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建 《现代领导》2010,(11):24-24
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产业、项目、园区和环境为依托,以人才集聚引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以高层次人才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吴江,素有“丝绸之府”美誉,是苏州智能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在这片民营经济发达的沃土上,一项项发展政策落地生效,一个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脱颖而出,一批批优质项目崭露头角,吴江工业互联网产业正蓄势崛起。近年来,吴江始终保持奋勇争先、勇往直前的劲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以“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为契机,瞄准工业互联网“风口”,抢滩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精细描绘“吴江制造”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3.
一是大力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把“走进企业,服务企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人才政策资源适当向企业倾斜,形成有利于人才在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在人才供给数量、内在结构和整体布局上,与重点产业发展相对接,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使各类人才向强优骨干企业集聚,重点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能力的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以人为本,以才为先,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打造人才集聚地和科技创新高地.为经济转型、实现“弯道超越”赢得先机.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4亿元.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129.2亿元.江阴市实施“领军人才”战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做法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肯定。近两年来.江阴市在连续3次被评为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研究,走出了具有江阴特色的人才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人才是基础,是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准人才工作的战略、方向;不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实现人才对科技的强支撑;不断优化人才区域布局,实现人才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相关政策与法律。只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升温。北京凭借先发和人才优势领跑,充当了"领头羊"角色。2018年度北京科创中心建设224项重点项目和任务完成率9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创历史新高,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27.4亿元。瞄准新定位、提升新功能,北京已按下"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加速键。今年,北京将狠抓"10+3"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落地,聚焦高端芯片、基本算法等重要领域,布局一批新型研发  相似文献   

7.
《浙江人事》2009,(5):22-23
近年来,宁波市江东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按照“集聚优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思路,积极创新观念、改进方法、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全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李攀 《今日浙江》2020,(2):40-41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以超常规力度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推动下,浙江持续强创新、增动能,2019年实现研发投入增长14%,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集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人才工作方面打出了政策、平台、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拳”,“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江苏作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重大部署,加快推动南京、苏州、无锡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人才强国建设中探索“江苏经验”、作出“江苏贡献”。  相似文献   

10.
胡妍 《小康》2023,(29):36-37
<正>近年来,广东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扎实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党中央领导人今年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为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作为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强调人才队伍的高质量、人才集聚的高层次、人才效能的高水平、人才生态的高品质,将成为推动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和驱动力。实现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任务,必须改变束缚人才发展的思维方式,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12.
严明潮 《今日浙江》2010,(21):33-33
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秩序深刻变化、国家宏观调控不断深入、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临安青山湖畔和余杭仓前分别布局建设省科创基地(科技城)、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杭州大城西省级科创产业集聚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城建设,要求站在全球的高度,把科技城建设成为科技资源的集聚区、技术创新的源头区、  相似文献   

13.
《党建研究》2012,(4):45-46
近年来,深圳市坚持把人才强市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四个优先"的人才发展布局,围绕贯彻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条主线,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和发展环境为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海曙将围绕构筑宁渡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工业,大力提升区域经济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但目前的产业人才队伍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承载能力不强。海曙传统商贸业比较发达,但现代服务业刚处崛起之中,发展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仍比较缺乏。海曙都市工业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不多。科技研发机构缺乏,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相对滞后,相应的高新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较为短缺。整个产业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还不够强。  相似文献   

15.
最近,衢州市部署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即“百家亿元企业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千亿产业板块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培养造就大批创业创新人才队伍,营造优势聚集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进一步发挥各类人才在“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宁海县以“集聚创新人才、创新机构、创新企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抓手,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点燃新常态下发展新引擎. 集聚创新人才.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5111”计划,同步推进引资、引企、引才,以“人才+项目+资金”的模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来宁海投资创业.  相似文献   

17.
深入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围绕嘉兴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探索和形成各类人才集聚的长效机制。在组织举办好各类专洽会、网上招聘、外出招聘等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引进等有效措施,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深入实施接轨上海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积极推进区域人才合作。全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力争突破2万人。修订完善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办法,加快创新型领军人才的集聚。开展继续教育网上培训考试,办好各类高研班和高新技术培训班,  相似文献   

18.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 8年来 ,已初步形成一支总量较大、以年轻优秀人才为主体、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 ,初步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新世纪 ,苏州新区应该按照“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的原则 ,再创人才资源新优势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构建属于自己的人才高地 ;(2 )遵循人才规律 ,创新人才制度 ,消除人才进入的障碍 ,真正形成人才进入的“绿色通道” ;(3)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术产业 ,为高层次人才进入创造更加广阔的舞台 ;(4 )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 ,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赖荣 《现代领导》2011,(12):28-28
近年来,四川省雅安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雅”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大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集聚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建设区域人才集聚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