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明伟 《前沿》2008,(9):22-25
黑格尔对于宗教的认识达到唯心主义的最高境界,通过知性和理性的逻辑关系论证宗教是无限真理的合理性,使信仰和理性本属于两个区域的事物实现了融合并最终归结于绝对观念之中。本文从前黑格尔时代的宗教哲学进行简单的阐述,详细介绍了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认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马克思对其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2.
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从经院哲学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的理性经历了一个由认识上帝的工具到黑格尔哲学中取得上帝身位的演进过程。本文在追溯这一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康德、实证主义、尼采等对理性局限性批判,提出尼采所谓"上帝死了"中的上帝,要么是依赖理性论证的上帝,要么是取得上帝身位的理性本身。据此,文章认为,"上帝死了"不是信仰的终结,而是理性与信仰分野的明晰,并敞开了人们探寻理性和信仰问题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一切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追寻终极无限、力图超越现象之有限的丰富内容,宗教哲学是这种追寻的集中体现。古印度宗教文明的发展,正是古代雅利安人从《吠陀》时代起,经过《奥义书》时代再到佛教时代,追求终极无限的结果。信仰和理性是推进印度宗教终极观念演进的两大工具,人们的理性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备,佛教的产生不仅是这种理性思考发展的顶峰,同时,还最终完成了对理性与信仰二者的超越。佛教的这种哲学方法对现今困境多多的主流文明无疑可提供重大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1843年到1844年,宗教与现代性的张力,塑造出青年马克思哲学思考的两个维度。唯物主义与反映论的维度作为一种启蒙现代性的哲学方案,表现为现代性与传统宗教的激烈冲突。马克思沿着这个维度,向社会历史的世俗基础靠近。黑格尔哲学融合了宗教与现代性,在另一个维度上成为青年马克思的焦点问题,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他把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理论视为黑格尔哲学的替代方案,但是这种方案仍然置身于宗教现代性的限度之内。这两个维度的发展,把马克思推向1845年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5.
林世芳 《前沿》2006,(11):212-213
信仰不是宗教的专利,科学也有信仰。科学研究的开始必须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不变的普遍规律,必须相信人的头脑能够正确认识并反映客观世界。科学家科学认识的进一步进行也不能离开信仰,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世界观信仰的展开,如果完全否定信仰,也就否定了科学。科学信仰体现了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杨晔 《新东方》2014,(5):22-2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皮埃特洛·彭波那齐承认信仰高于理性,同时试图在理性的范围内探索宗教和宗教现象。他认为人最高的幸福不是思辨理性的沉思,而是伦理道德的完善,而宗教是提高个人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的此世幸福服务的工具。彭波那齐的宗教观,可以看作是中世纪和宗教改革之间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指示了在此之后宗教思想发展的理性化、道德化和世俗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现代性成为问题的人。他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观照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问题,在其艺术观、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反思意识。他使对文明与人性冲突关系的现代性批判在张扬理性的思路上发展到极致,黑格尔本人也由此成为疏远人类的存在本源最远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价值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生存活动所必然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之中。真理的本质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9.
孙琳  周雨 《观察与思考》2023,(10):22-33
要追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就不能忽视马克思对不断自我放逐的现代性理性的批判与救赎。这个生成和批判的过程主要经历自我排斥、不回返运动、回归类本质的实践理性、置身性活动、可被精确计算的“交换”理性等几个阶段。可以说,黑格尔辩证理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体现了历史性。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历史性,才能体现历史与思想出场的辩证性和在场的资本现代性的暂时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出场史也就是一部黑格尔辩证理性批判史,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道德规范是以宗教神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尤其是在英国19世纪这个偏重理性的年代里,许多人都认为,宗教与道德是一体的,没有宗教也就无法谈论道德。然而,乔治·艾略特却认为,道德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天生能够正确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道德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反应,道德行为在本质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1.
《简·爱》与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点毋庸置疑。不过学术界对《简·爱》是否与基督教相一致存在着争议,尤其集中在对简离开罗切斯特以及随后的回归原因的探讨。这一争论涉及简信仰的虔诚以及简爱情之路的障碍,这种情况的形成是由于小说在简的塑造上流露出的矛盾造成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宗教教育与情感经历冲突的流露。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得到充分发展和体现。近代哲学家们将"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在探讨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突出了人的价值、尊严和自主性地位。这种人文精神深刻地体现在人们对"神本"的拒斥、对理性的信仰、对自由的诉求当中。这种人文意蕴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确认识这种人文精神,对中国各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识思想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理论精髓。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中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一关键性的环节,意识进入真理世界,走向下一个环节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14.
王笑月 《人民论坛》2015,(5):178-180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关于艺术哲学中艺术想象的发展与实践,对于理性思维的实践意义重大。黑格尔认识范畴实践内涵来源于艺术主体的意志立法,通过作为一个绝对理性的角色以艺术想象的方式实现。文章探究黑格尔的艺术认识范畴,研究其和艺术情感的关系,对黑格尔对艺术情感实践理性内涵所作出的强调进行进一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人对于某人、物、宗教或神、思想或学说所产生的笃信和心理依赖,是人的知情意综合而成的产物。由于信仰命题或信仰体系中包含着理性的成分,因而信仰论证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可能性。应该说,信仰论证既是一种逻辑反思过程,也是一种价值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美学主要是艺术史方面的内容。有的同志据此认为,黑格尔的美学与康德、席勒不同,主要成了一种艺术理论。这种看法似乎未把握黑格尔美学的实质。黑格尔美学并不是外在地描述和规定艺术——研究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等关系或艺术的创作方法,而是把艺术,艺术史作  相似文献   

17.
所谓信仰,按辞书释义,指对某种主义、主张、宗教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榜信仰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样、准则或指南。因为主义、主张、宗教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们的信仰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它属于人的精神或思想范畴,是人的头脑里的东西;但是它与人的行动有密切的关系,许多事情来自人的头脑,来自人的信仰,在这里“思想等于真理”。因而信仰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信仰,无论它是一种怎样的形式,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表达,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例如,大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视域,结合当前风头正盛的物质主义潮流,试图阐明人生之所以有意义,不仅是韦伯意义上的社会“合理化”的工具,每一人生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心灵空间,宗教仍然是和谐人生构建的一个维度、一个趋向。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社会”里,信仰已悄然成为挣脱“人被物役”状态的一个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宗教问题是影响大局的问题之一。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一旦引发宗教冲突,无一不陷入动乱。宗教既是社会文化现象,又是历史范畴,它不仅是信教群众的一种信仰,而且成为信教群众的传统与习惯,宗教影响之深,可见一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宗教现象,拙文仅就以下三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起源观、宗教本质观、宗教发展观。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起源观宗教是怎样起源的,在宗教学家那里派别纷呈,观点林立。自然神话论认为宗教的本源及其最早的形式是自然神话,这种理论把自然力与自然现象人格化;实物崇拜说认…  相似文献   

20.
网络生活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由网络生存方式带来的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认知因素是冲突的;由网络生活方式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冷漠、飘浮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情感因素是冲突的;而且道德信仰价值结构的一元特性与网络信息的价值多元性、信息量的爆炸性也形成了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