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6月下旬以来,先后有多批台湾知名政界人士和台湾工商企业界代表团来祖国大陆交流访问,与海协和祖国大陆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专家就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交换意见。引起了台湾民众和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陈孔立 《两岸关系》2002,(11):15-17
自从1991年10月13日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以后,就等于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一个“台独”党。后来的实践证明,“台独党纲”并没有给民进党带来什么好处,相反地,却引起台湾民众的很大疑虑和恐惧,对于他们  相似文献   

3.
昭玑 《两岸关系》2002,(1):15-17
2001年12月1日台湾的“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已经结束。 国民党的席位从选前的110席降为68席,大幅掉了42席,从台湾的第一大党变成了在野第一大党,输得很惨。 民进党在“立委”选举中获得大胜,从选前的70席增加到87席,增加了17席,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党。台湾当局领导人和执政的民进党,在陈水扁上台一年多来经济严重下滑、失业率创新高、民众因股票大幅下跌而钱包“瘦身”的情况下,仍能大幅提升民进党在“立法院”的席位,引起了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选举终于落幕了,民进党成为第一大党,这说明台湾政治的本土化进程加快了。人们通常把民进党看成是台湾本土的政党,现在它在“中央民意机构”中占第一位,加上其他政党中的本省籍“立委”,已经大大超过非本省籍(即外省籍)“立委”的席次。外省籍力量进一步削弱,这本来是必然的趋势,但它来的比人们的预料要快。 国民党长期以来被看成是“外来”的政党,一直得到外省籍人士的支持,尽管后来分裂出一个新党,国民党也逐渐本土化了,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它还不是“正牌”的本土政党。原来支持国民党的地方势力已经不是它的“铁票”了,在地方上、在本土民众中(特别是中南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2000年)的5月20日,台湾新领导人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四不一没有”,为台湾当局在政权轮替当时的两岸政策定了基调。“四不一没有”包括了不宣布台独、不改国号、不进行公投、不会修宪、也没有废止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打算,总的说,目的是要让北京当局去掉疑心,让华府当局产生信心,让台湾民众有所安心。当时,我在《中国时报》写了一篇评论,指出这是阿扁政府在两岸政策上“以拖待变”的策略。 这两年来,台湾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宇 《两岸关系》2002,(8):58-59
5月24日至6月3日,北京市“2002年京味文化之旅”展演团赴台湾桃园、中坜、板桥、云林、台中五地为台湾民众展演五场。笔者与团同行,亲眼目睹了演出场景,感受至深。  相似文献   

7.
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住民被认定为所谓“日本国民”。随着《清国人入境台湾条例》的颁布实施,传统闽粤移民渡台历史进程遭致中挫。日据后迁徙台湾的闽粤民众被称做“华侨”,成为侨居者。此后,台湾社会历史进入以内生性发展为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台湾新当局上台之后,大力推行“软性台独”,一方面发表“四不一没有”、“统合论”等言论,另一方面在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利用“文化台独”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联系,进而改变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和“统独”心态,扩大分裂主张在岛内民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台湾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民众的复杂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的历史与大陆的历史有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台湾民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本来就是多样的 ,近年来经过某些人的“导引” ,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 ,它对台湾民众复杂心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比较详细地描绘和概括台湾民众对“光复”以前历史的“集体记忆”及其对“复杂心态”的影响 ,为大陆同胞进一步认识台湾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 2月 28日,是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 54周年纪念日。 54年前,台湾同胞不堪忍受光复后“劫收”台湾、欺压民众的国民党暴政,奋起抗争,爆发起义,很快遍及全岛,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事发后,国民党当局迅速调集军队到台湾,进行疯狂大屠杀,几天之内,岛内横尸遍地,血流成河。“二·二八”起义遭到血腥镇压,台湾进入白色恐怖时期,台湾民众从此陷入更加深重的苦难中。   “二·二八”事件体现了台湾同胞争取民主、反抗压迫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民主精神。参与事件的民主先驱…  相似文献   

11.
“通道”与贵州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建构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贵州建省至清末,是中央王朝以军事、政治力量为主导,介入贵州新的历史形成过程,特别是"通道"建构、改土归流、"民族-城乡二元结构"、民族区域板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更加凸显出贵州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形成的特点.在国家与西南边疆民族社会互动的宏观过程中,贵州民族关系丰富了"一体多元格局"的内涵,即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喀斯特区域以不同的进入方式,历经碰撞、交融和并存而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区域类型.在凸显"民族-喀斯特区域"类型的同时,多样性的类型特征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2.
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是推进湖北"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黄石、潜江、大冶、钟祥四市抢抓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转型,实现了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借鉴四个试点城市的转型经验,促进全省其他地区突破资源瓶颈,及早预见谋划,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湖北发展的又一次"弯道超越",是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铁 《思想战线》2001,27(1):53-57
清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仍是传统的"守中治边"及"守在四夷".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清廷在前半期注重边疆的巩固与管理,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方面,清朝把移民与云南的开发以及实现人口合理分布联系起来,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平民移民垦荒运动.清朝还把云南看作国家赋税和金属产品的重要供给地,使云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赵相忠 《桂海论丛》2006,22(2):68-71
文章在对广西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广西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重大任务、重点领域、政策与保障措施等有关问题,对于促进广西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伟福 《思想战线》2007,33(6):96-101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滇黔内部各地之间、滇黔地区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打破了滇黔地区的封闭状态,使滇黔地区与缅甸、老挝、泰国等周边国家及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连为一体,内地商人纷纷进入滇黔地区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滇黔地区形成的城乡市场网络可分为区域中心市场、中等商业城镇和农村市场三大层次,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复杂多变的滇黔地区的市场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异军突起,逐步消解了文艺政治功能的中心地位,文艺的功能体系发生了嬗变,形成了以审美为宗旨的多种功能复合渗透的文艺功能体系。文艺的休闲娱乐功能日益成为平民消费的时尚;政治功能的中心地位逐渐被排挤,趋向潜导化;经济功能成为文艺创作的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文静 《前沿》2010,(24):157-159
语言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是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活化石"。受到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一些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功能正在衰退,面临消亡的危机。大力开展对民族语言的整体性调查和研究,是对民族语言文化最有效的保存,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族语言文化开发战略是对民族语言文化最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方芸 《八桂侨刊》2018,(2):58-65
随着中老两国友好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前往老挝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日趋增多,老挝华侨华人群体剧增,在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与老挝关系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推进,以及老挝党和政府的积极响应,两国战略对接进程加快,为老挝华侨华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正视挑战,老挝华侨华人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对武汉市五种类型人才的基本状况的定量调查,指出了武汉市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资源分布、人才年龄性别构成、人才素质结构以及人才流动比例方面的不合理.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制定一个战略、转变两种倾向、建构三大机制、实施四大原则.  相似文献   

20.
吕镜贤  朱清华 《桂海论丛》2010,26(3):103-108
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南宁、柳州、贵港、玉林四市专业市场规划建设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专业市场规划建设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为新兴城市加快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若干可供咨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