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政务》2013,(2):48
2013年1月10日,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在北京大学盛大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主席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国资委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执行主席段瑞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常延廷、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2013,(6):113
2013年6月8日,由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主办、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智慧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扬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政府信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2014,(6):37-37
正2014年5月15日,第十七届科博会"2014智慧城市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北京市政府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通信信息协会承办。"2014智慧城市论坛"以"开放?发展?服务——聚焦智慧城市建设新阶段"为主题,分享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的设计构想、特色建设、科技创新、运维实践、服务探索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把脉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需求,共铺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由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南京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于2008年11月3-6日在南京召开。"妇女与和谐城市圆桌会议"为本次大会8场圆桌会议之一。其主题为性别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的讨论主旨是城市化如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使得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和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  相似文献   

5.
<正>7月4日,以"创新、合作、未来"为主题的"2019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在上海举行,沪台双方就生物技术产业、青创与智慧城市、文化、医学科技等方面经验展开探讨分享和交流互动。"上海—台北城市论坛"自2010年以来在上海市和台北市之间轮流举行,是两市之间重要的机制化交流平台,也称为"双城论坛"。通过以往历次论坛,两市之间已签署30多项合作备忘录,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7月1日至3日,2017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在上海举行。台湾无党籍台北市长柯文哲率台北市有关部门人员到访上海进行城市交流活动。今年的论坛以"健康城市"为主题,旨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两市在社区卫生、智慧城市与民生服务、城市环保、青年创业方面的经验,探讨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7月3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  相似文献   

7.
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知不觉中,"上海台北城市论坛"(简称"双城论坛")已迎来第11个年头。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双城论坛顺利续办,备受两岸瞩目。7月22日,在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以"城市防疫智慧经济"为主题的"2020上海台北城市论坛"通过视频连线方式成功举办。上海市长龚正、台北市长柯文哲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双城再续佳话共谋和平发展龚正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双城论坛是上海、台北携手合作的重要平台,已  相似文献   

8.
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近年来,陆续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予以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政策环境日臻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城市系统的运行管理越来越复杂,这对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出新的考验。面对城市治理遇到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重新审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和未来,提出下一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行动。一、城市治理应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高标准构建城市大脑和网格化管理体系"。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数字孪生则是智慧城市的新起点,赋予城市智慧化重要设施和基础能力。当前的智慧城市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在应用场景建设过程中造成基础数据与平台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二是数据融通整合能力不足,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资源融通成效差,三是智慧感知治理能力不足,新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利用率不高,数据质量、丰度、可利用性不足,治理平台的仿真预测能力较弱,须全面提升智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中国特色城市论坛确定的主题是"聚焦中国特色,建设世界城市",关注的是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中,追求国际化的同时,要不忘中国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记者赵静)5月23日,"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大会组委会主席唐凯宣布,"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将于2013年10月30日~31日在北京举办,大会同期将举办展览、论坛、  相似文献   

13.
数字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新的城市生存发展方式.我国数字城市发展呈现出"城市数字化工程初见成效、信息化试点城市逐年增多、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城市解决方案问世、数字城市论坛与日俱增"等特点.数字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构建中国式数字城市必须采取综合政策措施,这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20,(16)
正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方式,让人们生活得更安心、更幸福,这应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上的智慧城市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经验与启示?出行"健康码"、政务"网上办"、监控"云平台"、项目"云签约"……这些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中频频亮相的新名词,人们已经不再陌生,其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管理者所看见、认可和利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网络强国,推动数字中国进程,构建智慧社会。近年来,依托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很多地方不约而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20,(14)
正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升级的关键时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都市圈核心区的南海区大沥镇提出城市治理全面升级,以"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工作目标,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下沉,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责主业,开展"花满沥城"行动计划,铁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带动经济绿色发展和人文提升,用大沥智慧打造美丽新城。  相似文献   

16.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范式的转换。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是以实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目标,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方向。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同时在经济、社会、环境与治理四个维度上实现全面协同发展目标。在经济维度上,实现创新发展与效率提升;在社会维度上,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在环境维度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治理维度上,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从建设路径上看,应合理规划智慧基础设施,建立与完善长效运行机制,提升城市现代治理能力,最终实现中国特色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化在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能源短缺以及就业、住宅、教育、医疗、市政基础设施供需不平衡等"城市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智慧城市"成为解决 "城市病"问题的可行途径。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科学地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在城市治理的体制框架下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20,(18)
正新型智慧城市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部署,要求把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抓手。"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先行动目标。江苏是国内智慧城市启动最早、进步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智慧城市试点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记者赵静摄影张松延)2012年10月11日—12日,"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原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及设备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智慧·创新·服务"。大会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科学技术部国家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浪潮与城市化进程的交汇,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城市公共安全的技术治理模式蔚然成型。技术治理在对公共安全治理形成巨大拉动效应的同时,也暴露出城市空间的限制使用、"数据鸿沟"影响民众参与治理及理论研究陷入"技术决定论"等弊端。对此,技术治理创新不能脱离正义观和权利观的宰制,技术治理应遵循空间正义和认真对待城市权利,以空间正义作为现代城市更新的价值导向,实现治理资源在城市空间重构中的公平分配,从集体权利、底线权利和积极权利的角度探索技术治理的改进思路,并通过技术治理的体系厘定、技术治理中人的智慧参与和城市权利的法律完善追求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