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因治理资源的消解、治理事务的叠加,农民集中居住区出现了治理堕距问题。一方面,受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转型影响,社区行动主体的行为失调,表现为农民观念转变滞后、行动利益多元化,由此导致社区群体分化,影响社区整合。另一方面,农民集中居住后的治理制度运行难以回应社区诉求,出现治理中的回应错位、资源内耗与条线张力的治理制度悬浮困境。治理堕距的呈现,带来农民集中居住区地域空间的去社会化、时空形态模糊和村社集体角色缺失,重新定义了社会形态,反映出社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农民互动关系的失衡与断裂。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有效治理,需探索如何优化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治理机制,重塑基层社会整合,重建社区秩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现象在各地频生,考察村民委员会功能嬗变的实践逻辑及"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分离的作用机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的个案研究显示,既不同于"解体论",也不同于"延续论",作为国家—农民关系的"桥梁",村委会以流动治理的形式保持国家—农民关系的延续,但"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发生了分离,村委会并非简单延续村治模式下的基本职能,而是以"嵌入"式治理实现功能嬗变,包括主体嵌入与规则嵌入,使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得以可能。同时,"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分离亦会面临一系列规则冲突和制度困境。因此,如何透过"地方性知识"视角,合理利用村庄本土治理资源和内生治理规则,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应是学术研究的真命题。  相似文献   

3.
城郊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战略举措.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农民的整体搬迁和空间位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作为移民对于新环境的文化适应过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技术系统、制度系统以及观念系统,因此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相应地就形成了技术层面适应、制度层面适应以及观念层面适应.技术层面适应表现为从农耕生产向从事工商业的技能转型,制度层面适应表现为对城市科层制组织和各种规制的适应,观念层面适应表现为移民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上发生的现代转向.政府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集中居住区的"物质"要素建设,更要注重"非物质"要素建设,关心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0,(6):F0003-F0003
“在园区企业上班,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居住,我们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2009年全镇新建续建农民集中居住区10个,开工面积20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江苏省仪征市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率先在全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入加速推进期。此项工作曾荣获2009年度“江苏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奖”。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32个,在建36个.累计建成住房1.2万套,集中居住区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居住区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以及人居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但随着全市各地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先后基本建成启用,集中居住区管理和服务的薄弱环节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8,(23)
正农民按照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也是符合农民意愿的实践探索。因集中居住产生的新型农村社区,既有传统乡土社会的传承,也有现代城市社会的特点。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农民集中居住、农村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巩固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需要运用好"融"理念,使基层党组织始终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  相似文献   

7.
集中居住区移民身份认同偏差:生成机理与调整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是指作为新移民的失地农民在迁入集中安置区后,对于其获得的新身份的判断和确认.身份认同系统的顺利转换有利于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居住地,也有利于农民市民化进程.在现实中,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并未给新移民带来身份的自动转换,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补偿制度、社会记忆、乡土惯习、居住条件等,共同建构了新移民偏差的身份认同.因此,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居住环境条件上采取相应措施,调整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只有当新移民具备了现代市民意识,获得了与市民大体相当的福利待遇和居住条件,他们才能真正接受和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相似文献   

8.
《江苏政协》2012,(1):20-21
正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工作部署,我省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开展这项工作,适应了  相似文献   

