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司法实践中侦查漏洞是导致刑事错案的最大成因,因此刑事错案的积极意义在于,以其反思研究为契机,形成了完善侦查的突破口。在“接近正义”的司法理念指引下,对刑事错案判断标准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明确其与侦查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修补侦查制度漏洞,转变侦查思路、规范侦查行为、细化办案流程、完善督察制度、组建适应我国的刑事错案审查机构,提升综合侦查能力,防治刑事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刑事错案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对于何谓刑事错案,众说纷纭。在当前,刑事错案的界定不宜过宽,研究的视角适宜聚焦因办案人员滥用权力、置法定程序与公民权利于不顾而导致的无辜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在刑事司法体制被异化,侦查中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诉讼结构的情势下,法官不能完成错案的担当,警察也是制度异化的受害者,根治错案的关键是改革我国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还刑事司法体制之纠错功能。  相似文献   

3.
错案的主体指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其过程涉及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原因包括违反法律程序、适用法律错误和不当执法等,对象包括"正当程序错误"和"放纵犯罪错误"。各种侦查措施的具体适用都可能导致错误,实践中侦查措施适用形成的错误与刑事错案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当适用侦查措施可能导致错案;依法适用侦查措施可能导致错案;违法适用侦查措施不必然导致错案;单一错误的证据材料可能为错案的形成留下隐患;单一错误的鉴定可能在错案形成中常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推进执法规范化,有助于避免侦查措施适用中可能造成的证据材料失真,进而从源头上避免错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错案曝光率不断提高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审理阶段都可能导致刑事错案的产生。具体侦查行为诱发刑事错案的原因在于:现场勘查工作失误,拘留、逮捕等强制侦查行为的滥用,不当、非法取证行为的引发,辨认错误,刑事技术鉴定错误以及诱惑侦查使用不当等。预防刑事错案,必须立足执法规范化以推动侦查行为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具体侦查行为,完善辨认规则以提高辨认准确率,规范刑事技术鉴定并正确合理运用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刑事错案被屡次披露,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司法的民主、进步,另一方面民众对司法的公正产生质疑。这不禁带给我们深思,错案是如何发生的,怎样才能避免错案的发生?文章从改进侦查机关内部机制的角度来探讨预防错案的发生,以期能够警示侦查机关加快队伍建设,顺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内部侦查监督,从源头上预防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侦查错案层出不穷,证据因素是侦查错案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刑诉法的修改,虽对案件侦办过程中证据的运用进行了相关立法完善,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鉴于此,以证据角度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典型刑事错案形成的证据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和总结新刑诉法实施后,侦查实战部门在取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规范刑事证据标准、明确刑事证据采信规则、严格非法证据排除等角度,为减少因证据而导致的侦查错案问题提供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主题研讨非法取证与刑事错案1.3/防范非法取证与刑事错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王振川1.5/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若干重要问题卞建林1.9/建立违法侦查行为的调查机制元明1.13/非法证据的证明问题李贵方1.15/当代英美刑事错案的实证研究刘品新法治理念下的检察工作2.3/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之我见——以刑事司法为视角陈光中2.7/构建和谐社会与行使检察权龙宗智2.12/刑事和解的几个问题宋英辉2.14/对中国“检察一体化改革”的思考张志铭物权法评析3.3/平等原则下国家物权之保护邵世星3.7/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申卫星3.19/论占有保护请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展了以审判为中心的系列刑事司法改革,旨在促进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在着力防范错案的同时,构建错案发现机制,从而纠正错案,才是促进人权保障、促进司法正义的重要途径。借鉴域外的刑事错案发现机制,可以从制度内和制度外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错案发现机制。制度内,改革刑事再审制度,建立刑事错案发现机构,强化律师在错案发现中的参与作用。制度外,应充分吸纳民间力量,完善我国的刑事错案发现机制。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刑事撤案并不如刑事立案那样受重视,存在着撤案即错案、撤案不当、撤案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正视刑事撤案机制中存在的"法外司法"等打擦边球的隐性司法的做法,进一步明确撤案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衡量侦查质量的考核体系;对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建议公安机关撤案的不合法律规定的做法,予以坚决禁止;建立起完善的刑事撤案监督制度,从理念到立法,规范刑事撤案制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错误辨认、确证偏见和心理暗示是目前刑事错案的主要成因,这为我们减少错案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完善无罪推定原则和确定侦查讯问中的录音录像、律师在场制度,明确辨认与质证的相关规则,以及建立理性的司法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和完善诉讼构造,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错案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作为侦查活动的起点和基础,现场勘查失误不但会使现场上的痕迹、物证被遗漏、灭失,导致犯罪信息的获取匮乏,还可能将无关的痕迹、物品引入侦查工作,以致干扰、影响整个案件事实的认定,诱发冤案。因此,从侦查阶段现场勘查入手,提高勘查人员从现场挖掘有效犯罪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对勘查中无关、虚假信息甄别、排除的水平,是降低现场勘查失误率,遏制冤案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刑事错案在司法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危害之深度和广度,也为社会所认知,然而对刑事错案的判定与界定,学术界和实务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科学合理的界定和判定刑事错案,不仅对刑事错案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错案的预防、救济、追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和改造的方针。然而在立法理念尚须进一步推敲与配套制度缺失等诸多司法环境限制因素的影响下,新刑诉中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仍有未尽之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立法原则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立法体例相对集中,具有“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以及“犯罪记录封存”三大创新性制度。  相似文献   

14.
当代英美刑事错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刑事错案的背后总有形形色色的证据问题存在.刑事错案本质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务问题而非纯理论问题,关注刑事错案必须从扎扎实实的实证研究开始.为了无辜者的权益和刑事被害人的利益,也为了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我国的司法体制建设应当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起典型错案开始,这是当前研究英美刑事错案现状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而余祥林案、“叔侄强奸案”等错案频频发生,引起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深深思考,而错案侵蚀着法治的精神,扭曲了法治的灵魂。在目前的刑事司法体制下,必须通过严格的刑事诉讼程序来保障刑事司法公正。基于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司法实践中错案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因此及时纠正刑事错案是刑事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错案发现不自觉、错案纠错不及时、申诉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刑事司法公平和正义。坚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积极推动刑事错案纠错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刑事侦察防范是加强刑侦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刑侦部门专业化建设,强化业务基础工作,建立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系统,增加发现犯罪、制止犯罪的方法手段,寻找更多的侦破案件途径,提高刑侦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地预防犯罪、减少侵害结果的发生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法证据与刑事错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中国媒体频频报道一些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使得在这些刑事案件中存在的侦查取证等诉讼程序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象忽视物证鉴定结论、刑讯逼供等非法获取证据的行为,几乎出现在每一宗错案中。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都已经越来越重视对人权的保护,非法获取证据的行为势必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有损司法公正。笔者拟从寻觅非法证据导致刑事错案的源头出发,探索如何坚持科学的态度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公众对错案的关注与质疑,公安机关不仅是纠正错案、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更应当反思刑事错案的成因。侦查阶段应强化无罪推定、疑罪从无意识,强化取证、确保队伍执法素质提升,强化走访、确保言词证据真实,完善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细化监督、动态监控确保执法监督最大化,切实通过制度完善、程序遵循等保证执法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刑事错案的危害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刑事错案降低诉讼效率、浪费司法资源;二是错案赔偿给国家带来经济负担;三是放纵真凶会产生新的社会安全隐患;四是错案追究对办案人员及受害人本身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损失.狠抓刑事诉讼过程的"质量监管",错案的生成率必然会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