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信仰失范”这一概念指的是由于信仰体系的缺失、缺陷或失效所导致的社会中个体感受到的人生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的社会现象。青少年中存在的信仰失范问题与当前的社会转型、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的信仰的“物化”有着深刻的关联。抑制青少年群体信仰失范的基本途径是使他们能够建构一个健康、积极向上而又切实可行的信仰体系,使他们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意义。  相似文献   

2.
理想、信仰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一种主义,是对未来的设计,是人对自己生命的再创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是围绕着一个人的理想、信仰展开的。作为社会的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信仰,作为社会的集体亦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信仰。若理想、信仰出了大问题,就会使一个社会、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形势下,要不要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这是政治思想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可在?应当以什么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不同的理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c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认为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作出奉献.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与最高价值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社会、人民的公共利益,先公后私…  相似文献   

4.
杨虹 《求索》2007,(8):182-184
在明清小说中,《金瓶梅》敏感地抓住特殊时代非主流的商业文化精神,在形象刻划商人西门庆“若猛兽鸷鸟之发”的经商谋略、“结交官府即暴富”的从商信仰及其“占有与自毁逆向互动”的人生轨迹的同时,深刻展现了商业文化与封建正统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启示录”意义。  相似文献   

5.
荆学民 《前进》2003,(8):36-37
早在1922年,梁启超就说过这样的话:“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病根是没有信仰,因而,改革“最要紧的是确立信仰”。历史在进步,我们的时代早已不是梁启超所处的时代,但就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这一点而言,却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的,这就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信仰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极为关注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有理由认为,信仰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民间问题”,不仅仅是理论或学术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精神自由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整个社会、整个…  相似文献   

6.
郭诗涵 《今日海南》2009,(10):45-46
长期以来,有个困惑着我们这代年轻人的问题,即如何选择自己的信仰,走出富有意义的人生?尽管长辈们和老师常讲人一定要有信仰,可我们总是觉得相当遥远,十分陌生。究竞什么才是信仰?怎么选择信仰?  相似文献   

7.
台湾社会对“哪吒三太子”的崇拜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庶民文化现象,因此“电音三太子”能够崛起和爆红绝非偶然。能为台湾民俗学界和文化创意产业者所关注,也说明“电音三太子”身上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源源不断的人文巧思,而这一切都与“三太子”本身所持有的“青少年”质性息息相关。“电音三太子”的流行文化,反映了青少年在人生舞台上演绎的人生轨迹,既涌现出轻龄之血的躁动与不安,也洋溢着青春之魂的活力与创意,也是绝大多数台湾年轻人曾经历过的一个不断从生命的蠢动中淬炼出能力并释放出能量的磨砺过程。台湾人对哪吒“三太子”的信仰绝不仅仅只停留在烟火袅绕的宗教祈祷层面,同时还潜藏着一份对年轻人的深刻理解与对他们的包容心。  相似文献   

8.
信仰小议     
信仰是一个人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人类的精神王国中,信仰影响、支配和制约着人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毛泽东同志曹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观古今中外,凡那些功齐天地、名垂千秋的英杰,身上确实闪烁着一种“精神”,这“精神”就是他们的崇高信仰与执着追求。 但是,一个人的信仰确立是受主观世界与客观外界因素共同制约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生活领域、人生阅历、知识水平、认识角度的差异性,因此,人的信仰无疑也是千差万别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和建立社  相似文献   

