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问题的缘起与指归民事诉讼作为人类解纷止争的主渠道救济方式,因其强制性解决纠纷的功效而历久弥新。尤为可贵的是,人类的视角早已从关注诉讼结果的公正转换为程序的公正——"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能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①这不仅仅是民事诉讼追求正义这一同质二重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更是法文化文  相似文献   

2.
一、义——公正正义 何为公正?公,即以公心处理事情;正,即为正大光明。“公生明,偏生暗。”如果一个人能以公心处理事情,其行为自然就光明正大;反之,其行为就会鬼鬼祟祟,见不得人。汉朝班固说:“公者,通公正无私之意也。”笔者认为,“公正”应为律师素质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正回避制度是我国古代管理在任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它起始于东汉末年的"三互法",即"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在妻子娘家所在地任职及两州长官不得交互为官。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宋代官员回避制度中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进一步细化完善。亲属回避是指一定服属关系的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衙门做官,如有遇及,则官小者回避,同级官后到者回避;籍贯回避是指官员不得在本州为官;职务回避则是指与在任官员有法定亲情关系、利益关系的人不得担任与其有密切关系的职务。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世代遵从之法。后词义扩展,"宪"多泛指各种法律,成为对"法"的一种尊称。在先秦,"宪法"有两种构词:一是"宪"与"法"同义连缀,泛指国法;二是"宪法"作为一个偏正语词,"宪"是"法"的修饰词,"宪法"有"显法"或"常法"之义,但无"根本大法"或"最高法律"之义。秦汉以降,"宪法"皆属同义联合语词,泛指"国法"、"王法"、"法制"、"刑法",有时还指称一种治道与治法,但仍无"根本法"之义,仅蕴涵着人们对法的一种敬意。  相似文献   

5.
谷萍  树二  李贞 《检察风云》2000,(1):60-61
承办本案的检察官说:法律在任何案件中无大小之分,只有公正、平等之义,我们的职责只有一个——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尊严!  相似文献   

6.
目次一、坚持司法独立二、强化司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三、理顺司法机关的领导体制司法公正是人们对司法机关执法活动的企望,也是司法本身应达到的目标。它是诉讼活动中实现法的正义的保障,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无论从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应体现其公正性。公正与法的词义相通,许多国家关于法的解释,都兼有正义、公正、公平的含义。罗马法学家凯尔斯把法定义为"公正的艺术"。司法是法的执行,公正执法,为司法应有之义。法院以天平为标识,体现司法必须主持正义,做到公正不偏。但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各有不同的解释。人们所追求的公正、正义,内容也不完全相同。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把它描述为:"正义具有一张海神般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并且  相似文献   

7.
正时下,反对"四风"越抓越紧,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组合拳"越来越密,这也让有些干部感到"为官不易"。但是,个别干部把遵守规矩异化成无所作为,把"为官不易"演变成"为官不为",这种现象值得警惕。毋庸置疑,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的借口,有作为也不是不守规定的理由。那种"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为官之道,既是对职责的逃避,  相似文献   

8.
"以罚代刑",是指执法者擅自以行政罚来处置罪案人犯,从而使犯罪人免受刑事追究.近年来,"以罚代刑"屡禁不止,呈蔓延之势,不仅损害了执法人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尊严与威信,损害了国家法度的严肃和统一,也对防治违法犯罪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从而引起我国法律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德国法及台湾地区法的文献角度出发,评析见义勇为之法院判决,试图证立透过德国法与台湾法有关"无因管理"制度的完整规定,足以解决中国大陆所发生见义勇为的基本问题。简言之,见义不勇为,应仅违反道德义务,尚难构成侵权行为。至于见义勇为之人得向被救助之本人请求补偿之依据则应为无因管理,而非抽象之公平原则或衡平原则。  相似文献   

10.
律政公证赋     
正浩宇文明,普世传承。万物济济,奄有公正。峨峰挺秀,蜀水含章。律政公证,诚信铿锵。故于民则有律,于国而有法。民知律而循礼仪,国量法而明权衡。子产铸刑,树公平之意,中原之以律肃;卫鞅立木,镌诚信之用,秦赢方得雄称。步律政公证之历史长廊,可谓栉风沐雨,百炼成钢!凝聚隆礼重法之精髓,沉淀法律文化之  相似文献   

11.
微言     
正@潍畔论语:"为官不为"者当靠边站既然当了领导干部,就要锐意进取、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如果觉得不堪"重负"、难以胜任,就不要勉强自己,应当主动让位子,绝不能"为官不为",占着位子不干事。@磐石廉政之声:敞开大门虚心纳言领导干部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之道颇受后人推崇。近日,偶读其写给当朝文武百官的《百字箴言》,笔者对作为手握大权的各级官员该如何从政为官有了更深的认识。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历史上,像《百字箴言》中所说的公正为官者不乏其人,他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民…  相似文献   

