的美德。一段时间里,有人对它发生怀疑,说它是现阶段一般人达不到的空想。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原冰在《道德与文明》第3期上撰文,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混同了大公无私的“私”与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的“私”。实际上,大公无私的“私”是指与公众利益对立或对抗的“偏私”、“徇私”、“营私”等必须否定的“私”;公私兼顾的“私”则专指个人利益、个人私事及兴趣爱好需求等应得到尊重的“私”,这种私不仅不与公对立,有时对公起滋养、补充和促进的作用。把两种私混淆,就会导致或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朝圣者的朝圣意识主要由自我意识和圣地意识两个方面构成。在自我意识的结构中“我”处于最低层次,是意识的基础;“无我”处于最高层次,是朝圣者追求的彼岸目标,而朝圣就是从“我”的状态向“无我”的状态过渡的过程。而圣地意识笔者认为在四个层次,即“私我圣地→社群圣地→边缘圣地→超我圣地”。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周井田制,当时的文献不多,后人的追记不少。说得形象具体的,如《孟子·滕文公》:“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这是说贵族世袭领有土地的“世卿世禄制”,在当时的滕国曾经实行过,但井田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孟子又说:“《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这是说西周封建领主的领地范围内,有“公田”(领主直属土地)和“私田”(农奴份地)的划分,这是进行“助耕”的土地制度,也就是进行劳役地租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行走在公力救济边缘的私力救济,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权利救济方式。在现代社会,私力救济依然保持了它自己的领地。因为法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强者的武器,所以弱者在寻求权利救济的时候,常常不得已采用私力救济的手段。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私力救济必然有其运行的逻辑,我们应该允许弱者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来实现他们自己的权利保护,这或许是一种代表权利主体自主性的私力救济和国家权力互动的新形式。它既有利于弱者的权利保护,也有利于国家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7.
私享生活     
积雪草 《乡音》2014,(9):48-48
“私享”这两个字,最近两年似乎特别热门和走红,翻开报纸杂志,很多媒体都开设了“私享”栏目和版块,供那些崇尚和热衷“私享”生活的“私享家”们分享经验和体会。走在街头,会看到“私享”菜馆、“私享”生活用品等等,挣那些推崇私享生活者的钱。打开网络,更是铺天盖地的关于“私享生活”的各种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法制社会,“摆平”是一种“私定法律”“、私设公堂”性质的行为“摆平”是一种“潜规则”,是非法的,拿不到桌面,见不得阳光。无论是妄想“摆平”中央纪委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还是屡屡现身的想“摆平”矿难事故的一个个黑心矿主,虽然表面上都十分狂妄,但他们的“摆平  相似文献   

9.
2月17日,我分别来到北京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采访了驻守在那里的高校保安。扑面而来的校园气息,似乎又让我回到了纯真的学生时代。作为保安行业的记者,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也常常会把“安全”二字挂在嘴边。采访中,“保安”、“创安”、“保卫”成为了我使用频繁的几个词,但是在高校保安的述说中,我能体会到安全是装在他们心中的,而付诸于行动的是他们的真诚服务,是他们以校园为家。——记者手记  相似文献   

10.
近日,大陆私渡女子被溺毙一案(或称8.26惨案)在台湾苗栗地方法院开庭审理,叶天胜等四被告无疑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逝者已矣!人们思索的是,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局? 大陆女青年受骗私渡台湾已成为当前私渡台湾活动的热点。“蛇头”通常将私渡女称为“鱼”,每一名女子称为“一吨”,每运送鱼“一吨”运费约为7.7万元新台币,利润非常丰厚,不亚于运送海洛因等毒品,因此有很多人铤而走险  相似文献   

11.
昏官如兽,蛇鼠龙虎不一而足,他们常张扬和标榜“我是流氓,我怕谁!”他们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并在主客观上都是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标志  相似文献   

