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两种偷越国(边)境犯罪:偷越国(边)境罪和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刑法》实施十年来,偷越国(边)境犯罪一直发案不多.但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偷越国(边)境活动十分突出,偷越国(边)境犯罪一度成为多发罪,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出于依法严厉打击这类犯罪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9日24日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偷渡犯罪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于认定偷渡犯罪行为进行了扩张解释,阐明了打击偷渡犯罪的一些政策界限.1994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修改补充了《刑法》有  相似文献   

2.
为依法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等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这类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领导、策划、指挥他人偷越国(边)境或者在首要分子指挥下实施拉拢、引诱、介绍他人偷越国(边)境等行为的,属于刑法第三百一十八条规定的“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 第二条 刑法第三百一十八条第(二)项、第三百二十一条第(一)项规定的“人数众多”,一般是指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人数在十人以上。 第三条 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骗取出境证件五份以上,或者非法收取办证费三十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骗取出境证件罪“情节严重”。  相似文献   

3.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罪数问题较为复杂,本文结合刑法之规定,在阐释罪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罪数形态及罚则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文章认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属结果加重犯,且主观上仅为过失;但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中故意伤害被组织者致其死亡的或被组织者自残、自杀的,不属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情形,对前者应数罪并罚,后者则属组织他人偷越国(边)罪基本犯。另外,文章在对牵连犯、吸收犯、结合犯等罪数形态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认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中又非法拘禁被组织者或妨害检查人员执行公务的,为具有牵连关系的结合犯;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行为与骗取出境证件、偷越国(边)境或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行为交织时,无论是否成立牵连犯或吸收犯,均应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4.
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非法组织或者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的行为。从犯罪构成上看,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国(边)境的管理活动,以组织或者运送他人出入国(边)境、逃避边防检查为表现形式;具有直接故意和营利目的是构成本  相似文献   

5.
一、法律与法律性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 994年3月5}1I)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 犯罪的补充规定 r】994年3月j H)全阔人f己代表大会关J‘授权厦f】市人民代表人会及其常 务委员会在厦门,ff人}毯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千H规章在 厦门经济  相似文献   

6.
对于外籍人员在境外组织并指使帮工运送偷渡人员偷越我国国(边)境的行为,外籍人员的策划、指挥行为构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帮工的运送行为构成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二者构成共同犯罪。按照共同犯罪理论,帮工的犯罪行为地也是组织者的犯罪行为地,若帮工在运送过程中在我国境内被抓获,则帮工和外籍组织者的犯罪行为地均为我国境内,我国法院对帮工和外籍组织者均具有刑事管辖权。  相似文献   

7.
《司法业务文选》2013,(6):46-48
1.2012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2.法释〔2012〕17号3.自2012年12月20日起施行为依法惩处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活动,维护国(边)境管理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这类案件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领导、策划、指挥他人偷越国(边)境或者在首要分子指挥下,实施拉拢、引诱、介绍他人偷越国(边)境等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一十八条规定的"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  相似文献   

8.
惩治偷越国(边)境罪群的重要法律规定──评《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补充规定》王仲兴近些年来,大陆偷越国(边)境类型的犯罪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严重地影响我国特别是沿海沿边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败坏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为了严惩组织...  相似文献   

9.
序号1分类刑事 司法解释名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共同盗窃犯罪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厉打击偷渡犯罪活动的通知发文日期、文号1991年4月12日法(研)发仁1991」xl号1993年9月24日法发仁1993〕24号经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口头协议纠纷提起的诉讼管辖问题的批复1990年3月16日 废止理由已被1992年12月n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代替。1994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原依据刑法…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2年1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2月6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1.
袁慧敏 《政法学刊》2006,23(2):65-68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行为与相关犯罪行为相互交织时,应区分各种情形,作定性处理。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地防止和打击组织他人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偷渡到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犯罪活动,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劳务输出、经贸往来、旅游等名义骗取主管部门的批准取得护照、签证等,组织运送他人偷渡已经越来越集团化、职业化。偷渡不仅严重破坏一国的国(边)境管理,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与国家或者地区的关系,引发国际性问题。本文针对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若干认定上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妨害国(边)境犯罪在我国刑法中以6个条文规定了8个罪名。本文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就该犯罪中有关组织行为、运送行为、偷越国(边)境行为,骗取出境证件行为的认定作了系统论述,并研究了与妨害国(边)境罪有关的既遂与未遂以及数罪并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简析严惩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何志先我国刑法第176条规定:"违反出入国边境管理法规,偷越国(边)境,情节严重的,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年制。"第177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障我国领海海域的执法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相关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为打击海上偷越国(边)境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我国海洋立法相对滞后,配套法律体系并不完善,造成了海上偷越国(边)境在具体适用中存在违法行为不明确,法律依据欠缺等问题,因此要加强海上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行政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案例启示:行为人持用伪假护照出入境的不应成立偷越国(边)境罪,不能将边防检查站所作出的行政处罚作为量刑的考虑因素。未来立法时应重新考虑偷越国(边)境罪所表达的含义及内涵,以有效实现偷越国(边)境行为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国境与边境     
看到几份偷越国(边)境案的判决书,不分被告是偷越国境还是偷越边境,一概定为偷越国(边)境罪。我们认为这样运用罪名是不严肃、不准确的。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偷越国(边)境罪,是根据我国国(边)境实际情况制定的,这里的国境与边境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适用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时,应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我国现行《刑法》第 3 1 8条 (即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 )第 1款的部分规定 ,笔者认为在罪数形态方面值得商榷 ,建议立法机关今后在立法修正时予以关注 ,以确保罪责相适应原则的贯彻 ,使我国刑法典的内部逻辑结构更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9.
三王 《法学》1994,(11)
一、犯罪法人应该享有上诉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自1988年1月以来,陆续制定了惩治法人(单位)走私、贪污贿赂、制售运输毒品、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偷抗税、假冒注册商标、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侵犯他人著作权犯罪等单行刑事法律,都明确规定应追究犯罪法人的刑事责任,并处以罚金刑。因此,犯罪法人有权就其是否应被判处罚金刑或对罚金数额不服而提出上诉。因为上诉权的行使,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所享有的诉讼权利的必然反映,也是被告人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合理要求,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剥夺,犯罪法人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序号分类司法解释名称发文日期、文号废止理由1刑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1991年4月12已被1992年12月11共同盗窃犯罪案件如何适用日法(研)发〔199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律问题的意见11号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代替。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厉1993年9月241994年3月5日全国打击偷渡犯罪活动的通知日法发〔1993〕24号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原依据刑法有关规定作出的上述司一法解释不再适用。3经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