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平台不断涌现和成熟,微时代也逐渐取得了社会认知、认同。微时代是承载多重语境的时代命题,虽并不能独立引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却是网络时代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延伸。微时代形成"微文化",产生微圈层,显现出高度的信息异化,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进行意识和行为的双重"绑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2.
在微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传播已成为我国主流传播方式。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显著变化,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努力在"微"字上下功夫,构筑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微内容",打造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于一体的"微队伍",建设融时代特色、情境体验与人文关怀为一体的"微生活",着力构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政治关注程度不高、不关注时政新闻;政治信仰松动、远离主流价值;对于政治参与的认识较为浅薄、主动参与性较弱,等等。究其原因,微时代"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新趋势、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政治认同淡化。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将政治认同由内在情感升华为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的来临给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播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微时代"下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应该准确把握"微时代"发展规律,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引领社会正能量取向;以内容建设为依托,完善信息筛选审核机制;以法治规范为保障,维护主流文化主体导向地位;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营造和谐的网络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其文化认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长远和未来。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访谈法,对山东某高校大学生开展调研,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呈现"高情感认同,低意志自觉"的特点,在初步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存在理性认知不足、低稳定性、知行不一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需要顺应文明交流互鉴趋势,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尊重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以时空分离为特征的微空间情境,为个体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体验。这种跨越时空的交往互动场域,越来越成为思想交锋的集中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无形战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顺应微空间意识形态生态的变化,重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模式和机制,进而打造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命运共同体,对于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高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科交叉融合、历史比较分析、建构互动交往认同模式、数学统计等,是进一步深化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6)
微时代的来临使大学生总体政治认同感不断提升,但也呈现出互动性、多元性和从众性等特征,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必须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搭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力量,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是一个关注碎片叙事、世俗生活的时代,比较注重个体的个性需求。网络的泛在化、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裂变化、文化的世俗化、价值的多元化、社会的扁平化是"微时代"的主要特征。"微时代"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准确性和厚重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微时代"背景下,要强化理论认知,奠定"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要实现价值认同,彰显"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要提高道德素质,巩固"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10.
微文化生态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微文化表达浅反思,呈现娱乐化,趋向无序化,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信仰瓶颈""平台瓶颈""能力瓶颈"。高校党建需要建立以微积聚、以小见大的理念,于细微处探寻文化之路,将时代意识渗入党建环节,开拓更契合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教育媒介与实现空间,创建多维立体党建工作格局,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价值自觉。路径选择有:以微阵地把握价值导向,扩大主流意识覆盖面;以微互动促进价值增值,提升高校党建工作针对性;以微功能拓展价值运用,实现高校教学主体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