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犯罪黑数问题一直是犯罪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指确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编入官方刑事统计中的犯罪数量。犯罪黑数的大量存在不仅破坏了犯罪一刑事责任一刑罚三者之问的关系,削弱了刑罚的威慑功能,而且会使犯罪人产生侥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犯罪的增加,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威胁。监狱在执行刑罚过程中,狱内犯罪黑数(余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监狱统计资料来看,犯罪黑数在服刑人员中还存有较大的比例,成为刑罚执行过程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监狱的安全。因此需要对这一问题做出必要的研究,以便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维护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犯罪隐匿数,指的是实际已经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纳入警方记载的犯罪数量.犯罪黑数问题无论对社会治安形势,还是公安队伍建设,执法机关信誉、形象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究其原因主要有执法方面的原因、被害人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方面的原因和案件本身的原因.应根据犯罪黑数形成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对策以减少犯罪黑数.本文试从我国犯罪黑数的原因入手探究犯罪黑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性犯罪黑数实质上是已经发生但未纳入官方犯罪统计的性犯罪案件。性犯罪黑数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性犯罪被害人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方面的原因、司法机关方面的原因等几个方面。我们应根据性犯罪黑数产生的不同原因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以减少、降低性犯罪黑数,完善官方的性犯罪统计资料,为制定有效的打击性犯罪的对策提供详实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成东 《河北法学》2006,24(9):91-93
犯罪统计是研究犯罪手段、特征和原因,预测未来犯罪,制定刑事政策的重要方法和依据.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犯罪统计不实是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犯罪统计数据和资料的不实影响了犯罪统计的功能.通过利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犯罪统计不实进行分析和矫正,从统计分析方法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犯罪信息主要包括犯罪统计信息和犯罪个案信息。犯罪信息公开具有重要的刑事政策意义。当前,我国的犯罪统计信息和犯罪个案信息公开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必须予以改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构建犯罪统计机构体系、提高犯罪统计信息质量是完善我国犯罪统计信息制度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警情通报制度、规范媒体对个案信息的披露是完善犯罪个案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6.
犯罪黑数即刑事隐案。犯罪黑数问题的现状与潜在危害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公安部课题组对15个省、市300余个派出所1985、1987、1988三年的刑事隐案调查显示,我国犯罪黑数问题值得倍加重视: (1)犯罪明数最多只占实际发生的1/3,其中重特大案件的明数相对接近实际,占接报案数的2/3;  相似文献   

7.
犯罪统计作为公众或决策者了解犯罪状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数据,是社会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犯罪学研究中,犯罪统计作为了解犯罪状态、犯罪结构、犯罪动态、犯罪危害的测量工具,其作用是相当基础而重要的。在联合国框架下,逐步建立了两项犯罪统计项目——联合国犯罪趋势暨刑事司法系统运行调查、国际犯罪被害调查,这为国际范围内的犯罪现象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司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主要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建议等四个方面对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将人格纳入刑事政策的犯罪学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中东 《河北法学》2004,22(4):59-63
如何促进刑事政策合理化?合理的刑事政策必然奠定在对犯罪原因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认为,从人格角度解释犯罪原因,能全面、客观地揭示犯罪原因,因而,刑事政策不能不充分考虑犯罪人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刑事法律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离不开对犯罪形势的科学分析。针对传统犯罪统计方式的不足,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被害人调查工作。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开展犯罪被害人调查,全面了解当前的犯罪状况,对于我们的刑事理论研究、刑事司法实践和制定刑事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Over the past 60 years, hundreds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iewing violence in the media can influence aggressive behaviour. Howeve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se studies are laboratory based, and tell us little about how media violence influences real criminal behaviour.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 involving crime statistics, offender populations,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 to evaluate the claim that such a link exists. When integrated with other long-term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im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ink between media violence and crime is weak after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2.
