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司法改革中的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出现无疑已经成为了今天一个亟需分析和理解的司法事件。应该将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置于司法改革语境下来分析;应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司法便民"理念相联系;应从司法的基本规律来审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具体司法行为中的运用。把握这三个方面,有助于理解"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2.
胡伟 《法制与社会》2012,(32):110-111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司法工作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司法便民"的一些建议。结合今年一些地方的法院走出法院,走进民众,开展多样的办案方式,这不仅说明以"群众路线"、"司法便民"为主要特征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当代生命力的存在,也给我们重新审视"马锡五审判方式"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一种审判模式,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司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时代意蕴。被称之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司法范式,贯穿了"一刻也不要离开群众"的司法理念。通过重读文献,再现马锡五判案的场景,使我们知道一个真实的"马锡武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与司法双重视角看“马锡五审判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锡五审判方式"因贯彻了"群众路线",其客观效果与边区政权的政治需求高度一致,所以在1940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得以推广。它已跨越了司法的边界而成为政治的手段或方式;但作为一种纯粹的司法技术,它是一种处于普遍性法律规则与乡土社会民间法冲突中权宜变通的司法模式,是中国司法现代化初级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重彰"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当下我国司法界的一个热点,各级法院都在尝试"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运用,其中以"张院长新政"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张院长新政"在重彰"马锡五审判方式"方面是不成功的,有过分机械的嫌疑。  相似文献   

6.
阎庆文 《中国审判》2013,(11):10-11
<正>形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时隔七十多年,如何认识看待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做好当前的司法工作有哪些启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革命圣地延安,瞻仰革命旧址,追寻先辈足迹,现场学习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人民司法的重要讲话,听取延安精神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专题辅导,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  相似文献   

7.
李岩 《法制与社会》2012,(34):121-122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给《苍天》电视剧的贺词中曾经指出:"马锡五同志当年作为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庭的庭长,他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且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人民司法上作中,创造了许多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司法经验。马锡五同志在办案中坚持简便利民、注重巡回审判、加强调解工作等做法,已经成为人民司法事业最可宝贵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王院长的上面的话精确的概括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我党对马锡五同志审判方式的肯定和赞扬。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对中国现代的司法制度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意一直是司法裁判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无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官(兼职法官,主业是行政官,俗称父母官)通过"衡情度理"来断案,把民意作为衡量判决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准,〔1〕还是延安时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形成的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的"走群众路线"的"大众化司法",民意都曾经作为司法裁判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9.
变则恒通,尊新必兴。从"马锡五"审判方式到"一村一法官"、从构建民意"直通车"到搭建民工维权绿色"快车道"、从设立"社会法庭"到设立"土地法庭"新乡两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各项创新措施,不但有效提升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和形象,也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张立勇 《中国审判》2013,(10):10-12
<正>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司法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司法工作者创新精神的结晶,它所体现的司法民主、司法大众化理念至今仍是司法工作的宝贵财富。2008年,河南法院率先提出继承和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五年间,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精神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涵。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前,我们总结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五年间的做法和体会,全面规范、细化、完善河南法院弘扬马锡  相似文献   

11.
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界定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辉 《河北法学》2005,23(1):54-58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尚处一个初创的时期,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极大地丰富了民事审前程序的内容,但仍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价值的确定决定了功能的选择,概念则需要明确界定。在模式选择上,既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更要立足国内现实的背景,因为诉讼模式的选择始终要体现该国的实际需要;而作为一项任务,应当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语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正与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杰 《政法学刊》2006,23(1):49-52
现代司法理念体系中司法公正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法院审判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终极目标。目前我国诉讼程序法对诉讼审前程序的规范存在不尽人意之处,答辩制度、证据交换制度、举证时限制度中的缺憾成为制约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应当建立强制答辩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对当事人查阅案件材料进行必要规范,尽量同一天送达举证通知书,将举证期限届满之日确定为证据交换之日或开庭之日,或者实行证据密封交接;对举证期限申请延期的理由予以明确和具体化,并适用举证期限顺延制度,促进现代司法理念建设,探索实现司法公正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概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丕祥 《法律科学》2008,26(5):3-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国近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建国之初的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和“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司法体制与制度的基础。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司法制度进入了恢复与重建的历史新时期,也由此揭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逐步深入到体制性的司法改革。当代中国司法改革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乃是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的过程,是一个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李承运 《现代法学》2014,36(5):185-193
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上坚持二审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不开庭审理为例外"为基本取向,但多年来二审审理的实践选择却并未遵循立法预设的路径,甚至呈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与冲突。随着司法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和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二审开庭得到强化,从表面上看实现了实践向理论的回归,但数据的背后却暗含着对开庭方式的异化和扭曲。面对复杂的司法现状,我们不能简单地做出价值判断,而应对实践与规则各自做出检视和反思,通过理念对接和程序改造消弭冲突的进路,实现多元司法价值的平衡与共存。  相似文献   

15.
司法权威的文化建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司法权威取决于人们对司法主体的文化定位、司法过程的文化认同和司法结果的文化支持。司法主体权威的内:函、能量和界限取决于司法角色的文化定位、司法功能的文化期待和司法管辖范围的文化选择;司法活动是寻找事实和寻求法律的文化认识、文化评价和文化选择的过程,其权威根源于文化认同,来自于文化共识,立基于文化解释。司法裁判的权威深受人们诉讼观念的影响,尊重司法结果的文化意识是司法权威确立的前提,认同司法结果的文化取向是司法权威的基础,支持司法最终解决的文化理念是司法权威的支撑。只有给法官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空间,只要对司法机关作出的事实判断、法律解释、司法立法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法官才能摆脱外在的各种压力,真正走向自治和自强,从而不断地提升司法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李鹰 《时代法学》2014,(2):73-78
对梁启超司法观念的分析不能脱离于梁氏对西方宪政思想改造的理论框架,寻此脉络可以明晰梁氏宪政理念中对待司法的态度,带有国家本位意识突显于三权分立中的司法限权功能的特征。对外而言,司法独立首先体现为国家主权的独立,也即对领事裁判权的收回。对内而言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国家权力的收敛与集中优位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第二倚重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权力制衡,司法权功能被旁置;第三,民权让位于司法权力的统一与司法治理。  相似文献   

17.
李翔 《北方法学》2013,7(5):101-109
刑事和解概念虽从国外产生,但它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和谐社会理念吻合,它融合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因素,符合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和现实需要,重罪案件刑事和解虽然与刑法基本原则存在冲突,但更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契合。重罪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和解不仅应当而且可能。  相似文献   

18.
李文军 《北方法学》2010,4(5):153-160
法律真实渗透着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具有历史性。在中国古代,司法官员会因鬼神观念而影响自己对事实的认定并据此作出判决;同时为了主流价值观的发扬,他们又会利用民众的鬼神观念,让民众接受他们构造出的"事实",从而接受法官的判决。古代中国这种"法律真实"是社会规则作用下的结果,既有符合司法权运作普遍规律的成分,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司法建设三十年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昕 《政法学刊》2009,26(1):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司法经过三十年建设,基本形成了健全的司法制度,树立了科学的司法理念,取得了良好的司法效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司法建设的未来是现代司法、中国传统和社会主义司法三大元素合理配置的过程。未来中国的司法建设将以现代司法元素的扩张为主要方向,兼顾中国传统和社会主义司法两大元素中的优势,不断整合,最终迈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