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2.
诗的王国     
中国诗歌来源于宇宙本体之根本规律,彰显了天地自然之大美。温柔敦厚是中国诗学的永恒追逐,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诗学艺术至极境,能于苛酷的艺术规律中得到自由,具有音韵之美、对仗之美、哲思之美,是人类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文学瑰宝。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真正能给后人留下印痕的,除了真以外,就是艺术审美情致中的美感——语言之美、情调之美,思想意识深处流动和传递的人性之美、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4.
李云集 《求索》2013,(2):130-13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但艺术哲学在走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诸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即生活之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然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繁琐性、平庸性等又可能使得生活之意义被蒙蔽起来。因此,在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的框架下,如何定义及处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则成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能否走向生活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廓清了现当代艺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分析了生活的双重性质,即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的困境与诉求.最后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梁衡 《中国人大》2013,(3):54-54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牵动民心.人民要什么样的美.先从哪里美起?这是要回答的现实。我们理解美主要是视觉感受,先得让人能看到美,而且要美得实用。  相似文献   

6.
追求     
悬念与追求会产生一种美的境界。有的美学家认为,哲学、艺术的真谛,都在于不断地追求真善美,而不是占有它们。实际上,美是不能被占有的。由此,我联想到《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实.  相似文献   

7.
正又是一年毕业季。6月25日上午,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毕业典礼如期举行。送走这届毕业生,我心潮难平,趁为《中国周刊》撰文契机,把早年间关于绘画与抽象艺术的一些思考重新整理成文,作为个人艺术私语,也算作对2019央美造型学院毕业生的艺术寄语。他们技能圆熟,步入社会,自然会有生活与艺术的福音。而未来的央美学生,如也能从中获得启迪,则是额外的确幸。艺术难以定义,发展无边,可谓艺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情歌在语言运用上素朴俗白,清浅自然。透过口语化的语言,我们能发现其审美特征的三个层面。直白泼辣的意趣美、素朴粉饰的情趣美、俏皮机敏的谐趣美。通过美的三个层面,不仅让人感受到布依族情歌语言清新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味到布依族崇尚“朴质真纯,自然高妙”的审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陈倩 《世纪行》2012,(4):43-45
作家用文字表达思想,音乐家用旋律演奏情感.雕塑家用双手雕刻灵魂……总之,艺术作品对艺术家而言是心灵的产物,灵魂的写照。当艺术不再局限于对个人内心的自省和情感的宣泄,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被视为艺术家对时代的审视和解读,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有了现实的意义及价值.它便成了生活的镜像.时代的号角。  相似文献   

10.
在肯定艺术的道德性、实践性和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等方面,罗斯金堪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杰出的艺术批评家.罗斯金早期认为"以美为艺术的核心",主张"典型美"与"重大美",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变迁,他转而重视艺术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艺术批评转向社会批评.  相似文献   

11.
为美而塑     
雕塑,也许是最能直观展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体育健儿力与美的艺术方式了。与奥运会有关的雕塑最早见于公元前7世纪。现在人们最为熟悉的《掷铁饼者》是雕塑家米隆创  相似文献   

12.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8,(11):42-45
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杭州的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他在开学典礼上说:“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西湖既有自然美,必定要再加上人造美,所以大学院在此地设立艺术院。创造美,借以真正的完成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拜读江苏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军旅文学鉴赏》,我突然记起勃兰克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过的一句名言:“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艺术是光明,艺术是火焰……唯有艺术的美和艺术的大胆放肆才给人生赋予了价值。”用艺术的大胆创新和艺术的美概括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情歌在语言运用上素朴俗白,清浅自然.透过口语化的语言,我们能发现其审美特征的三个层面.直白泼辣的意趣美、素朴粉饰的情趣美、俏皮机敏的谐趣美.通过美的三个层面,不仅让人感受到布依族情歌语言清新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味到布依族崇尚"朴质真纯,自然高妙"的审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领导艺术,简言之是指艺术化的领导方法。就艺术而言,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艺术。这是因为领导艺术中的美,不仅有悦于耳目,更主要的是它美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这在程度上是一般艺术所不能比拟的;同时,领导艺术来自领导者,它的成功会给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带来事业的成功,因此,领导艺术中的美,份量更重,含量更大,使人感受也更深沉。那么,领导艺术中具有哪些美学因素呢?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是数字艺术美学理论的基础性问题,它作用于认识论,同时也揭示着数字艺术的本性。关于"美"和"艺术"是数字艺术美学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部分,"美"是知觉的,而"艺术"则是情感的,两者相互关联,互为唇齿。对于数字艺术美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探讨都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数字艺术的本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过 :“如果你要得到艺术的享受 ,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那么作为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又将如何理解和看待当代书法艺术呢?首先 ,书法艺术不同于写字 ,虽然它的基础是写字 ,可一旦它发展成为了艺术 ,其第一功能即是让人感觉到美。当然这种美并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漂亮” ,这是一种艺术的美。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追求所呈现出的是不同倾向的美、不同感受的美。在这里 ,写字已不是目标 ,它只是作为基础、作为媒介、作为手段 ,其目标是艺术。当然 ,没有写字作前提就没有艺术 ,但艺术要高于写字。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观念转…  相似文献   

18.
朱梅梵 《理论月刊》2008,(5):119-121
科学教育教人求真.艺术教育教人求善.真与善之于人生,在由感悟科学美与艺术美而终向人生之大美.认知美、感悟美、创造美是人审美境界发展的三个层次递进的阶段,是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之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同旨趣.当前,学校教育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其中感性内容较之知性内容薄弱.艺术教育则是弥补当前学校科学教育重知性轻感性少悟性之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国外的残疾人社会,迅速兴起一门新艺术——触摸艺术。美国称之为贴近艺术,日本叫做造型艺术。尽管名称不同,但都通过盲人用手去抚摸不同材料制成的、形状各异的艺术造型,通过触觉体会其中的立体美、形象美,在内心世界产生艺术的共鸣与震撼。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上好一堂课是一种艺术享受,相应的看一节好课也等于一次艺术欣赏。聋校教学更是艺术的体现。它指的是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美,包括:语言美、手语美、教态美、情感美、氛围美、素质美等。教学美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体现出来的,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闪光,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整体体现。教学美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精通,对手语表达的熟练,来源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教学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