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两不误,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背景下,"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课堂教学管控难度加大,教师教学空间范围扩大,教学主客体关系模糊化等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教学"微模式";要更新教学方法,重塑教师"微权威";要完善教学设施,保障教学"微条件",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高校思政课由传统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高效“学堂”转变,试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了解学生对运用微课教学的现状,得出高校思政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微课在思政课教学运用中的可行性,以期对微课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明确提出的理念和要求,高校应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从“大思政课”的视域看校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应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深入挖掘和大力提炼丰富的校史资源;遵循“大思政课”的要求探讨将校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用丰富多样的校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助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高校的奋进发展再创新佳绩。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其中"和而不同"思想可引导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由传统单一的学科范式向现代多元的"思政+"的跨学科范式转变;"知行合一"思想可促成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由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的倾向向现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转变;"以民为本"思想可推动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目标上由以往"绩点为王"的趋势向现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本"及"立德树人"转变。  相似文献   

6.
高校设置思政课的制度安排是维护和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与思政课教学是互为表里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提升思政课课程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价值意蕴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上存在思政课形塑国家主导思想与个人思想自决、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学习需求、思政课影响潜隐与专业课绩效彰显等方面存在张力。因此,应建构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的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高校扩招和减少成本投入的双重压力下,表现得越加突出.怎样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使得"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既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又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代化转型。针对目前思政课网络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困境,本文从教师角色转变、资源整合共享及强化师生人际互动三个方面对发展和建设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仍然存在师资不足、开课质量缺乏保证、评价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作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延展,思政课实践育人必须遵循正确实施路向,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发挥思政实践课的主渠道作用,打造立体实践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自实施以来,其教学从理论授课到实践教学都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但存在的共性问题之一就是对高校思政课人才队伍构建重视不够,这成为制约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瓶颈。基于此,需要我们厘清高校人才队伍构建与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学改革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课主要是根据我国教育方针和新时期培养"四有"新人而开设的必修课,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主要渠道.本文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做到统筹规划、精准发力,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把握"二度一性"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坚持"传统+现代"拓展思政课教学方式、结合"课上+课下"优化考核评价等策略,达到课题教学的预期效果,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公安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是当前公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体而言,当前公安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距"金课"还有很大的距离。只有以教育部提出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频共振,即通过坚持问题意识,整合教学内容,用紧贴实际的专题设计激活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坚持集体研讨,用教师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课内课外有效衔接,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转对象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感染学生等途径才能更好地打造公安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相似文献   

13.
杨旭  董成稳 《工会论坛》2015,(2):133-134
世界遗产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世界遗产教育的紧迫性。将世界遗产课程纳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为世界遗产教育开辟了新途径。齐鲁工业大学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充分研究思政课和世界遗产课的内在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遗产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用已经十分明确,但如何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却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其中,没有好的实践模式作为抓手是影响实践教学落地的关键。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教学资源单一、课程安排困难、风险难控和组织实施难度大等多方面问题,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是促进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全面变革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最终落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具有自主性、数字化和协同性等特点,大力实施这一模式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各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这可以从教学主体、教学渠道等两个层面体现出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并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进一步注重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深入推进该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围绕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新冠疫情线上教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总结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互动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总结高校思政课堂互动教学情况,尝试构建思政课堂互动教学方式选择的评价标准既可帮助教师评价互动教学方式的效果,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又能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互动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从提高大学生认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开发融入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创专门课程等方面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课的变革轨迹及所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思政课始终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05方案"的实施,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效性差,为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思政课的改革。对教师而言,要正视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努力使教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在教法、考法上进行改革探索,以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永恒主题和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帮助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以及培养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的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实现思政课教育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