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贤 《传承》2011,(6):64-65,67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与魏诗的关系、《十九首》的拟作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中"兴象"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胡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慧玲  张慧 《传承》2013,(11):140-141
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末世背景下,下层失意文人将对生命的感悟寄托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留守家中的思妇身上,以各种生命意象为载体,表达他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孤独失意之情和人生易逝之情。士人们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以及怀才不遇、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体现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慧 《传承》2013,(13)
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主题。末世背景下,下层失意文人将对生命的感悟寄托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留守家中的思妇身上,以各种生命意象为载体,表达他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孤独失意之情和人生易逝之情。士人们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的态度以及怀才不遇、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体现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与魏诗的关系、<十九首>的拟作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中"兴象"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胡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松州》2017,(2)
正应该说,庄子是中国古代最关注个体生命的人生哲学家,而且是最优秀的实践者。他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外物乃至于世界",作出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规划,指出了人活着的最高境界——"逍遥"(无待)之境,甚至是"齐物"(无我)之境。《养生主》则是对人"应该怎样活着",作出的人生指导。有人说《养生主》是讲"养生"的。不错,但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7,(33)
正"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源出《诗经》之"大雅·民劳篇"的这首古诗,已流传千年,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小康"和"中国",在2000多年后,仍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只剩下3年时间,到了真正需要"冲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进军号角。小康,这个让13亿中国人满怀期待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7.
超越“实用”之思——孔子诗学思想之再释与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11,37(2):78-85
刘若愚、李泽厚等学者认为孔子的诗学思想是"实用理论",这是囿于时代意识的成见。"《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诗学思想中最系统、最集中、影响也最大的诗学命题,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意见是《诗》"可以兴",即审美的优先性。孔子的诗学思想是重视人格修养之人生实践的生命诗学,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生命存在的完美境界,是其最高旨趣。这是一种"内在目的"论,而不是"外在目的"论。  相似文献   

8.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民间传说之一,这两位痴情人一年一度的相会牵动人心。历朝历代咏颂七夕的作品数不胜数,七夕节也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古人如何过七夕?从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迢迢牵牛星》,描述牛郎织女相思的愁苦,艺术地展示了被爱情折磨的苦痛伤悲:"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  相似文献   

9.
杨经建 《求索》2015,(1):143-147
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韩建夫 《求索》2012,(11):71-73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里,"境界"一词的涵义一般指向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层面。现代新儒家大都善言"境界",并以不同维度构建新的境界论。其中,唐君毅通过对《易传》"感而遂通"内涵的揭示和阐发,并借助佛教"观"的概念证成了相对圆融的生命境界论,呈现出颇为独特的思考路径。而且,以"感通"重构的儒家境界论,凸显了中国传统的变通观。  相似文献   

11.
《老子》法律思想的本质就是"道",而其"道法"思想具体又通过"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表现出来。老子认为,道是"法"的来源:一方面"法"使"道"有了社会性,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道"也为现实中的"法"提供了合理性的根据。总之,道是法的本质,法是道的外在表现和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道正是通过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张智 《前进》2017,(4):21-22
<正>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这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会不仅确立了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通过了十九大召开的决议,还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当中的精髓要义正是全会精神所在。无论《准则》开宗明义的"两个关键"、"两个必须",还是《条例》提出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据《史记》记载是孔子在三千多首古诗基础上去其重而成的。今日所见《诗经》不仅在总量上已经无法反映古诗全貌,即在内容选择上,亦难免使人有以偏概全之疑。何者?盖孔子删诗选歌,乃是依据个人之理解或为当时现实之需要(包括弦歌之条件)而编定的。后人  相似文献   

14.
论汉代的抒情言志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时代,人们总有自己的情感、心声需要抒发,因而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抒情文学。在先秦,《诗经》与《楚辞》南北辉映,代表了那一时代的抒情要求。那么,汉代的抒情文学在哪里呢,众所周知,汉大赋是以状物为主的,不是抒情之作。直到汉末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汉代的抒情之作主要是大赋之外的那些拟骚之作,被刘勰称为“杂文”的“对问”之作以及一些抒情小赋。这些作品才是真正的汉代抒情文学的主体,是上继诗骚,下开百代抒情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全国"两会",对李克强总理的"首秀"表现,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李克强是"靠专业和坦诚"获得"满堂彩"的。但民众对中国记者——准确地说,是对中国内地记者——的现场表现,则颇多苛责之声。李克强答记者问当天,我正出差在外,但还是忍不住"溜会",躲进房间看电视直播。我的一位同事不断用微信和我交流,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诗品》上品曹植条昭示出了钟嵘丰富的诗学理论。钟氏认为曹植诗"源于《国风》"、"情兼怨雅"而"骨气奇高",正是其所推崇的充满"性情"而兼具"风力"之说;钟氏评价曹植诗如"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符合其自然"直寻"的诗学追求;钟氏认为曹诗如"女工之有黼黻"而颇具"滋味",符合其诗学理论的"诗之至"理想。  相似文献   

17.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也是"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的崭新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相似文献   

19.
同心为道     
<正>同心,谓之齐心也,心同、志齐、行一矣。《易经》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孟子》有云:"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同心之道,是一个时代声音的反映,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最终体现。同心之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建设过程,历史的每个进程都贯穿着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的是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务实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相似文献   

20.
江岸 《小康》2011,(4):125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