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索》2017,(1)
在政府管理体制深入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创新已成为提升政府绩效、完善公共服务和实现政府管理转型的一种路径选择。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地方政府的创新策略选择和实施动因有其内在的逻辑机制。构建领导者、组织内外部驱动和创新绩效的地方政府创新动因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探究其动因与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创新具有"内外部相互嵌入"的特征。要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创新,需要重视学习型地方政府领导者的培养,增强其创新能力,建立推动地方政府创新的绩效评估制度,构建以累积型创新为基础的地方政府自我推进的治理机制,重视多元、持续的地方政府创新以推动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于中国地方治理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互联网与地方治理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互联网促进地方治理创新发生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与治理转型需要的双重背景下。具体而言,互联网影响地方治理有两种主要路径:自上而下地实现"渗透—控制",以及自下而上地实现"参与—回应"。这两种路径虽然动力不同,却可以相互促进,互联网时代地方治理转型的最终目的应是一种多主体良性互动或者说是"协同"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共同治理"中的"社会回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戚攻 《探索》2004,(4):41-44
在市场化、民主化进程中,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社团革命",使共同治理模式的建构成为一种必然,并把建立"社会回应"机制这一与之关联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然要求凸显出来.然而,从公共管理视角看,社会回应是政府共同治理模式的一种外部机制;而从社会学审视,"社会回应"("social reply")是共同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是指公众在特定场域中依据社会和自身双向价值准则对政府及公共政策诉求与期望的认同程度和应对过程,以及政府对公众诉求和愿望的认同与实化.  相似文献   

4.
韦长伟 《唯实》2011,(11):75-79
群体性事件是维权抗争趋于对抗性和激烈化的表现和结果。维权抗争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群体冲突的性质和主要特点。对当前的维权抗争需要及时回应并有效治理。在应对维权抗争时,地方政府暴露出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抗争者对地方政府的"高依赖、低信任",压力型体制以及社会组织在抗争中的缺位。地方政府必须创新管理才能走出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5.
谢来位 《探索》2011,(3):84-88
民生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是指为了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旨归,对施政理念和价值取向重新定位,系统地对政策路径、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方法改革创新。重庆着眼于产业发展一体化、社会结构开放化、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建设大众化、人居环境生态化、政府管理民主化等开展民生导向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体现了创新性与继承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科学性与民主性、超前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重庆民生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具有明显的政治动因、体制动因、组织动因和经济动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谋求民生幸福;二是中央政府要为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保障;三是民生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对我国地方政府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整合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的一种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宏山 《新视野》2015,(3):28-35
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地方治理可区分为全能治理、自主治理、整合治理、协同治理四种类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实践中,中国地方治理形成了一种整合治理模式。整合治理依托于公共部门及其组织体系,通过资格认定、精英吸纳、资源支持、项目化运作等方式,对市场和社会主体进行跨界整合,形成一种隐性控制机制。整合治理不同于中国改革之前的全能治理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立合作模式。这一治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也存在社会组织行政化的问题。推进政府向社会赋权,将是新一轮地方治理改革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20年来,地方政府创新实例不断涌现,学界对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机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创新的能动主体——地方政府官员的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将地方政府官员在创新中的作用作为研究突破口,探讨了地方政府官员创新动力机制的深层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动力机制,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论"政府回应"的内涵和主导模式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巍 《探索》2005,(1):56-60
在民主行政的发展大潮中,“政府回应”已经成为当前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从公共行政发展视野中公民主导角色的变换和公共利益实现预设的变迁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把握出发,抽象出行政管制型、市场服务型、民主治理型这三种处于渐进更替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回应”意义的“理想模型”。在归纳各模式独有的内涵要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回应内涵的宏观变迁趋势,并尝试地指出了我国政府回应体制建设应然的实践重点。  相似文献   

9.
地方治理的理论体系及中国的分析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治理是治理权威在市场、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的分化和扩散,以及在政府体系内部通过行政权力和责任的下放来增进地方(下级)政府的积极性、灵活性、回应性,其实质是治理权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多中心化和多层次化的变迁过程。理解地方治理可以从两种纬度去把握,即横向的多中心治理和政府间分权与治理。中国单一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地方治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首要任务是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即中央向地方的权力下放和上下级政府间权力的合理配置,以启动和提升地方组织公共事物管理的参与能力。因此,以权力转移和权力配置为中心的分析模式,为分析中国的地方治理建构了基本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风险社会,非常态情境下的应急管理对地方政府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在应急管理进程中提升地方政府竞争力,在纵向维度方面,要突破"职责同构"模式,实现地方政府的职责创新;在横向维度方面,要构筑"区城行政"框架,提高地方政府的"意合"能力;在治理维度方面,要探索建立"多中心"体系,实现地方治理成长;在发展维度方面,要树立"战略管理"理念,推动应急情境下的地方行政发展.  相似文献   