13.
《资治通鉴》卷四十记载了卓茂为官的故事:汉哀帝、平帝时期,卓茂在密县做县长,他"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民亲爱,不忍欺之"。卓茂为官,与老百姓很亲近。当地群众看到父母官是如此赤诚的一个人,不像其他官员那样使人"畏惧",都不愿在他面前撒谎。因此,卓茂任职的地方,社会风气都很好。官风影响政风民风。为官者视民如伤,爱民如子,不让群众"害怕",才能凝聚一方人心。如果为官者高高在上,让群众不敢说话,"干  相似文献   

14.
正电视连续剧《黑脸》主人公的原型姜瑞峰,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不重利'可以,‘不重名'我做不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对于那些淡泊名利者来说,似乎显得有点"境界不高"。而我恰恰因为姜瑞峰的"重名",对他平添了几分敬意。倘若我们重的是廉洁之名、公正之名,那么为官"重名"叉何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愿要名,甚至害怕出名,更有一些"平庸官"、"太平官"嫉妒别人出名。至于像姜瑞峰这样大大方方地"重名",则是许多领导干部十分忌讳的事情。其实,"不愿要名"、"害怕出名"并非不爱名,怕的是流  相似文献   

15.
李平 《现代法学》2013,35(2):42-55
"法"在字源和词源上有三个系统,即灋、佱、。许慎在《说文》中仅以战国篆文为据,未能考察商至战国前期文字发展的理路,对"灋"的词源解释有误。廌与作为神兽的獬豸有差异,并无掌法神兽之义。灋字在西周时代作为"废"的本字使用,与后世的"法"义并无关联。宗周文化系统中有一个表规范、法则意义的"佱"字;南方文化中有一个表达规范、法则、效法甚至法律的"",因此在先秦时代有宗周的"佱"和南方的""两个与后世"法"有渊源关系的概念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春秋中叶至战国时代发生碰撞、融合,最终以""吸纳并取代"佱",并写作"灋"为终结。具有"刑罚"、"审判"之义的"法",通过"灋"的字源和词源无法解释,而当与宗周文化系统之外的南方文化中的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律政公证赋     
正浩字文明,普世传承。万物济济,奄有公正。峨峰挺秀,蜀水含章。律政公证,诚信铿锵。故于民则有律,于国而有法。民知律而循礼仪,国量法而明权衡。子产铸刑,树公平之意,中原之以律肃;卫鞅立木,镌诚信之用,秦赢方得雄称。步律政公证之历史长廊,可谓栉风沐雨,百炼成钢!凝聚隆礼重法之精髓,沉淀法律文化之底蕴,恢弘立足川蜀、服务国家之心志,践行  相似文献   

17.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为官不单靠所谓的“严”,也不单靠所谓的“能”,靠的是廉洁、公正,所以就有“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就是不贪不沾,寡欲求,树正气。公正就是不偏不倚,是司法的最高准则,也是检察工作的最高原则。检察官要做到廉洁公正,就需要慎独,需要经常反思自省,靠“公正之心”保公正执法。作为检察官,一定要切实用好为官“三常”。一是要常思贪欲之祸。占有欲会无限地膨胀,以有限去追逐无限,必然经常处于失望、苦恼之中。作为一个检察官,一旦私欲膨胀,突破道德和法纪防线,不择手段地去…  相似文献   

18.
监察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就已设有御史之官,掌管五官的纠禁之职,对官吏中的违法者加以察举。我国封建时期的监察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督防百官渎职失职,纠正各级官僚机构的工作失误,维护封建王朝的纪纲法度,巩固封建统治而确立的。尔后随着皇权的扩张,中央政权力的集中,监察制度也不断得以完备和加府强。掌监察之职的官吏,实际上是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对百官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监督和纠举。监察制度发展到唐朝时期,已达到相当严密和完备的境地。唐代的监察制度,包括御史台系统和言谏系统两部分。唐代的御史台系统是唐王朝建国之初,沿袭隋制  相似文献   

19.
北地方言,“川”字的义训有时与常用语山川之川有分别。山川之川,古代用声训为穿,《说文》所谓“贯穿通流水也”的解释,指水不指地。方言之“川”在北方指可以放牧的草原,其重点在地,虽然牧区必需水草丰富。由此而形成“平川”一词,使用已相当久远,北地人民大都了解,但南方人士往往不甚明瞭此义。在北方口语中流行“平川  相似文献   

20.
守"正"不易     
在基层干部选举时,常用"正"字来计票."正"字笔画简单,方方正正,既形象具体,又含义深刻.品行端正、办事公正、为官清正、做人纯正,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并始终坚持却并不容易.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写贾政赴任江西粮道,一开始还比较规矩,勤俭谨慎,不贪不腐,"一心做好官",对"州县馈送,一概不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