刑法法典化和刑法法典成熟化是刑事立法现代化的一种趋势;对犯罪概念应坚持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的结合与统一;刑法上主要有两种犯罪分类方法,一是根据犯罪的性质,一是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犯罪构成可以分为法定的犯罪构成与现实的犯罪构成;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法人犯罪主体时,应当对其内涵予以正确界定;犯罪客体是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它既是犯罪的组成部分,又是犯罪构成的组成部分;应在刑法上规定罪过的概念并坚持“无罪过不为罪,也不受刑罚”的罪过原则,罪过不仅指故意与过失,而且还包括其他因素,罪过不仅有存在与否的区别,还有程度的差别;“持有”作为犯罪行为的形式,通常表现为作为,但有时也表现为不作为,甚至表现为两者的交叉,因此把它视为犯罪行为的第三种形式亦未尝不可;国家对犯罪人及其犯罪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属于刑事责任的内容;犯罪和犯罪构成的质变,由组成要素的性质、数量、结合方式三个因素决定,研究犯罪和犯罪构成的质变与部分质变,可以以此来构建刑法分则理论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犯罪理论体系是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犯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哲学和刑法学派的影响和制约。古典犯罪理论体系、新古典犯罪理论体系和目的主义犯罪理论体系各有优劣 ,中国刑法学者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 ,勇于创新和超越 ,形成中国特色的犯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余罪自首成立要件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立余罪自首的主体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认定余罪自首的重点不在于犯罪人是否被剥夺了人身自由 ,而在于交代的是否是“余罪”。余罪自首成立的客观要件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无论该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还是异种 ,只要其可以单独构成犯罪 ,就应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15.
Most criminal acts are committed in very small groups or alone, and are repeated sporadically. But that is not always the case. Co-offending can include larger groups, cooperating sequentially or simultaneously, knowing each other or at least knowing about one another. We may use the term “extended co-offending” to subsume varieties of crime organization, crime networks, gangs, and criminal clusters. Extended co-offending also includes vaguely organized crime repetitions, and is a matter of degree. Criminal cooperation can be extended in time, space, numbers of persons involved, and types of criminal action. The extension process has a very wide span of possibilities. Drawing ideas from Max Weber and other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iminal cooperation progresses in four stages, with steeply decreasing prevalence: (1) primordial clusters of offenders, (2) small-scale charismatic leadership of offenders, (3) a medium-scale patrimonial system of offenders, and (4) and an extended patrimonial system of criminal cooperation. Primordial co-offending occurs on a very local level, with little or no hierarchy or systematic repetition. Extended criminal cooperation usually requires personal trust among offenders, favoring patrimony over formal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6.
中德(日)犯罪成立体系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刑法界目前正在进行"犯罪构成体系重构或者完善"的讨论。"重构说"强调应以德国及日本的犯罪成立体系为参照,对源自前苏联的我国通说性犯罪构成体系进行全面改造,而"完善说"对通说体系的态度则以调适修补为基调。因而,站在解说中国问题的立场对德日体系之利弊得失作出评析,便尽显必要。  相似文献   

17.
陈璇 《华中电力》2021,(2):23-44
当代德国刑法教义学存在着侧重具体问题的细化研究、弱化体系性要求的趋势。但体系的一致性,毕竟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满足的基础要求。刑法科学的理论,旨在为刑法教义学的建构提出必要的准则,以确保刑法教义学能够成为一门体系性的、理性的科学。刑罚论是建构犯罪总论的起点;犯罪概念的内容,取决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刑法的任务在于,保证法共同体成员相互认可的状态具备必要的稳定性。因此,犯罪的本质并非法益侵害;只有当某一行为违反了公民所负有的应当共同维护既有之自由生存秩序这一义务时,才能将该行为视作犯罪。从该犯罪概念出发,可以在行为概念、客观归责、故意论、不作为犯等犯罪总论的具体领域中,推导出与之相适应的结论。刑法科学之理论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某一学说的教学法品质与其真正的科学品质截然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犯罪治理"作为刑事诉讼目的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亮 《法律科学》2006,24(4):82-87
学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现行立法对我国刑事诉讼目的皆持“二元论”的立场,即一方面为惩罚犯罪,一方面为保障人权,并没有把“犯罪治理”作为刑事诉讼的一个目标。从刑事政策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程序设计并不妥当。未来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应该考虑赋予诉讼程序在治理犯罪方面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crime scene technicians in the Swedish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d particularly how Swedish crime scene technicians not only examine crime scenes but also facilitate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joint production of forensic evidence. It proposes thinking about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s a conglomeration of epistemic cultures, that is, of communities with different ways of producing and understanding forensic evidence. Such a perspective makes i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interprofessional frictions as epistemic frictions as well a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acilitations, mediations and translations that crime scene technicians perform. This perspective also makes it possible to illuminate how the crime scene technicians’ professionalization – a professionalization from the outside – affects both their future crime scene work and their facilit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