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程希 《东南亚研究》2005,18(1):73-78
本文指出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对于华侨华人研究日趋关注的现象,认为这主要是由持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认识引起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华侨华人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认为对于华侨华人"特殊性"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华侨华人作为移民群体所具有的个案意义,从而引发对移民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关于华侨华人研究的政治敏感性,并拓宽华侨华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人口社会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及影响因素.文章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应被视为新华侨华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大约3500万,美国华人有330万,加拿大华裔有120万.美国和加拿大新增加的华人人口中,新华侨华人约占2/3.加拿大的新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人移民基本上集中在西海岸地区,从1970年开始,华人集中而居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区域分散化趋势日渐明显.美国和加拿大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也随之提高了很多.但是,新华侨华人中贫富差别严重.影响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的因素有:美、加、中三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放宽了对移民出入境的限制;华人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影响了其职业结构;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也对新华侨华人职业结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是华侨华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并关注这一新的领域的研究概况,有助于把这一领域的学术研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更好地发挥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传统优势,突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研究特色,促进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事业的发展,本刊从2012年起大力加强"华侨华人研究"栏目建设。具体办法如下:一、从2012年起,本刊每期适当增加"华侨华人研究"栏目的载文量,拟每期发稿3-5篇。来稿注释体例请参阅本刊每年第二期《来稿须知》。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发挥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传统优势,突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研究特色,促进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事业的发展,本刊从2012年起将大力加强"华侨华人研究"栏目建设。具体办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发挥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传统优势,突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研究特色,促进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事业的发展,本刊从2012年起将大力加强"华侨华人研究"栏目建设。具体办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发挥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传统优势,突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研究特色,促进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事业的发展,本刊从2012年起将大力加强"华侨华人研究"栏目建设。具体办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却属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任何学科的研究有热门也有冷门,而且冷门研究的成果往往真正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广西社会科学院赵和曼教授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就是这类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陈乔之:"献身东南亚研究事业,我无怨无悔" 本刊编辑部: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乔之:暨大的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起源于1927年上海时期的暨南大学建立的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当时暨大聚集人才,开展南洋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可以说是开了中国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之先河.抗战期间暨大沦陷,南洋文化事业部停办,人员也失散了,其中一些人到了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学会,继续从事东南亚和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以后来我们跟新加坡南洋学会的联系比较多.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of current legal protection for animals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This utilitarian attitude supports the exploitation of animals through the legal means of resource management. However, through a process of public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cent legislation, attitudes toward animals are rapidly changing in China.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animal welfare in China in 1989, preliminary socioeconomic events such as earl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animal cruelty reports, pet ownership, eng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 (SARS) epidemic helped spur a trend away from a purely utilitarian attitude toward more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animals among members of the Chinese public. This phenomenon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the action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e media, academia,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o influence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gislation to promote animal protection practices. In addition, recent events will be used to illustrate political realities in China that impede the full promotion of animal welfare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盟共同面临着各种危机,双方在国际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共同的利益。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中国与东盟在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SARS危机、禽流感、印度洋海啸等国际危机时进行合作的发展历程作了分析。从合作的广度、深度等看,中国与东盟间的国际危机管理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齐峰  朱新光 《东南亚研究》2006,(1):88-91,96
自SARS、禽流感爆发以来,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多次会议中频频谈及要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运作施行,将对各合作成员以及区域整体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与东盟公共卫生安全形势及在该领域合作的情况,进而提出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复苏到新的增长--东南亚经济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南亚经济可谓是一波三折,一些国家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步地走向复苏,马上又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尤其是美日等国市场需求的萎缩,紧接着又受到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的冲击,真可谓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尽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近年来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些国家正在艰难地复苏,一些国家已经出现新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diverse responses among the Chinese bourgeoisie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to Chinese nationalist movements in the 1930s. In Singapore, the slogan of “Chinese buy Chinese goods” boosted the Chinese bourgeoisie in their business competition with Japan. The same slogan was used by the Chinese bourgeoisie in Hong Kong to emphasize increased sales of Chinese goods while Japanese imports were used by Chinese manufacturers in Hong Kong. I also interpret Chinese bourgeois nationalism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s a move toward transnational economic citizenship. Emphasising their Chinese ethnicity, the bourgeoisie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sk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favourable import tariffs. At the same time, the bourgeoisie requested the British for favourable tariffs, when they wished to export goods to markets in Britain and its colonies.  相似文献   

16.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基础,在日本、韩国、越南的语言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汉语词汇.本文以韩国语为例,讨论汉字词在中韩、韩中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同源标记"的概念,对同源标记现象进行分类,并列举了在中韩、韩中口译过程中由同源标记所引起的误译的情况,提出能够正确认识口译中同源标记问题的好方法--"脱语化".  相似文献   

17.
受原乡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在向印尼移民的过程中,也把传统的宗教信仰带到了印尼。自有华人定居吧城之时起,就"有人必有庙"。至元明时期,华人庙宇已遍布印尼各地,尤以吧城为盛。吧国公堂是荷兰殖民时期吧城华人处理华人社会内部诸项事务的具有半自治性质的行政和司法机构,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吧国公堂名下有华人四大佛教庙宇,即观音亭、完劫寺、安恤神庙和玄天上帝庙,其中以观音亭建立时间最早、影响最大。为管理与维护上述四大寺庙,公堂设置有专门的"掌庙宇公勃低"一职,还定期安排官员轮值管理不同的寺庙。公堂对华人寺庙的管理,包括主持中元节及清明节祭祀等宗教活动、寺庙的重修与维护、募集善缘题捐、监管寺庙日常工作(包括向荷印殖民政府申请僧人移民来到吧城,负责各寺庙僧众的选任、离职和监管,监督寺庙所属土地及房屋的出租,管理寺庙所属器具,监管寺庙日常收支及处理寺庙与周边民众的纠纷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吧国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半自治性质的一种体现。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荷兰殖民统治力量的增强,公堂的自治权逐渐被削弱。二战后印尼政府又对华人宗教活动进行诸多限制,于是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权逐步丧失。1970年代印尼政府更下令将具有华族色彩的庙宇(Klenteng)改为佛寺(Vihara),并禁止华人再建新的庙宇。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领导的访谈,笔者认为华文媒体在国际舆论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们帮助华人融入当地文化,互相沟通;积极传播大中华文化;与中国媒体相互配合,扩大有利于中国的正面国际舆论。但是华文媒体也存在受众面窄、规模小、观点偏激、缺乏高度和影响力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华文媒体首先要掌握对媒体的主导权,另外要加强华文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合作以及与中国各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20余年来,大陆史学界对华侨与抗日战争关系的研究硕果累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原因和特点,华侨对祖国抗战的主要贡献,抗战期间有关各方的侨务政策,战时华侨领袖和著名人物以及华侨与太平洋战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丘逢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爱国人士,由于志向相同,他与新加坡著名华侨丘菽园多有交往,情谊深厚.丘逢甲的爱国思想和对南洋华侨的关心,通过丘菽园及他所创办的<天南新报>传递到南洋华侨社会.1900年丘逢甲受命下南洋宣慰华侨,在南洋各地发表演说,呼吁尊孔教、办学堂,在南洋华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