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日报>报道,广东去年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人自杀未遂. <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去年共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3起,造成19人死亡.<重庆晨报>报道,重庆有13%的大学生有过自杀意念……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噩耗不断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大学生自杀原因何在?细究起来自然很多,最终都归结为一条,那就是他们在挫折面前打了败仗.  相似文献   

2.
丁建芳 《前沿》2012,(9):110-111
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1979—2009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大学生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态度、自杀预防体系等方面,并提出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自杀流行学研究资料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属于自杀率较高的国家,年轻人自杀率处于高峰,而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则尤其引人关注[1]。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尤其是作为自杀信号的轻生意念及其相关心理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7422名大学新生的心理测查以及对其中30名有轻生意念的个案进行结构式访谈,分析高危人群,寻找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心理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的有效措施及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自杀越来越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自杀未遂青少年不同方面的表征以及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微观、中观、外部以及宏观系统因素,并由此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方式方法和具体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罪犯自杀研究--对浙江省罪犯自杀案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罪犯自杀可以分为目的型、手段型和手段失控型三种类型.目的型自杀多与既遂相联,手段型自杀多与未遂相联.影响罪犯既遂自杀率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年龄、犯罪类型、已服刑期、刑期;影响罪犯未遂自杀率的因素有受刑经历、入狱前职业、文化程度、刑期.而自杀既遂与自杀未遂罪犯在入狱前职业、与被害人的社会关系、年龄、自杀方式、自杀目的等五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罪犯自杀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整合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自杀心理与预防■荆殿英郝春东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近十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政治工作者及社会的广泛注意。有自杀行为倾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自杀行为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差异有很大关系。有以下心理特征的大学生易...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前沿》2007,(8):127-129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近十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大学生的自杀与预防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自杀的概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应用"预防——干预——后干预"的自杀干预模式来解决大学生自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最近,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相比,新课标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一、时代呼唤生命教育2008年,第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发布公告称:每当秒针轻轻滑动30下,就有一个人选择离开这个世界。2011年,河南省疾控中心在对该省13000余名高中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轻、中度自杀意念的占22.5%,自杀意念偏重和有严重自杀意念的占3.7%。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学生健康登记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人格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等量表对2002 ̄2005级近2.7万名大学新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并对2002 ̄2005年广东省高校自杀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整体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趋势,自杀有上升趋势,文章认为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教育等正面教育,建全对具有自杀意念学生的测查及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完善学生—家庭—学校“三结合”的联动心理教育机制,以推动高校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维护高校稳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受到国务院、教育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对全国高校近几年来20多所高校的36起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对大学生自杀形成的主要诱因进行分析,就如何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崇志 《传承》2013,(8):120-121
从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入手,充分借鉴各高校的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的做法,分析了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的方法及长效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警察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工作的危险性、特殊性和工作环境的恶劣性经常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若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会产生心理危机,甚至会出现自杀现象。对警察自杀进行危机干预,以防止自杀的发生势在必行。警察自杀前有一个明显的心理发展过程,其认知、情绪和行为上都会表现异常。自杀后的干预对象主要包括自杀未遂者、目击者、同事以及亲属。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唆自杀,国内学界主要从法学角度进行分析,很少从社会学视角考察。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唆自杀是故意通过欺骗、引诱和怂恿等方式引发并强化他人的自杀意念,在明知他人将采取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其死亡的情形下,向他人提供自杀方式由其自己完成结束其生命的行为。教唆自杀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互动过程,往往特定情境下围绕情感冲动而展开,自杀者大多有个人心理问题。从教唆的主体看,教唆自杀可分为他人教唆、团体教唆和网络教唆。教唆自杀有其独特的过程,教唆过程贯穿着两个主体逻辑:教唆者逻辑和自杀者逻辑。  相似文献   

14.
吴青枝 《前沿》2012,(10):86-88
大学生自杀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项重要的工作。人本主义疗法以其积极的人性理念,以及真诚温暖的治疗方式和态度,使来访者重燃生活希望,恢复成长动力,进而完全自救和自愈。人本主义疗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对自杀行为问题的干预具有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5.
易"受伤"的现代人2014年中国白领满意度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白领工作满意度指数仅为2.42(满分为5分)。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超过50%,部分大城市达到70%。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职场压力、人际冲突、生活事件、违法犯罪等多重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钝感力",强调的是对困境的耐力,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自杀已成为美国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近几年已有约7000名青少年自杀,另有400,000名青少年有自杀企图.五年以前,自杀占11-24岁年龄组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现在已升至第二位.只有事故(一般是汽车事故)比自杀率高.从1970年到1980年,青年自杀人数尤其是白人男青年的自杀人数上升了40%.但是青少年的自杀人数是难以确切统计的.由于怕家里丢人,或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许多自杀事件被死者家人报告为事故.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十几岁的青少年刚刚开始生活,他们迫切希望开始职业生涯并探索与异性的关系.想自杀的只是极少数.令人不安的是,孩子们可能是因为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因此才选择了死亡.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有四个:(1)青春期问题;(2)个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之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屡屡见诸报端,社会各界与高教界内部对此颇多议论。一部分人把学生自杀的原因完全归结为学校管理不善与高等教育失败;高教界内部则辩称: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全部归因于学校是不公正的、不负责任的观点,大学生自杀是因为社会与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作为从事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认为以上两种观  相似文献   

18.
董伟 《就业与保障》2013,(Z1):19-2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2年12月18日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就业和生活上面临诸多社会不平等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大学生就业难正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该报告依据于自2010年开始的一项追踪研究。研究对象是12所高校(6所"985"高校和6所普通高校)约6000名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研究者试图了解2003年(第一届大学扩招后毕业生)以来历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生活状况与消费方式、婚恋与家  相似文献   

19.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而中国是高自杀率国家。每年中国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北京首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向全国免费开通8年来,有效接听来电12万多人次,成功降低了近6000例高危险来电者的自杀风险,因此被人们称为“生命线”。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然已有研究多关注整体,缺乏对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的关注。通过七起青少年自杀案例,辅以对自杀者主要社会关系、自杀未遂者的深度访谈,构建出青少年自杀的行为历程。研究发现,日常生活遭遇压迫、思维方式出现失控和社会行为开始异常是青少年自杀的三个主要历程;改变结构思维模式,关注青少年与近亲的疏离程度,构建健康的网络陌生人关系,探索网络健康的释压方式是防范青少年自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