9.
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形形色色的“气功-信仰”组织有其共同特点,那就是:以“健身”和“长寿”为公开目标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其组织,利用群众求健身的心理,把健身和信仰联系在一起,贩卖自制的某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神秘观念,神化领导人物自己,使得信众形成对他的崇拜,然后形成一个自外于正式合法社会构架的、以“健身”为外衣、实以信仰为依托的社会权利系统和特殊利益分配系统。形成某种群众性的神灵信仰,是这些组织的“法宝”,而它们所制造的信仰,虽然吸收和借用传统宗教或者会道门组织的某些文化资源,但并不皈依于这些传统宗教和会道…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一个国家必有其灵魂与躯壳,灵魂者,信仰也;躯壳者,经济物质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是单纯的经济转型.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即“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一生态”五元结构模式的转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或文化重塑的核心问题,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最高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1.
论宗教信仰自由及其活动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珉 《前进》2002,(8):42-44
宗教信仰具有法律上的正当、合理性。因为:首先,信仰具有法律上的不可剥夺性质。人非机器,人只能有限地活一次:人生无常。活着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归宿何处?家在何方?人活得怎样?”归结到一点:有限的肉体生命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首先满足于吃、喝、住、穿与人交往等等功能性需要,然后就要去探究上述问题,这就是人生的两大基本范围:物质社会和精神领域。精神追求是人不可或缺的支柱。“人生自古谁无死”?超越死亡的只有人的精神、人永不停息地寻求生命意义的努力,“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我常常用“蒙鸠筑巢”的故事警醒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把人生追求建立在崇高信仰的基础上,就等于把人生的巢穴筑在了芦苇花上,就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犯糊涂,在各种诱惑和陷阱面前栽跟头。而我,身为一支战斗编队的政治主官、一个师党委班子的班长,“权为公所用、利为兵所谋”是我人生的标杆,立党为公、秉公用权的政治操守我一直牢记在心并付诸行动,带出一支全面过硬的海上劲旅更是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人类任何一种信仰的确立 ,都是建立在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 ,是人类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从“知”的角度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情”的再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注 ,折射出对历史主体的人文情感 ;从“意”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 ;从“行”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宋忠好 《前沿》2009,(12):45-48
“法律信仰”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近年来,我国法学者对“法律信仰”这一命题,因对“法律”和“信仰”概念的理解不同而颇有争议。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对“法律信仰”的理解,应在现代中国语境下进行探讨,把握法律能够被信仰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奉献与价值     
施莱登、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写出了《物种起源》。这些人“夫维大雅,卓尔不群”,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创造了无尽财富。这些理论的发表或发明的诞生,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刺激了生产力突飞猛进,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干秋万代功勋不朽。他们闪光的生命价值也得到世人的肯定与承认。“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奉献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碌碌无为地了结一生,只能被沧海淹没,…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既是广大民众想像人生与来世的解释体系,也是民众创造社会秩序的手段,是民众从民间宇宙观出发对人生问题作出的自我界定,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体现。华侨出国谋生、发展时,也把中国民间信仰带到国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华侨华人哪里就有中国民间信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华侨华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常年生活于国外,但又和祖籍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刘伟 《理论月刊》2010,(1):60-63
历史上.“坚定的虔诚性”和“生死的统一性”是萨满教信仰群体宗教信仰最鲜明的特点。从时间经度上看.“信仰观念的持久性、信仰主题的唯一性、信仰心理的单纯性、信仰行为的绝对依赖性”是“坚定的虔诚性”特点的主要表现形式。从空间纬度上看,坚持不灭的“灵魂观”,用不同于建制宗教的方式来解决“生之所依”、“死之所归”,把“生”、“死”统一为灵魂存在的一个整体。这也是“生死的统一性”特点的主要表现。“特殊的居住位置、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独特的文化传承”是这两个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何成学 《当代广西》2013,(20):12-12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既是一个私人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公共问题。也就是说,不但个人有信仰,国家和民族同样有自己的信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个人的信仰。时代的主流信仰则控制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形态和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人生幸福这一背景视域,把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也就是说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选择,而选择往往伴随着烦恼与痛苦。文章剖析了“幸福的追求”与“痛苦的选择”的关系,指出烦恼、痛苦的根源在于自我信仰的缺失,信仰、热情、责任是人生幸福的智慧要素。  相似文献   

20.
信仰的挑战是转型时代的普遍问题,转型有一个过程,有效应对信仰的挑战也需要一个过程,但它的基础存在于社会共识之中,形成于当下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漓们期望信仰的力量,期望信仰指引前进的方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多元社会,人们时有迷茫,信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