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海波 《前沿》2011,(9):8-11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主要从两个逻辑维度展开,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和剩余劳动。科学的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定位资本家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界中,资本家既是不需要为剥削关系负责的剥削者,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资本家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也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劳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科技进步,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所研究生对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著名命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一、剩余价值理论形成的时间比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晚,是否与“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命题相矛盾有三种看法:1.有矛盾。因为剩余价值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时尚未产生。论据:(1)一八四八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但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而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劳动力”写成“劳动”,把“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写成“劳动价格”。因而就不能区分雇佣工人的劳动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得不出必要劳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剩余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科学结论;(2)剩余价值理论相对成熟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标志是一八六七年问世的《资本论》。这样,就形成两个难题:如果坚持“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话,就得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归于《资本论》;如果坚持《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的话,就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可以不要剩余价值理论这块基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论述了资本家的管理和劳动的两重性。一重性是,资本家作为共同劳动的指挥者,其劳动是社会化生产中必要的:另一重性是,资本家从事管理和指挥,又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马克思肯定了管理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对资本家经营管理内容和职能两重性的分析,也完全适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主经营管理活动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虽然过去了140年,但迄今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创造、表现形式、分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剩余价值学说面临着诸多现实的挑战.当代人应该创造性地去理解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5.
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明确区分了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 ,第一种涵义的生产劳动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 ,或者说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考察的 ,即只有实现在物质产品中的劳动 ,才是生产劳动 ;第二种涵义的生产劳动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角度考察的 ,即只有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 ,才是生产劳动 ;第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以能否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为标准 ,即凡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应以第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为依据来判断劳动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作者认为 ,随着劳动过程的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和财富观念的变化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围必然扩大。  相似文献   

6.
“是农民养活地主,还是地主养活农民?”建国初期曾进行过近乎全民范围的大讨论,早已不成为问题。 “是工人养活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养活工人?”50年代改造私营工商业,曾在全国城镇居民(包括资本家)中进行过大讨论,早已不成为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51周年的今天,新资本家蔡永胜先生竟然写出文章,振振有词地说什么“没有企业主的管理劳动,工人劳动不可能创造任何价值”,声称未来社会“是大众而不是资本家才是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者”,认为“就业机会的创造则取决于政府宏观控制政策和资本家组织社会生产的劳动效果”。这令人惊诧…  相似文献   

7.
赵宗博 《理论月刊》2002,(11):23-25
知识经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劳动的比重不断加大,其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为此,马克思关于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的有关论述以及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需要在新形势下加以丰富和发展。走进知识经济时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深化对知识经济与知识劳动价值问题的认识,既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与劳动价值论问题的基本要求,也是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把握知识经济发展趋势,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陈燕 《传承》2008,(6):22-2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人类的根本前提,即劳动,接近于经济范畴和上层建筑,其并不仅是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重要的经济哲学意义,马克思开始了从异化劳动出发走向人道主义、从对象化劳动出发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常识》的教学中,有人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工资应相应地减少,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反比过去高了?”对此,我们需要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资上的表现,才能把问题搞明白。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降低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剥削程度,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果工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量没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的价值也没有变化,那么,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会表现为工人工资的减少。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是在变化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人类的根本前提,即劳动,接近于经济范畴和上层建筑,其并不仅是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重要的经济哲学意义,马克思开始了从异化劳动出发走向人道主义、从对象化劳动出发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