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在亚洲以及西方的许多人看来,新加坡与李光耀不可分割,甚至将两者等同。这种观念是否同样流行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本文所关注的自1963年至2013年有关于李光耀和新加坡的学术文章给出了否定答案。这些学术文本是中新关系领域活跃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于李光耀的观念的载体。对它们的定量统计结果和具体内容解析显示:中国学者对于李光耀的解读并不必然固囿于新加坡的国家框架内,在他们的认知中,李光耀和新加坡的非重合部分呈现出远为丰富和重要的意义。中国知识分子观念中的李光耀图谱不仅勾画了李光耀和新加坡的故事,更折射出中国自身发展的变迁和其精英阶层思考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政策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建国之父李光耀病逝,新加坡正式进入了"后李光耀时代"。随着李光耀之子李显龙的再次组阁成功,人们开始思考面对新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形势,以及日益关注的民生问题,新加坡未来政策的走向将会如何?本文以新加坡政治历程中首次出现三位统筹部长的管辖范围以及被统筹部门的最新施政目录为观察视角,尝试解读其安全、经济和民生政策的走向。从国家安全政策来看,李显龙仍会延续之前的做法,通过外交手段来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和国内安保措施。李显龙政府更多的变化将会出现在经济政策上。本届政府将会大力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转型,加速向创值型和投资型经济发展。在民生问题上,新一届政府也将会花更多的精力发展"智慧国家"计划,加快医疗、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3.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概括,李光耀命题断定:自由和民主权利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分析表明,李光耀命题是一个能够自圆其说和具有经济学依据的命题,并被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所证实.但对缅甸案例的分析表明,李光耀命题也是一个具有严格假定条件的命题.命题成立的条件性提醒我们追问:独裁政府在决定限制人们的自由和权利时是否有严格的制度,像新加坡那样,以保证其英明.  相似文献   

4.
一自1992年下半年以来,新加坡领导人纷纷在不同场合发表意见,指出新加坡的当务之急是向海外发展事业,并认为这一举措符合新加坡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如内阁资政李光耀说:新加坡腾飞需要两只翅膀,一只是国内经济,一只是国外经济。李光耀呼吁新加坡商人增加海外投资,  相似文献   

5.
儒家传统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中的作用很大,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但它并非是新加坡现代化的动力所在,而只是推进现代化的有效工具。它被用以防治道德失范、建构民族精神、维护社会秩序、寻求政治理论支持、打造清廉有效的政府形象。新加坡在现代化进程中植入"孔孟的真精神",并对之进行选择性吸收,即将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来参考、择取和利用,并赋予儒学新的时代意义,这也许就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6.
李光耀与新加坡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耀对新加坡法治的影响深远,在他的倡导下新加坡整个刑事政策的设置很重视刑罚的威慑作用,如废除陪审团制、保留鞭刑、强力反腐等等.要研究新加坡的政治法律制度,就离不开对李光耀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生辰八字似乎注定他吉星高照,万事如意。李光耀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法律,并以优秀成绩毕业。他决心要当新加坡的总理。在1959年,他三十六岁那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当时,李光耀声称:他要证明对实现人民愿望的诺言,一个非共产主义的政体要比马克思的极权主义容易兑现得多。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李光耀致力于新加坡的现代化建设,以他的思想理论作指导,成功地使新加坡从一个破旧的简陋的港口、一个没有天然资源的小岛,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成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明进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亚洲“四小龙”之冠。1991年,新加坡人均国民收入达14813美元,在亚洲国家(地区)中,仅次于日本,为世界人均  相似文献   

