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向琳 《求索》2010,(10):137-139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波西米亚风潮于19世纪后半期进入美国,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知识分子传统。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米尔斯的"公众"、森尼特的"公共人"等理论,对美国知识分子的波西米亚传统进行了分析,指出波西米亚本身就是一种公共领域,不仅如此,它还超越了此概念,成为地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作为"公共人"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2.
冯道军 《求索》2014,(8):112-117
在哈贝马斯眼中,"公共领域"理论的载体依托于公共利益,通过休闲吧、图书馆、学术沙龙等为载体形式将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建构一种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权力领域之间的公共交往与公共舆论空间及话语平台,探究如何维护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及公共利益的生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当中牵涉到公民社会建构的重大工程,而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彰显的对公共权力合法性批判的精神特质,为公民社会所需公民精神之涵养以及民主意识之化育提供渠道。基于此,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当代论域及其归宿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必将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开始兴起,今天,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而作为公共管理诞生之时的时代理论地平,"价值"与"价值中立"之争也自那时起就一直是其研究领域中激烈争论的焦点。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对公共管理发展之历史银河中"价值"与"价值中立"之间错综复杂的漫长争论历程进行回眸与反思,尝试将"价值"与"价值中立"共同融合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之中。而在公共管理价值回归的继往开来道路上,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其将价值与价值中立、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等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其不断追求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宋敏 《求索》2015,(1):88-92
哈贝马斯作为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其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他借助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契机,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这也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秉承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问题意识,吸收并改造韦伯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合理性的理论,建构了交往合理性理论,试图以此解释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危机。哈贝马斯一方面沿袭了"交往"概念的历史演进理路,对交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在批判、改造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基础上,逐步提出交往行动的理论构架。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哈贝马斯现代社会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社会交往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极大关注。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转型的研究为我们探讨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了蓝本。抛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从而为我们研究中国公共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一 《求索》2012,(10):92-94
"公共领域"这个概念并非哈贝马斯首创,但是得益于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独到的分析,这个概念后来曾风靡一时。文章从公共领域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基础以及公共领域嬗变的线索等方面来分析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理论上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商谈民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他关于公共领域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及商谈民主概念,但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兴起的研究、对公共舆论性质的考察,都揭示了一种建基于民众对话沟通的民主理论存在之可能性.而《在事实和规范之间》一书则通过对公共领域的再建构和内部分型,即强公共领域与弱公共领域的划分,将双轨制的商谈民主理论正式推上历史舞台.作为突破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民主理论的一种新型民主模式,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理论预示了未来世界民主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飞轮 《求索》2013,(6):100-102
公共领域理论为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同时也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群众基础。然而哈贝马斯论述的公共领域理论是特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公共领域。在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中,公共领域也发生了结构上的转型,从而导致曾经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公共领域也发生了功能的转变。本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欠缺与重建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唯有培育出具有真正批判性的公众.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公共领域.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和磊 《思想战线》2012,38(3):58-62
对大众文化政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研究范式上,但这几种研究范式基本上都建立在大众与统治集团二元对立的结构基础之上,强调两者的斗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概念,正打破了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为我们理解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远离了公共事件,丧失了基本的理性,甚至在逐步侵蚀着我们还并不完善的公共领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的分析,以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回顾自由主义国家观的发展史,从古典的自由放任主义到现代的社会自由主义,再到当代新自由主义,对国家职能和角色的定位经历了"最小政府论"向"有限政府论"的演变,但其背后的将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基本假定一直没变。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决策分析领域,也就对抽象的"国家中立论"提出了挑战,并有助于丰富对国家或政府特殊利益和行为的实证研究。然而,从彻底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出发,不可能历史地考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而从根本上揭示国家及政府行为的本质,这决定了公共选择的根本局限。公共选择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方式撕开了资本主义逻辑的最后一层面纱,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世界"万物商品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政府规划建设的乡村文化礼堂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它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亦引发形成非政府预期的社会效应.新乡贤全面参与了文化礼堂建设,并将其构建为自身群体的文化交往的调控型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和村民的中介领域,但是在根本上仅代表新乡贤自身.从现实意义看,调控型公共空间发展虽然还不充分,但它是乡村社会的非正式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一肩挑"的乡村正式治理体系下,它可能起到某些辅助作用.在理论意义上,这有助于淡化当代主流公共领域理论的悲观弱点.  相似文献   

12.
