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对现代性进行诊断,对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知识做出一种反应、怀疑、超越,与传统重新对活,反思传统,大胆使用一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方法工具,这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向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话语分析,自觉克服社会科学知识内部的学科隔离和思想樊篱,消除不同学科本身的视域差异,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全面对话与沟通为主要方式,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知识社会学个案的研究,为科学地把握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准则,为知识的建构路径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内涵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基于中国经验的知识社会学的合法性问题作出某些前提性辩护。  相似文献   

2.
于峰 《世纪桥》2012,(9):83-84
中华文化讲“德才兼备”,做人要有德,做事要有才,一个是灵魂和根本,一个是智慧和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文素质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对人们政治思想、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心理素养在待人处事上的特定要求和行为方式。完整的人文素质要求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文化支撑。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注重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于大学生德育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是解决高校“两课”教学困境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谢立中 《新视野》2021,(3):86-92
滕尼斯以“共同体”与“社会”两个概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会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对相关西方思想史进行创造性阐释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到滕尼斯的著述文本中去追溯其社会学思想及其理论旨向形成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一追溯,我们不仅可以对滕尼斯社会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而且也能对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形成问题得到一些更为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丁素 《学习论坛》2003,(1):27-28
在当代中国 ,探索什么样的路径去建设和发展顺应时代的先进文化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为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明确的方向所应落实的具体建设途径就是探寻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意识 ;倡导民众意识的价值取向 ,确保和巩固党在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地位。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著名作家、学者金庸在与北大学子的对话中谈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当今社会依然需要侠风义骨学生:侠之大者,要有为国为民的侠风义骨。在当今社会,侠义还有什么发展空间,如果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金庸:今天上午我去医院探望了季羡林先生,他对我说,提到“侠”,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李丽娜  郭媛媛 《前线》2011,(11):33-34
为深化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清史室主办。前线杂志社协办的2011“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主题论坛于近日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主题,对北京城市人文的变迁、当下与未来北京社会的文化建设、文化及文化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国家明确了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背景下,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理念有所不足,而在社会学视角下,培育农民的社会资本意义重大。目前中国农村社会资本存量不足,传统发展模式遭遇困境。切实有效提高农民社会资本,要从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要素的角度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8.
从一般常识来说,知识分子首先是有知识的,是“脑力劳动者”。过去我们一般把受过中等教育的就算作知识分子,如今人事部门又将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算作知识分子。这是从教育背景上划分。社会学家通常从职业或知识分工角度界定,一个最著名的定义是:知识分子就是在社会中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理解的人。这一划分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和语用功能。随着社会和知识的分工越来越细密,知识体制的强化和扩张,当代知识分子也越来越职业化,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一个社会学家将知识分子归在一个所谓“文化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陈俊 《理论研究》2009,(4):33-36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0.
庞雅莉  翟岩 《新长征》2009,(11):50-51
不同国家和社会,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及思想观念下,都会有自己所理解的发展模式。当下的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处在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而更好地发展的关键时期。“精兵简政”无疑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按照人民和历史的要求、发展和进步的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中国式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核之一,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树立先进世界观”、“推动文化创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论断中,其鲜明的基本特征有浓郁的民族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先导性。  相似文献   

12.
发展社会学曾经辉煌,但由于“发展理论”研究中,发展的本体是什么,谁在发展,什么在发展,并不明确。同时,对中国发展社会学研究来说,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先于社会发展理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理论缺场,理论滞后于实践。因此,发展社会学研究目前出现了一些列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作为发展社会学认识论基石的理性本身的困境,现代化理论二元两分范式的困境,研究对象与方法的困境。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困境在呼唤着发展社会学的深化,呼唤着构建面向更具本土解释力的发展社会学,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南,实现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3.
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审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当前要为红色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拟态环境”,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塑型”,从而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通过开辟红色文化的自媒体传播路径,发挥流行歌曲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红色文化传播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同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由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关键是要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和目标性。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规律,对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追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建设理想社会的探索中,我们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善于吸取前人的教训,进一步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逐步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精辟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开创了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探索,“试错”是探索的基本做法。应该依据人民利益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各项探索的成败得失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通过“叩其两端”把握合理性的边界,把“试错”取得的教训转化为党和人民的宝贵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6.
始终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建党学说,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这是一种理论创新,下面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论述谈谈我的理解。◇一、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概念先进文化的存在逻辑地蕴涵了落后文化的存在,因为没有落后文化,也就无所谓先进文化。那么,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他是以时代的发展水平为标准来区分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主要是以社会制度为标准来…  相似文献   

17.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复兴中华文化、凝炼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化价值观是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支柱与核心,是人的行为与活动的内在根据,是关于主体文化价值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文化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多元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特点。建构中华文化价值观必须坚持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时代性和普世性的原则。依循这些原则,文化价值观在当代应凝炼为:“忠孝·仁爱”“民主·公正”“自由·和谐”“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雨 《理论研究》2023,(5):39-44
列宁分别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对自由民粹派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批判。具体表现为:通过批判自由民粹派的“资本主义人为性”学说,揭示小生产者破产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通过驳斥自由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理论,强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分析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遵循;通过批判自由民粹派的“超阶级分析”方法,阐明阶级斗争是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最终胜利的重要武器。列宁的这些思想主张,为现阶段中国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辨析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9.
<正>李大钊曾在《史学要论》中以“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来解释“永续生存的历史”。“温故知新”就是通过“重新整理历史的材料”研究历史,得出新知。倒装过来,“知新温故”,就是“拿我们日新月异所进步的知识,去重作历史”,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1))如果我们从党史研究的学科特性和社会功能的视角来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温故知新”可以理解为通过拓展和深化党史研究、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推动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问题作出探索和回答,从而为党更好地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提供“资鉴”;“知新温故”则可以理解为结合时代特征与当代实际,以现实需要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挖掘和运用丰厚的党史资源,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史研究,使之不断拓展深化。这里的“温故知新”“知新温故”同样是首尾相接,不断滚动向前发展的。“温故”是为了“知新”,也就是有效地“资鉴”;  相似文献   

20.
姜喜咏 《求实》2007,1(2):32-34
科学性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首要特性,但其科学性又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基础的,体现了科学性和人学性的内在同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人学向度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历史作了唯物辩证的理解,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使历史成为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东西,为全人类的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唯物史观确立了每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历史和理解历史方面的平等,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使每一个人都自觉地认识到并能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的科学揭示,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方位和趋向,为人类自觉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历史由“物”性向“人”性的最终转变和人类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