9.
李光耀政治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加坡自成立自治邦,尤其是单独立国以来,在经济、社会事务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赢得“新加坡奇迹”的赞誉。奇迹得以创造,系于多种要素,李光耀个人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 李光耀上台后,逐渐处在舆论毁誉不一的氛围之中。至今,在新加坡国内外,对他的思想、执政风格,仍是见智见仁。李光耀只是一个小国的政治领袖,他在亚洲政坛、乃至世界政坛的声望,他所引起的反差极大的评价,与发展中国家的领袖群作横向比较,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0.
1983年9月16日,李光耀在60岁生日时发表的演讲中表示,他将在10年后的这一天退休。1990年11月,李光耀将提前3年兑现诺言,把权力之棒交给他亲手培养的接班人——吴作栋。李光耀今年67岁(1923年出生),身体健康,自1959年新加坡自治以来一直担任总理,是新加坡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按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惯例,60多岁还算是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亨廷顿关于新加坡有效治理腐败的原因提出了质疑.亨廷顿认为,李光耀及其政府的政治作为成功地改变了新加坡的文化,在文化已经西化的基础上,新加坡治理腐败取得了成功.但是,笔者以为,新加坡的文化并没有西方化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是表层和生活方式上的,而不是深层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从这种变化的原因来看,也并非主要是李光耀及其政府的政治作为所致,而是各种外在的挑战和内在的主客观条件所致.笔者还对关于文化与政治之间关系的不同流派的主流观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亚洲价值观"是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等人为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入侵亚洲国家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团结与合作、和谐与顺从.在此原则下,新闻媒体被要求与政府保持一致立场,促进民族和睦,此即所谓的"亚洲新闻观".金融危机后,东盟一些国家执政党的合法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惟有建立稳定的民主体制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各国在政治改革中,都将民主建设纳入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新闻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保护,媒介内容及媒介管理方面发生了逆转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阙政 《新民周刊》2012,(40):76-79
相比传统媒体、户外灯箱的各种"硬投放",植入广告的隐秘感染力正在于,它们能在不知不觉中让观众相信,消费冲动纯属自发,而非受到人为影响。"女士们,先生们……好莱坞最有个性的导演泰勒,授权他的中国朋友为他举办一个形式独特的葬礼。在这个葬礼上,广告商可以发布广告。今天,全球重要广告商都云集在此参加葬礼广告的竞标……"200...  相似文献   

14.
韩洁颖 《新民周刊》2015,(12):28-34
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让国父、强权者、政治家、自由派等字眼不时加在李光耀身上。但如今细细梳理其人生轨迹,却发现这位老人的一生似乎又变得单纯而简单。他那充满争议的人生就是铜板两面,好与狠紧紧粘合,黑与白难以割舍。这一次,媒体终于没能让他"死而复生"。3月23日凌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让国父、强权者、政治家、自由派等字眼不时加在李光耀身上。但如今细细梳理其人生轨迹,却发现这位老人的一生似乎又变得单纯而简单。他那充满争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向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教职员讲话摘要,原文刊于今年五月三十一日《星洲日报》。转载时曾加删节。  相似文献   

16.
陈冰 《新民周刊》2015,(12):26-34
3月18日晚间,一份李光耀“死亡”的网页截图在网上流传,引得世界各大网络纷纷中招。一名16岁的新加坡少年涉嫌炮制了这起乌龙事件。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吴庆瑞报告书”是“新加坡教育部报告书”的通称,它是以吴庆瑞为首的一个教育研究小组提出,在一九七九年三月发表的。为了研究新加坡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授权起草该报告书。新加坡政府在授权制定这一报告书时,表示已经意  相似文献   

18.
毛立云 《港澳研究》2021,(1):26-36,94,95
在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结盟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关于国家建构的系统学说。香港并非国家,但这套学说却在香港社会关于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功能角色的讨论中拥有不小的影响力。片面强调"两制"差异,以自由主义代议制学说描摹一个地方行政单位的立法机构,终将沿着这套学说的国家建构逻辑挑战"一国"之本。本世纪初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出现内部对立、扩权,职能上轻立法、重监督的趋势和现象,与这种学说在香港社会的影响不无关系。就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而言,"一国两制"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讲求平衡政府原则、混合政体设计的共和精神较契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这一政治现实,或可成为引导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变革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     
一九五九年,新加坡建立自治政府。一九六三至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参加马来西亚联邦。一九五九年四月以来,新加坡由李光耀领导下的人民行动党执政。由于它左倾的癖性,吉隆坡的马来亚政府渴望把它拉进马来西亚以使它“中立”。然后把沙捞越和沙巴也拉进来。这样,大量的非华族人口便可抵销占新加坡人口大多数的华人势力,后来,新加坡脱离联邦,宣布独立。  相似文献   

20.
一、苏联、东欧各国向东南亚市场渗透的困难 在苏联、东欧各自的对外贸易中,它们和东南亚各国的贸易规模既小,比重也低。尽管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菲律宾马科斯总统夫人访问过苏联,但这些访问并没有导致经济交流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