12.
海外传真     
美国市民很少有手机在美国各地访问,看到一个怪现象:城市市民很少有手机!向一些白领人士和普通市民打探,终于弄清了缘由:不是美国人装备不起手机,而是他们不喜欢这玩意儿。为什么不喜欢手机呢?原来美国人有一条“公”、“私”分明的生活准则:上班时间是“公”,下班时间为“私”,两者分得清清楚楚。下班后全部归自己自由支配,任何人不得侵犯。公事只在上班时间抓紧干完,决不带回家来做,下班回到家,就是要好好放松、休息,不容外来干扰。而手机却是不分昼夜,不管你在什么场所,随时随地会“闯”进来的。所以,在美国,业余时间未打招呼即上门造访,…  相似文献   

13.
三、劳役地租西双版纳农奴在自己份地“私田”上生产必要产品,在领主的土地即“公田”上生产剩余产品。农奴在自己份地上的劳动产品,是他们进行再生产的必要生活资料;而代耕“公田”的劳动产品,则是提供领主的“劳役地租”。在这里,“地租和剩余价值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应该计入劳役地租的,不仅是在领主土地上的农业劳动,以及为领主养牛马、修水利等徭役劳动,而且还包括各种服家内劳役的劳动。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与“私”有几种涵义,需要正确的理解。一、经济领域中的所有制概念。“公”指的是公共所有:“私”指的是私人所有。例如,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又如,公共财产,私有财产。社会主义国家,既要保护公共财产,也要保护正当的私有财产。二、社会领域中的物质利益概念。“公”指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私”指的是个人利益,在物质利益的问题上,我们  相似文献   

15.
《诗经》宴飨诗中有几篇以周王宴飨族人的私宴为主要内容,它是在当时周王“收族”、“合族”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收族”是周王以宗子身份联合其他小宗以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合族”是“收族”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宗子以饮食之礼亲近其他小宗和亲族。“亲亲”之意是这些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16.
防止华侨出国是清政府限制人民迁移总政策的一部分。《大清律例》的“私越冒犯关津条”规定:凡无文引私渡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别从间道)而越者杖九十。凡山民东人私赴奉天、边省民人越境,商人私入番地,违禁下海,私渡台湾、迁移海岛居住……等都在禁令之内。甚至连辑捕逃入夷地罪犯的承辑官也不许私入夷地。对民人私自越境、下海更是课以重刑,以“通贼论斩”,力求杜绝。用律令强制人民固定于土地上,  相似文献   

17.
一、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吗?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等,但最典型的则是权钱交换,即以权力换取财富。不过,不论权力腐败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都是以权谋私。 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府的权力虽然形式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则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既然权力腐败就是以权谋私,那么,以形公而实私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根本没有谋或不谋的区分,而只有谋大私与谋小私、非法谋私与合法谋私、谋眼前之私与谋  相似文献   

18.
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国家官员是国王的奴仆,在民众面前他们高高在上、是享有特权的“官”;而在民主国家,国家公职人员由国王的“私臣”转变为人民的“公仆”,他们不是公务“官”,而是公务“员”。法律称谓的改变表明了法律上公务员与普通民众的平等性,也告诫我国公务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提高依法决策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近期,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本市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决议明确提出,要将公务员列为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闻讯,笔者不禁为之叫好!  相似文献   

19.
怎样理解党的政策和原则是办事情是否公正无私的准绳执行党的政策和原则总是和一个人办事情是否公正无私密切相联系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公正无私的含义及其与执行党的政策和原则的关系。一、要正确理解“公”、“私”概念的含义“公”和“私”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它特定的含义。一般说来,有三种:第一种是经济领域中的所有制概念,“公”指的是公共所有,“私”指的是私人所有;第二种是社会领域中的物质利益概念,“公”指的是国家、  相似文献   

20.
马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某高校今年即将毕业的专科女生,面临求职就业问题,我产生了无限的困惑,希望能得到您的建议和帮助。情况是这样的:我来自农村,为了我能读完书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这些年来我的父母吃尽了苦头,但是今天我仍然让他们为我的工作而操心。在和我同班的很多同学中,他们都因为家里有关系而早已确定好了工作单位。并不是我的能力不如他们,在与他们一起到用人学校试讲时我留给老师们的印象比他们都好。可是他们凭家庭关系“成功”了,而我只能在背地里惋惜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我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至今仍然在求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