9.
王维峰 《群众》2020,(2):37-38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铜山区按照徐州市委的统一部署,着力构建以基层党建为统领,法治、德治、自治协同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崭新风貌。2019年12月,全省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现场推进会在铜山召开,汉王镇和柳泉镇北村分别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称号。党建统领,提升乡村治理“凝聚力”。坚持把基层党建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真正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工作优势。一是全领域建强组织体系。按照全面覆盖、全面加强、全面融合“三个全面”的要求,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强四促”工程,实施一批贴近实际、反映民生的“书记项目”。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会发展之动力:乡村集中居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乡村社区发展动力源泉的剖析,阐述了内生因及外生因对乡村发展的不同影响,结合苏北Y村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的变迁,分析了乡村集中居住带给当地社会的多种影响,着重研究了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内源发展动力对乡村社会的促进作用,诠释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在实践中的自我解构和重新建构的能力,并展示了集中居住对欠发达乡村地区发展内源动力引发的过程和相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华 《群众》2022,(11):45-46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南京市委深入贯彻中组部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专题召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座谈会,出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基层治理“十项举措”,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书记项目”,基层基础得到持续夯实。立足基层治理新方位,南京将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的理念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杨钧 《江苏政协》2013,(5):35-36
<正>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实施农民集中居住试点工作,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又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集中居住区的农民虽然改变了以往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在由"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是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据不完全统计,超50%企业务工农民(含劳务工)未参加社会保险,尤其  相似文献   

13.
闵行区吴泾镇和平村党总支在“学实”活动中认识到,结合实际切实提高村民理论文化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针对农民闲暇时间多、想“充电”又没有就近接受教育的好地方、教育缺少载体等情况,村党总支提出了在动迁以后农民相对集中、喜欢学习的农民相对集中的13组首先建立“农民理论学习示范户”的设想,经过积极的“选人、选地方”的前期筹备,该设想于2009年11月作为“学实”活动的一个党建工作的创新项目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4.
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战略部署。基于“政党—国家—社会”视角,建构“整合—回应—参与”的分析框架,对H村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治理蝶变案例进行分析,进而透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微观机制与动态互动逻辑。研究发现,H村党委通过价值整合和组织整合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凝聚与政治关系再生产,从而型塑具有责任共识的有机体;党和政府通过话语回应和行动回应,及时高效地解决群众诉求,提升政治信任的黏合度;群众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使乡村治理的主体性得以彻底激活,形成具有长效且持续的集体行动源。最终,在党建引领下,政党、国家、社会的力量均得以调动和激活,共同促使基层治理效能的转变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政治话语和理论创新要求下,基层治理受趋同、规范、竞争与模仿等同构压力影响,少数治理主体为寻求政治认同、规避责任风险与获取竞争优势等,采取名实分离、以“迹”为“绩”、以“创”代“行”和悬浮服务等策略,引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形式化”。同构压力下基层治理以党建目标替代治理目标、以话语创新替代制度创新的目标替代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制度耦合困境,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形式化”的根源。要化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形式化”问题,关键在于明确组织路线服务于政治路线与中心工作,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价值目标重构、推进党建引领多元治理主体功能再造、推动党建制度创新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多元治理主体耦合联动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社合一”,到改革开放后“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的协同推进,再到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不断进行着协调互动。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互动关系的变迁实质上是“党治农村”模式的实践变迁,它们围绕农村“土地产权”的变化,实现了农村工作理念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戴子刚 《前沿》2008,(10):134-137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创新实践,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作者在实地调查和对镇江经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必须做到“六个坚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6,(3)
正近年来,沭阳县委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按照"治县必先治村、治村必先治党"的理念,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从具有引擎功能的基层党建项目抓起,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村级科学治理,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发展,群众心气顺了,干群关系顺了,事情办起来也顺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优良传统和法宝是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基层治理的工作写照,“弄脏你的脚”是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法,“人心和情感”是基层治理的“灵魂”。文章从社会情感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出发,论证社会情感建设是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特色和传统优势,分析、探索社会情感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海南D村和西藏G村的实践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启示,其核心要素是“情”,主要包括: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做到“有情治理”;休戚与共,融情入理,引导群众参与式发展;命运与共,兼顾效率和公平,培育共同情感,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社区真正成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闫建 《重庆行政》2024,(1):33-3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当前,共享式治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基层治理实践。重庆市高新区香炉山街道康居西城社区以“共享客厅”为载体,打造党建宣传的“会客厅”、政务服务的“办事厅”、双创服务的“服务厅”、公益服务的“活动厅”等创新破解基层自治难题,是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的生动实践。一、共享发展:基层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进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