秦浩 《电子政务》2012,(8):91-94
介绍了《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一书的内容架构及其遵循的"理论—方法—实证—政策"的思路脉络,认为该书首次从行政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对电子政务进行了系统研究,拓展了电子政务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该书对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两个创新、三个探索":一个突破是指建立了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互动分析的理论框架;两个创新是指在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上有创新,也在实证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创新,开发出一套可用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的电子政务测评方法;三个探索则是指构建了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政务变革"的五阶段模型及其相匹配的阶段性策略,对当前一些主流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再思考,将中国电子政务放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动态演进中权衡电子政务的各种策略组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劳动社会学角度梳理了西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理论来源、重要概念和对中国研究的启发。本文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劳动研究的批判和拓展,这些拓展包括推动劳动研究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双重不平等,以及打破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边界,关注私人领域的情绪、身体表征、审美和亲密关系的商品化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性别与劳动研究的几个重要概念——"情绪劳动"、"情感劳动"以及"身体劳动"、"审美劳动"和"亲密劳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中国进行性别与劳动研究需要考虑本土文化、国家、经济转型模式和全球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共工程领域是我国腐败发生的重灾区。试从公共工程牵涉的多元利益主体和复杂运作流程入手,根据腐败主体、权力支撑、涉及环节、腐败手段和腐败方式的不同,总结公共工程腐败的六种典型模式。并进一步利用寻租理论、俘获理论和合谋理论等工具对公共工程腐败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参考国际上测量腐败的经验,利用公开数据和资料,对我国当前公共工程腐败的程度进行初步测算:从腐败治理重点领域维度看,专项模式的实行,说明治理公共工程腐败是近几年国家腐败治理的首要任务;从腐败立案比例来看,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数,约占全国腐败案件立案数的10%,高居各行业腐败榜首;从腐败金额来看,粗略估计公共工程腐败约占公共投资总额的25%;若从典型案例看,腐败现象更是五花八门,花样频出。  相似文献   

15.
谢征 《求索》2012,(10):98-100
"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本身就与媒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过程中曾阐述其与媒体的关系。在媒体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的不同媒体都为构筑公共领域提供过条件。新媒体作为新世纪以来最受关注和影响逐渐增大的媒体形式,在公共领域的构筑上,同样日渐显现出重要功能。新媒体的不同应用,以及新媒体终端的不同特征,都使受众参与形式和参与结果面临更多变化,个体间的交流和公众意见的形成面临更好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流代表即先秦儒家所力倡的"崇公"观念在规范个体行为、维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现代公共性的视角来看,其存在"公而不公"的内在缺陷,其长期流变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民众公共意识的形成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从现代公共性视角对先秦儒家的"崇公"观念进行扬弃,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进行"私的官"与"公的民"的双重价值调适,其次要在实践层面培育独立、成熟与理性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学者对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取得重大进步。理论研究涉及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核心理论、研究困境以及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国家空洞化的现实背景成为公共治理的研究起点,公共治理的内涵界定并不明晰,至今仍未形成一致的概念,网络管理理论则成为公共治理的核心观点。公共治理同时面临治理失效、民主责任的研究困境,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分,公共价值管理也成为公共治理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治理理论与公共产品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出现了不同的治理模式。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治理理论产生发展和治理模式变迁的研究探讨主要集中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本文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入手,认为治理理论的提出以及治理模式的发展变迁与社会生活中公共产品的发展变化相关,即与公共产品属性的变化、人们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公共产品供给的资源环境、技术手段的变化相关。本文采用历史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考查治理理论产生发展、治理模式变迁与公共产品发展变化的关联性来论证上述假设和相应观点,希望为理解治理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解释治理概念的提出以及治理模式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9.
浅析改革进程中的公共权力异化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公共权力异化现象这概念替代传统的腐败概念以求更深刻地反映问题的本质以及避免概念上的模糊性。文章首先从公共利益这一角度界定了公共权力异化现象 ,接着便立足于改革 ,从公职人员的内在动因和公共权力运作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环境分析公共权力异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公共权力异化的不断自我增强机制 ,力求从全方位、多层次揭示当前改革进程中公共权力异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具有批判传统和建构特征的社会理论,它以交往理性为核心,诊疗出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病因,继而给出了重建"系统"和"生活世界"平衡的"药方"。本文在简要介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运用该理论进行公共外交研究的合理性,并尝试借鉴其理论内容和理论特性,对当前的公共外交实践做出原则性和规范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