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干旱、洪涝、台风、地震……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我国出现过。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十年,是中国经受巨灾磨砺的十年,是减灾救灾不断趋向高速高效发展的十年,是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年,更是防灾减灾事业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十年。十年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开始从灾害救助到灾害防御、从灾害防御到灾害风险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片段。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农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  相似文献   

3.
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片段。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灾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从编制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完善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詹奕嘉 《中国减灾》2012,(23):10-13
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灾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从编制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完善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从逐步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到  相似文献   

5.
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开始的国际减灾十年来,中国在减少灾害和同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十年中,联合国驻华系统支持中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家减灾规划。1998年中国的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及国际社会的援助,损失被降到了最低点。过去五年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下降,从每年大约人民币3000亿元降至1720亿元。我们居住在一个有着暴雨、狂风和地震的星球上。人类无法阻止不受欢迎的自然现象的发生,但却可以减少自身的脆弱性并做好应对准备。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灾害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2012年年末,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其中有9件是气象灾害事件,气象灾害对我国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首当其冲。近日,本刊记者就气象防灾减灾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  相似文献   

7.
马玉玲 《中国减灾》2013,(10):48-49
近20年来,伴随着灾害的多发、频发、重发和灾害风险形势的加剧,灾害评估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灾害管理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评估越来越多地直接或间接出现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减灾规划或规章制度中。尽管有些表达还不够明确,但从这些政策法规条款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灾害评估对于防灾、备灾、减灾、救灾和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的支撑作用正逐步显现且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徐娜 《中国减灾》2013,(12):8-1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灾害风险不断加剧,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关于1996年减灾日主题的意见1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提出1996年减灾日主题为:“城市化与灾害”(Disasters和Urbanization)21996年减灾日“城市化与灾害”这个主题将与1996年6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相似文献   

10.
1999年7月5-9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上,许多国家的代表总结了通过高技术应用所取得的减灾成果,如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前及时的预警,使35万人免受火山灾害,孟加拉国1977年一次飓风死亡7万多人,而1997年由于及时的预警,同样强度的飓风只死亡400多人。联合国秘书长柯菲·安南在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指出,国际减灾十年的计划不能就此停止,对于灾害要从反应的文化变成预防文化,预防更符合人道,也更节省经费。预警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已失去纯自然的含义,贫困使灾害加剧,全世界90%的灾害…  相似文献   

11.
1989年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并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每年以适合十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纪念“国际减灾日”。1991年 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1992年 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1993年 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1994年 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1995年 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1996年 城市化与灾害1997年 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1998年…  相似文献   

12.
李浦元  贾文德 《中国减灾》1994,4(4):13-14,17
青海省积极开展减灾十年活动李浦元,贾文德(青海省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省约54万公顷耕地、3300万公顷草场,每年有三分之一遭冰雹、霜冻、洪涝、病虫鼠等灾害的侵袭,地震和滑坡也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牧区1。。多万头牲畜...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7年1月20~23日在巴黎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并作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1国际减灾十年最后阶段的工作和减灾向21世纪过渡的问题会议提出,国际减灾十年的结束工作是召开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对于这个最后的活动,所有涉足国际减灾十年的组织应提出他们的工作成就报告及21世纪的减灾计划。所有这些国家和组织的报告将作为会议文件的背景材料。科技委认为,在众多的议题中,必须考虑在灾害防御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认为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所有的分会,应该根据横滨会议的内容确定其主题…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于 1 990年开展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 ,是全世界第一次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灾害之重大行动 ,在取得非凡成就后完成了历史使命 ,但自然灾害对社会依然构成严重威胁 ,减灾工作应作为长期的、战略性的工作来开展 ,为此联合国已通过有关决议将“国际减灾十年”(IDNDR)活动发展为“国际减灾战略”(ISDR)活动。为此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将组织编制《中国减灾十年》大型画册和多媒体光盘 ,并在 Internet网上建立“中国减灾信息”网站 (www.1 1 2 0 .com.cn)。画册和光盘将全面总结我国在减灾十年行动中所取得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西部防灾减灾工作经验交流会于1999年9月20日至9月24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新疆、甘肃、陕西、青海、宁夏、重庆、贵州和云南的8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戴光禄副主任、省人民政府李汉柏副省长、省原政协副主席赵廷光、中科院资深院士吴征镒教授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许厚德研究员到会讲话。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郑远长博士到会,介绍了我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工作、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情况和下一阶段减灾工作的基本思路。中国西部防灾减灾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灾害意识和减灾能力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社会组织精细化的教育和人文化的关怀,使其成为帮助儿童减轻灾害影响、提高减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执行者。诞生于汶川地震后的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从成立初期,就致力于儿童的健康与安全,帮助孩子们减少灾害对他们的伤害。十年来,他们通过普及参与式儿童减灾教育,提升了灾区少年儿童的韧性,并希望通过孩子们的手,带动整个地区提高面对灾难的韧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2,(10):1-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重特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减灾救灾任务艰巨、工作繁重。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04,(10):1-1
2004年10月13日(星期三)是今年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了解今日灾害,为了明天平安”。其目的是,从过去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减灾意识,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14,(12):30-31
为切实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湖南省民政厅始终坚持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的理念,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深入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