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与西方哲学“理智的形而上学”不同,中国哲学在追求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孔子之学是中国这一哲学传统的集中体现者.孔子之学的基本属性则可以界定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以道德伦理观念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一种“成德”的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集大成”的意义.这一“成德”的哲学具有浓郁的“实践理性”.其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  相似文献   

2.
实践唯物主义:从经济学出发的哲学批判何丽野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对哲学家们来说,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也就是摆脱纯思辩的经院哲学传统,探讨研究现实社会,把哲学变成改造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车桂 《前沿》2012,(19):62-64
存在概念是欧洲哲学中深邃晦涩的形而上学概念.“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理.在《存在和诸哲学家》中,吉尔松阐述欧洲哲学中对于存在概念的四种本体论诠释,就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维森那和托马斯四个哲学家族的形而上学诠释.在托马斯的存在学说中,作为纯粹存在的存在行动,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理.  相似文献   

4.
终结形而上学或者说拒斥形而上学是二十世纪哲学的响亮口号。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柯拉柯夫斯基的"形而上学的恐怖"、具有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哈贝马斯提出了"后形而上学思想"等,都以自己的理论路径出发来拒斥形而上学。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人在终结形而上学的事业上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创造。但是,形而上学一次次被宣告终结了,又一次次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哲学在不断塑造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它是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理论方式所表征的人类性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划界标准看科学中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是什么”成为了科学哲学的主要议题。为了解决科学哲学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科学哲学家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划界标准以图将形而上学这一幽灵从科学之中驱逐出去。然而,这些或宽或窄的科学划界标准却无法胜任此项任务,也解决不了“科学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划界问题本身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而这些科学哲学家们试图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解决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循环悖论。  相似文献   

6.
向来以崇高自许的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传统哲学家们以其自身的存在方式见证着哲学的崇高,而现代哲学家们则以消解崇高、终结哲学为己任.马克思曾言:当真理的彼岸世界在现代哲学的批判声中消逝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这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哲学何以可能并将以怎样的方式重拾崇高的失落?这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将红 《思想战线》2003,29(4):13-16
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是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笛卡儿以来的近代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最早源于休谟。现代西方哲学由批判形而上学走向了对哲学存在价值的怀疑和否定。马克思扬弃并最终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隐秘的二重含义进行了准确的区分,把以纯粹理性思辨为特征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从哲学本体论中剥离出来,以实践为基础辩证地否定了前者,从而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巨大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4)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孔子始终都根据所生活的社会情况,为培养有能力重建社会秩序的人才而教学。他虽然未建立系统的学说,但从《论语》中零星分布的关于知行思想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重视实践。这种重视实践的思想更倾向于政治生活以及内修,并将"道德"引入人们的这种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本质上都是一门典型的人文科学.它的这一本性规定了它的基本主题是研究人与世界及其基本关系以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在扬弃以往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解决人的问题,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人这一哲学的中心和主题作了极为深刻的说明.他把哲学的逻辑归结为人——实践——人.这一从人的实践化到实践的人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核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和自由的现实基础与中介,进而把人的世界归结为社会性、历史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现实世界.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通过人的社会实践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正是基于这一核心和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其合理性与现实性上超越了他以前的传统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1.
荣虎只 《新东方》2007,(5):46-49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意义上,最初是指探究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的巨大部门,即哲学中的本体论。形而上学从古至今一直是哲学家们乐于津道的重大课题,这一传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形而上学的哲学家 ,而反形而上学用尼采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 ,虚无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柏拉图———基督教哲学到叔本华哲学的虚无主义过程 ,也是最高价值自行贬值的过程 ,而尼采正是这一过程中最后登场的哲学家。但是他的虚无主义不是目的 ,不是归宿 ,而是一种手段 ,其真正目的在于塑造一种新的理性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改造性、物质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正是实践,构成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把实践区分为"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实际上就把"改造性"看做只是某些实践而不是所有实践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把为认识提供现实基础看做是某些实践而不是全部实践所具有的功能,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诸多现代哲学家都对其进行过论述,甚至可以说,回归生活世界成为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其本质而言,“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是人生活其中,并与之息息相关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自始便是处于生活世界中的哲学,是生发于生活世界并以其为归旨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称其为生活哲学.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之前探讨最多的可能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但不容忽视的是,老子也同样属于此列.老子及其哲学同样是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5.
哲学世界二重化的历史嬗变一直伴随着哲学自身的阶段性发展,这一古老的理论设计和概念内涵不断地被激活、充实和转型,并隐含在哲学不同样式的自身之变化中。希腊哲学在面对变换不居的感性世界时,借助于早期形而上学对本体的追问,凸显了理念世界的价值重要性,理念世界的永恒性保障了知识与价值绝对性,所有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两个领域的划分是形而上学的必然选择。究其根本,世界二重化理论就其实质上是思维自身在对本体探究过程中的二重本性的展现。随着世界二重化理论的确立,对二者紧张关系的消解也随之展开,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都试图突破这一两难境遇,尝试通过思维自身来调适二者之关系,但均没有达到最初的理论预期。从现实的历史维度观察会看到,真正完成这一任务的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只有马克思真正消解了世界二重化的抽象的思维本性,从实践层面重新理解世界二重化的本质规定,在突破西方哲学的抽象性的世界二重化的同时,彰显出自身哲学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08,(9):15-15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吸引了全球目光注视急速现代化的中国。但是有些中国人现在回头向孔子的学说、即儒家思想来寻找灵感,比如孔子有关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的新儒家学说》一书作者、政治学者贝尔表示,孔子这位中国古代大哲学家的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们通常偏重于从正义概念辨析的角度理解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思想,而对柏拉图借助"厄洛斯的神话"隐微表达的正义可能性思想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在解析该神话三个核心意象——灵魂不朽、大法官及命运之阄——的哲学寓意基础上,初步阐明了柏拉图对"正义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并简要探讨了这个解释对于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追寻正义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所要追求的是哲学既要从传统实体性形而上学醒悟过来,但是又不能在经验科学的冲击下失去自己的阵地,既要维护哲学的批判性,又必须尊重经验世界的历史性、个体性与差异性,归根结底要在先验的世界与经验世界建立起一种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就现当代哲学"有限性"研究视域而言,认识论形态的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揭示了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海德格尔高度评价了康德在为形而上学的"有限性"规定中"第一次奠基"的价值,并建构了"此在形而上学",阐述了生存论哲学形态中"生存"的"有限性"特质,但没有触及到现实生活世界的"有限性";与此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真实地呈现出了现实"有限性"的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抑或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马克思同样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重要的思考,其共同体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词,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去透视“中国梦”,对于我们在追逐、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构筑“中国梦”的同时,必须重视共同体这一政治哲学向度,必须不能忽视人的自我实现抑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