11.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具有很大的危害,使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受到人们的质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的深层利益原因与助长这一行为的现行体制缺陷。参考信息经济学有关激励约束机制的论述,本文主张从行为鉴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行为惩罚机制三个方面相互配套,构成遏制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依绩效提拔"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解释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乃至地方政府行为和地方治理绩效的一种重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依绩效提拔"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赋予了上级政府自上而下落实政令的权力。但浙江省55名市县党政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上级政府调控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的有限工具。第一,绩效的激励范围有限,表现为地方干部并不都认同"依绩效提拔"的判断,且有较稳定晋升预期的干部更不认同这一说法。第二,绩效的激励效果有限。一方面,"一票否决"指标的约束力不强,只有少数干部认为触犯"一票否决"指标会终止晋升之路。另一方面,其他类型绩效的激励效果差异显著,受访者认为重点工作比综合性考核排名、经济绩效更有助于晋升,而创新则被认为是展示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依绩效提拔"赋予了上级政府下达具体政策任务推进某些重点工作的较强权威,但并未给予上级政府设立绩效标准引导地方政府转变行为模式的有力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行为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永炎  陈成才 《探索》2001,(4):54-57
本文将具有独立利益目标的地方政府引入分析框架,探讨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有利于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制度体系的协调更新,有利于制度运作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指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可能产生"地方主义"、"短期行为"等行为偏差.因此,必须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以及地方政府各种成员的相互关系加以调整,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微观主体三者良性互动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才能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危机背景下的敏捷治理是各国政府面临的热点话题和重要问题。新冠疫情这场公共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危害和挑战,也为地方政府部门的治理和创新提供了机遇。面对疫情,中国各省政府令行禁止,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体现了特有的"中国速度"。本文以四川省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例,通过复盘典型案例揭示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捷性机制。主要贡献为:(1)将敏捷性的内涵与特点拓展到公共部门的应急管理领域,识别出公共组织敏捷性体现为危机识别、流程以及双元敏捷性;(2)提出危机治理能力和高效的管控方式的动态匹配是获取敏捷性的核心要素,其中危机治理能力是实现敏捷性的基础,高效的管控方式是实现敏捷性的关键手段;(3)归纳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捷性机制过程模型。本研究结论为各省政府的制度建设以实现敏捷治理提供有益指导,也进一步丰富了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纵向协调型"与"集中管理型"管理模式在开发区的管理创新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后开发区时代的来临,这两种管理体制凸显了主体地位不明确、条块管理效率低下、政府"控制失灵"等问题.应从管委会职能定位、组织管理以及监督控制方面来完善对开发区的政府治理,实现开发区管委会治理模式的再造.  相似文献   

16.
乡镇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下应对当前乡镇治理危机是推进乡镇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为了积极应对乡镇治理危机,嵊州市乡镇治理作为创新实践案例,探索出一条乡镇治理现代化改革道路,即整合与回应是当前乡镇治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并从构建多元参与的政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治理中心功能;党群干群互动,激活社会资本;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全面提高乡镇治理的整合、回应效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政府参与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式分为政府无为型创新、政府强制型创新和政府诱导型创新三种,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指出不同制度创新方式各自的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18.
张新文  陆渊 《求实》2023,(4):62-72+111
基层治理创新是一个涉及创新初始、试点、实践等三个阶段,并涵盖多个创新主体互动的动态过程。基于创新过程视角,并借鉴控制权和资源依赖理论,重点分析“上级政府—基层政府—基层自治组织”等创新主体在基层治理创新不同的过程阶段所具有的互动关系和策略,进而构建一个基层治理创新过程的主体互动框架,分析基层治理创新不同阶段创新主体互动的关键机制。基层治理创新遵循“自上而下的强控制—资源配置与创新试点博弈—创新成功、中止、失败或融合”的演进过程。在基层治理创新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在基层治理试点与实践阶段,创新主体均采用不同的策略而形成相应的互动关系,最终影响基层治理创新成效。目标导向与自由裁量、压力监督与资源整合、考核问责与倡议联盟是促使创新主体在不同阶段形成互动关系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19.
回应性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属性,解析政府回应的运作逻辑是提升政府回应能力、增进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基层政府回应行为经常处于“关注”与“应付”之间,注意力分配视角对此提供了有力解释。基层政府遵循权威、利益、避责相结合的注意力分配逻辑,并与上级注意力、官员注意力、媒体注意力、群众注意力交织互动,由此形成注意力分配互塑机制。在此逻辑与机制的作用下,基层政府呈现了特征鲜明且治理效果各异的四种回应模式,即运动型回应、应对型回应、自主型回应、常规型回应。基层政府应以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作为回应基准,合理运用注意力分配的逻辑与机制,更加注重回应强度的权责一致、回应内容的匹配有效、回应速度的及时合理。  相似文献   

20.
地方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目前,我国地方治理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此,要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必须从更新治理理念、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和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着手,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善治";建立协商民主型治理结构;建立"分权—合作"型治理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治理科学化;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危机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