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时下,反对"四风"越抓越紧,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组合拳"越来越密,这也让有些干部感到"为官不易"。但是,个别干部把遵守规矩异化成无所作为,把"为官不易"演变成"为官不为",这种现象值得警惕。毋庸置疑,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的借口,有作为也不是不守规定的理由。那种"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为官之道,既是对职责的逃避,  相似文献   

2.
官员谈喝酒     
逸名 《政府法制》2013,(24):15-15
公款吃喝,一度是部分人的"为官之道".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广西一名县委书记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为了维持"圈子",有时候没办法不喝.《嘹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公款吃喝之风虽初步得到遏制,但受拉关系、跑项目等利益驱动,"酒桌办事"依然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相继提出 ,对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德治国必先以德治干 ,要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 ,必先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干部“四化”重要 ,应以“革命化”为首要。干部道德建设重要 ,应以“革命化”为核心 ,共产党人的干部不是官 ,是公仆。“为人民服务”是根本的为官之德。“三个代表”是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官“十不”是落实“三个代表”、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的具体表现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信息荟萃     
教育新疆且末县用手机短信对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为进一步营造"以玉比德,清廉为民"的廉政文化氛围,从2007年11月起,诸如"为官之廉犹如棋中之帅,廉不存,  相似文献   

5.
正去年以来,中央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项禁令密集出台,立规矩、纠"四风",执纪监督空前严格,不良风气大为收敛。一些人开始感叹"为官不易","官"不好当了。"为官不易"的感叹,恰恰说明一系列禁令真正产生效力,意味着对权力的约束监督更加严格,这是一个可喜的政治进步。平心而论,中央的禁令对各级干部行为划定"红线",进一步规范"吃、住、行、游"等,只不过是让其守住底线、不要违法乱纪而已,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是难以承受的  相似文献   

6.
在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中,论及刑法思想的内容是为数不多的,尽管如此,仍然贯穿和表达着救世济民,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哀矜勿喜"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氏让曾子的学生阳肤当法官,阳肤便向曾子请教为官之道,曾子对阳肤说:"执政者丢弃了先王之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因为判案有功而自喜。"孔子时代虽是礼崩乐坏,王道不再,民心离散,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以天下众生为己任的道义  相似文献   

7.
人在官场,自然免不了众多的人情世故和诱惑,而为官之道又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临头大祸。曾国藩能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屹立不倒,自然是有其独特的为官之道,比如他的“为官三不”:  相似文献   

8.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其一生哲学探索与为官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官以德、明德亲民、"觉民行道"等官民思想。究其渊源,在于阳明"致良知"的心学理念,他的"致良知"是一种主观"心"的本体论。其官民观也是在他"人人可以致良知"的认识上形成的,对于当世的中国与政府有着珍贵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电视连续剧《黑脸》主人公的原型姜瑞峰,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不重利'可以,‘不重名'我做不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对于那些淡泊名利者来说,似乎显得有点"境界不高"。而我恰恰因为姜瑞峰的"重名",对他平添了几分敬意。倘若我们重的是廉洁之名、公正之名,那么为官"重名"叉何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愿要名,甚至害怕出名,更有一些"平庸官"、"太平官"嫉妒别人出名。至于像姜瑞峰这样大大方方地"重名",则是许多领导干部十分忌讳的事情。其实,"不愿要名"、"害怕出名"并非不爱名,怕的是流  相似文献   

10.
奸臣佞相,固然也能翻云覆雨,只手遮天,玩弄朝纲于股掌之间,但终却整日俯跪于忠义之士脚下,遭世人千年唾骂;机诈宵小,虽然也能身列九品,锦衣绣冠,横行霸道,逍遥于法外,但终究成不了大器,在其死后,连祖坟都要被人挖去。为官之道在于“清正廉洁”。为官者一定要心怀一个信念,那就是“留得青史在人间”! 本栏目由此篇开始接上期“求官之道”进入“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1.
封功揽过     
把功劳尽量分封给别人,而把责任留给自已。为官之道不就在于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吗?说笼络人心也好,获取民心也好,“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为真理也。  相似文献   

12.
正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不是指江湖义气,而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北宋包拯认为:"法令既行,纪律自至,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因此,只有为宫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  相似文献   

13.
制造口号     
某君由全县第一位大学生村长做起,一路高歌,先村长再 乡长,直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据说,前途仍在看涨。 有同僚请教为官之道,答曰:"无它,制造口号而已!"并 举其在乡镇任上所制造的口号,如: "要脱贫,先养禽。" "要致富,先栽树。"  相似文献   

14.
徐上锋 《政府法制》2012,(26):49-49
在历史上,曾国藩(1811年至1877年)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物,毁之者称之为元凶,誉之者称之为圣贤。他从湖南的山野里走出,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平定”太平天国,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其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值得后人研究与玩味。  相似文献   

15.
正为宫"不想作为",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任职资格问题。分析和解决好"不想作为"问题对于防止"为官不为",争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两为"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想作为"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其主要表现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这是对责任和义务的亵渎和贪污。我们的领导干部承担着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责任。领导干部不想作为,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该做好的事没有做到位,这样只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威望,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名门之后以“忠”事君 张廷玉乃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英曾做过康熙太子的师傅。也是康熙朝宰相,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仗势欺人。张英致仕(退休)前一年,张廷玉考中进士。并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储备干部)。从此踏上了长达五十年的仕途。如果将张廷玉五十年的为官生涯比做一条长河的话.那康熙朝就是他从政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40年,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历史作家汪衍振的<李鸿章发迹史>(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2010年11月),讲述了李鸿章"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的谋略与细节,以及40年稳如泰山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卷四十记载了卓茂为官的故事:汉哀帝、平帝时期,卓茂在密县做县长,他"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民亲爱,不忍欺之"。卓茂为官,与老百姓很亲近。当地群众看到父母官是如此赤诚的一个人,不像其他官员那样使人"畏惧",都不愿在他面前撒谎。因此,卓茂任职的地方,社会风气都很好。官风影响政风民风。为官者视民如伤,爱民如子,不让群众"害怕",才能凝聚一方人心。如果为官者高高在上,让群众不敢说话,"干  相似文献   

19.
正过去的一年,从中央到地方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涵盖了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各级公务员头上的"紧箍咒"。一些干部感叹"为官不易",有的甚至认为"公务员不好当"。"公务员不好当"的潜台词,必然有一个"好当"的过往,曾几何时,工资"旱涝保收",捧着金饭碗"吃皇粮",乃至"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衍生出"吃拿卡要"等"潜利益"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现在一项项禁令"围追堵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做到以查找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执纪为民,服务发展。在深化认识上从严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以亮短揭丑的勇气,以直面问题的胆气,从思想深处找准意识之弱、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既是中央明确要求,也是自身使命使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纪检监察干部要时刻保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清醒认识,坚决克服自我满足、讳疾忌医和侥幸过关的心理,针对"四风"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