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薇 《乡音》2012,(12):8-11
[策划人语]"陌生人社会"是由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他这样描述"陌生人社会":"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陌生人建筑我们的房子……我们的生命掌握在  相似文献   

2.
论陌生人社会的治理:中国经验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绍辉 《求索》2012,(12):216-217
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结构转型,给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带来了道德真空填补、社会信任重构以及基层治理变革等难题。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就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契约规则规范陌生人社会中的行为、以现代信任文化融洽陌生人社会中的关系及以责任意识唤起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良知。  相似文献   

3.
“陌生人”是一个普通的词儿,并不起眼,如今竟成为一个国际流行的话题。西方有名曲Joy Division(快乐的分界线):“我们恨陌生人。我们爱陌生人,我们在陌生人的目光里生存。我们每个人的额上都刻着‘陌生’两字。”不同的人对“陌生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态度,也许警惕,也许观察,也许求取什么……  相似文献   

4.
2012年夏天上海地铁官方发布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围绕女性性感着装和性骚扰的广泛讨论.基于这一事件及其后续争议,结合不同的理论视角,本文对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来自陌生人的性骚扰进行了剖析.此次论战的焦点集中在女性着装的“骚”和来自陌生人的“扰”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强调“骚”和“扰”其实有着共同的社会根源,都反映了性别化公共空间的后果.本文最后引用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2002年8月8日,上海辰展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朱刚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配型捐献,成为金山区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自那时起至2012年2月13日金山工业区劳保所职员马晓燕完成捐献,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先后有17位金山儿女无私地将“生命火种”捐出,去挽救那些生命濒临危难关头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6.
张杰 《理论月刊》2015,(2):146-152
国内学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经验研究中,大都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边缘人"。然而,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边缘人这个类型学概念,更多的是属于"陌生人"这个人际类型的亚范畴,"边缘人"无法涵盖作为"陌生人"的其他面向。陌生人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人际类型,具有边缘人和新来者的双重人际特征,并为陌生人成为多元社会的行动主体成为可能。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陌生人而不仅仅是边缘人,视为拥有与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共享经验和交往可能的社会成员而不是"特殊群体",使得建构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张娜 《中国青年研究》2015,(4):64-68,63
青年群体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人际交往方式已经有所变化。本文基于北京某文科高校BBS质性研究发现:(1)互联网拓展了青年群体认识陌生人的渠道,藉由互联网为媒介,人们也可以与陌生人间建立熟悉的关系。(2)熟悉的陌生人有三个特质:建构了网络空间的存在感,与网络中的他人有微弱互动,关系具有时空选择开放的特性。(3)网络的熟悉的陌生人的关系形成过程中,有些只是纯粹的社交,上线登陆网站,与网络的群体闲聊,也会与他人分享个人的隐私事件以及倾诉心中的秘密,在熟悉的陌生人关系间建立了亲密感。熟悉的陌生人关系将如以往现实社会中的"熟人"、"陌生人"一样将存在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将影响社会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任学丽 《长白学刊》2013,(5):127-132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这种转型的推进,传统“熟人社会”长期沿用的“亲近性伦理”日渐式微,但“陌生人社会”的新式“陌生人伦理”尚未建立,造成新旧两种伦理规范衔接不够紧密,引发社会伦理失序。必须在辩证扬弃“亲近性伦理”的同时,积极构建“陌生人伦理”,并使二者之间有机融通、相互取长补短,以实现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抽了人家递的一支烟,竞稀里糊涂地将自己的钱包给了陌生人;被气味薰了一下,就神志不清了,陌生人让干啥就干啥;给什么烟雾喷了一下.就开始意识模糊了,除了按陌生人的指令送物取钱外,什么判断能力也没有……针对种种迷魂烟、迷魂药传闻,为了弄清真伪——  相似文献   

10.
被妖魔化了的“陌生人”贺新:今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寇教授,对此,您怎么看?“陌生入社会”又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寇东亮: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但人们对这种转型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拒斥甚至否定。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对多数人来说,“熟人”因知根知底,便认为是可亲可信的,而“陌生人”因其来历不明或形迹可疑而被不少人视为潜在的“坏人…敌人”,则是可疑可怕的,甚至被视为可怕的“妖魔”。多数人总是以防范的心态面对“陌生人”,告诫自己或劝诫亲朋好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交往”。另有一部分人则信奉脸厚心黑、情感冷淡、道德冷漠、为人冷酷等,通过瞒、骗、欺诈等手段,伤害或损害“陌生人”。  相似文献   

11.
樊潮  韩晓露 《观察与思考》2003,(12):150-152
<正> 有一部美国电影——“我看见了你在做什么”情节比较有趣,讲的是两个未成年人给陌生人打了个电话,“我看见了你在做的事,我知道你是谁。”虽然他们并没有看见陌生人所做的事,也不认识电话那头的陌生人。然而他们恶作剧式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生活中一定要谨慎与陌生人打交道,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遇到什么"好事情"应多跟子女沟通商量,共同分析其可能性,如有疑惑,应及时到政府部门咨询和反映,以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3.
怀疑,必然成为陌生人时代中国政治管理的主要对手。即使执政党做得再好,还是会处处有不信任——因为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的环境中,人们自身权益得到保障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毫不犹豫地依靠政府部门和政治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王达三在2008年3月28日《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网络社会"不但是"陌生人社会"中的"陌生人社会",还是现实的人面对的"虚拟世界",所以更容易出现违法犯罪和道德失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现代社会的转型之中,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社会伦理道德意识也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亲近性道德向现代陌生人伦理的转变.由于传统熟人社会的道德体系式微和现代社会的公共道德的缺位,再加上缺乏有效行政监管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为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必须在公平的原则下,建设以诚信为核心,以信任为基础的现代陌生人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16.
生死话题     
我在采访陈煌之前,心里真的很没底儿。陈煌是福建厦门 1997年 9月诞生的英雄,关于英雄陈煌的报道,从中央到地方可谓是铺天盖地。日前,我不远千里从北京到厦门采访英雄,倘若陈煌站在英雄的光环里把对所有采访过他的记者说过的话再向我复述一遍,那么,我的采访还有什么意义呢?再有我和陈煌彼此都是很陌生的人,陌生人和陌生人的聊天掖着藏着,伪饰的东西就要多一些,就是说陌生人和陌生人的心与心之间是有阻隔的,况且陈煌的周身罩着英雄的光环,那光环极像不真实的玻璃,隔着一层玻璃看一个人,心灵和心灵也是不畅通的,所以我很怕这…  相似文献   

17.
八面来风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速转型期,社会转型表征非常复杂。日前,社会学者从本土视角归结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四大特征。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征地拆迁使大量村落消失,整个中国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一个老首长给一个陌生人讲述他故乡小岛的故事,那个小岛在一次火山爆发中沉没了。  相似文献   

19.
接受陌生人敬烟须当心姚玉锋,安然生活在社会中,自然经常要和陌生人打交道。修车、问路、买东西,稍微帮那么一点点忙,对方说上几句感谢话敬上一支烟,都是顺理成章人之常情的事。但最近一个时期,一些不法分子恰恰钻了这人之常情的空子,利用敬烟的机会,使你药从口入...  相似文献   

20.
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认为,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五个人,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世界上的所有人联系,而社会化招聘正是基于该理论。互联网思维下的社交招聘模式,其真正价值就是通过与社交网络用户的互动,达到用人企业与求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