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苗圃 《长江论坛》2012,(4):20-23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确立了自我意识的自由和独立,同时马克思并不赞成伊壁鸠鲁对自由的抽象的理解,而将自由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置于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之中;并且阐明通过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人类的现实自由。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新哲学实现了以存在者为本体的传统存在论转向以人的存在--实践为本体的现代存在论的革命性变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对这一新哲学的核心作了概括,而<1844年哲学手稿>对这一核心作了充分而深刻的阐述和论证,因此, <手稿>是新哲学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3.
"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过程,论证了通过自由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提出的与以往思想家截然不同的自由理念,深刻揭示了自由的真正内涵.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全新视角分析"以人为本"思想,阐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逻辑要求,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理论及现实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正义体现了唯物史观在正义理论上的实际应用,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追问,也是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的劳动正义理论具体包括劳动正义的存在论基础,劳动正义的具体内涵,以及从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双重视角来研究劳动正义的方法论.<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论述的劳动正义三原则对我国当前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它体现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多方面论述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从人的类存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生活、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诸多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年过古稀又加五,夜深人静,仰望星空,静观世态,细品人生,追问、思考人之个体生命的价值,思索做人之道。联想到马克思引导人们共同追求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每一个人自由发展,就是天下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就是马克思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正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先有个体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揭示了劳动者异化的真相。经过宗教批判的过渡和推动,在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之后,马克思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发生了极大的异化。人只有摆脱了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差别,在普遍的世界历史中彻底实现自身,才能进入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人将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以"民贵君轻"的基本政治价值观念为核心,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爱民为民而非治民的行政伦理观和主体自由平等的立法伦理观.深入探讨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芳 《前沿》2012,(24)
自由是人类崇高的理想,人类社会向往自由、追求自由.马克思在扬弃前人自由观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理念的转变,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也是每个人的应有权利。自由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与人的社会属性密不可分。自由的实现依赖于法律的保障,但是自由并非无所约束,法律保护自由但也是自由的界限。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马克思关于自由与法的思想对于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人民自由权利的实现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阶级性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法治建设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两个基点,一是劳动,一是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后一个基点正是马克思思想的潜在内在逻辑,只是长期被人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曲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自由",既非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亦非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即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是同等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还必须区分马克思前后两种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人本主义的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不能简单地把我们今天活动的目的说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否则就会掩盖现实生活矛盾,或者否定市场经济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思想史上,洛克第一次明确地将财产权视为自由的基础,并将对生命、自由和财产的保护视为政府的目的所在。黑格尔承认财产对自由的重要性,但反对将国家视为保护财产的外在工具,而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只有在国家中,人的具体自由才能完全实现。马克思的社会政治理论承接近代政治哲学的上述论题,激烈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制度将重建个人所有制,从而使人能够在新的社会制度安排中获得真正自由。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如何在利用资本的力量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又扼制资本逻辑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是中国社会当前必须解决的实践难题。对此,马克思,特别是黑格尔的理论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正是在现代性批判中,发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入揭示在现代人和社会的内在困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资本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劳资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理论,是研究<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本质.人格化的资本和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  相似文献   

17.
杨兰 《求索》2012,(3):107-109
马克思的一生旨在批判旧的禁锢世界、发现新的自由世界,他的劳动休闲观是实现该政治诉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学说著述中阐明的"自由休闲时间"和人类自觉劳动理论不仅表达了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隐含了该理论的基础逻辑要点。探源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逻辑基点,本文认为,异化劳动与异化休闲是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要素;自由时间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根据;人的自觉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意蕴。研究马克思劳动休闲观,区分异化劳动与自觉劳动,异化休闲与本真休闲的内在逻辑,将为研究人的本真性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人道主义从预先设定的"本质"、"根据”来理解人,从而造成了人与生存世界的分化以及主体性的消解;马克思人道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历史性生成,实现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生存论的转向.在人的生存状况发生质变、在历史本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是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现代政治哲学家从卢梭到马克思都被卷入到自由及其实现这一现代政治哲学的主题之中。卢梭诉诸奠基于道德自由之上的道德共同体,黑格尔诉诸奠基于具体自由之上的现代国家,马克思诉诸奠基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之上的自由人联合体,在对这一主题分别做出不同的回答中不断地推进了这一主题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现代国家彼岸性和虚幻性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卢梭关于道德共同体的理论构想。不同的是,马克思将自由人联合体置于"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的基础之上,使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真正实现了普遍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