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时达 《党建文汇》2005,(6):54-54
4月22日,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在创刊10周年大会上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这100个别字一是读音相近,二是字形相似,三是意义混淆,四是不明典故,五是无视规则。  相似文献   

2.
曹晋杰 《湘潮》2005,(8):14-16
陈毅巧对《红楼梦》陈毅爱读中国古典文学,其中一本是《红楼梦》。陈毅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在《雅俗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陈毅看完后,在这段文字的旁边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7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  相似文献   

3.
中央文献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 ,作为《毛泽东论文艺》第五版 ,在选篇、编辑、题解、注释等方面 ,比以前四版都有提高 ,不失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好版本。尤其是它的注释 ,准确、精当、规范 ,体现出编者高度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治学风范 ,实在值得称赞。首先 ,《论集》的编者特别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是使注释准确、精当的根本保证。如 :1、第 3 1 1页〔4〕李希凡“因与蓝翎合写《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受到重视” ,比《毛泽东论文艺》 (增订本 )的注释增加了“与蓝翎合”四字 ,就…  相似文献   

4.
应名 《唯实》1995,(11)
从南京到常州又到天目湖,乘火车又乘汽车。闲眺窗外,偶见一个“蓝梦夜总会”的店招。这“梦”字很显眼,我想起了有“梦”字的几本书:《红楼梦》、《青楼梦》、《八十一梦》,还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接着我想到:除了这夜总会,是否还有别的店也以“梦”命名呢?于是,我就一路上不看风景看店名了。在南京,看到“梦巴黎”时装广场。在武进,看到“圆梦发廊”、“天梦舞厅”、“梦圆时装店”。在宜兴,看到“梦上海酒家”、“金梦阁酒楼”、“梦蓝酒家”、“梦思酒家”。在溧阳,看到“梦芳餐厅”、“梦娜发室”。  相似文献   

5.
董雪松 《世纪桥》2012,(1):110-111
徐通锵先生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字"是汉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各结构层面(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的结构特征都交汇于此。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汉语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发挥汉字的本质特征,便找到了汉字教学之根本,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 喜读《红楼梦》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生中读得最多的一部古典小说。他在少年时代就看过《红楼梦》。后来在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之中,他仍不忘抽出时间多次阅读《红楼梦》。建国以后,毛泽东对《红楼梦》的阅读则更加频繁。据  相似文献   

7.
《党的文献》2002,(4):10-12
《红楼梦》这部书,现在许多人鄙视它,不愿意提到它,其实《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特别是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比如它描写柳湘莲痛打薛蟠以后便“牵马认镫去了”,没有实际经验是写不出“认镫”二字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每每一件小事却有丰富的内容,要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才会知道。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刊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9):48-48
附注: 《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第一、二、四句押韵,属于最短的词。  相似文献   

10.
吕春 《党史纵横》2013,(4):49-50
毛泽东喜爱读书,除了工作和休息,他所有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看书上。毛泽东博览群书,各种类型的书籍都会涉猎。在所读的书中,他尤其偏爱古典书籍,《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熟读《红楼梦》据有关材料记载,毛泽东读《红楼梦》的时间要比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同类小说稍晚些。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11.
《党史博采》2005,(12):30
乔冠华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受了他的初恋情人姚锦新的影响。姚锦新深造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自幼丧父,寡母幼女,寄人篱下,类似林黛玉身世,所以很爱读《红楼梦》,常常枕边放一部《红楼梦》。乔冠华每次去看她,俩人闲聊,常扯到《红楼梦》的话题。姚锦新高度评价《红楼梦》,称这部小说是“千古绝唱”,于是乔冠华也想了解《红楼梦》的内容,便开始读《红楼梦》。此后,乔冠华去看姚锦新,俩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们谈论较多的是宝黛悲剧。乔冠华认为“黛玉葬花”、“黛玉题帕”、“黛玉焚稿”等,这些故事写得感情真切,语言精美,读了余香满口,韵味无…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86,(8)
抗日战争中,肖克将军指挥着平西、平北、冀东三个地区的游击战争,工作相当繁重。但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肖克将军写了一部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二十万字的著作。但他很谦逊,不肯给别人看。他每天都要抽出部分时间去看小说。在他床上常放着《铁流》、《红楼梦》等小说,他对苏联的《铁流》赞不绝口,认为“那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读《水浒》时发了一些议论毛泽东酷爱古典文学。他一生中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著作。在这些古典文学著作中,他最偏爱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官场现形记》。对这四部书,他说不清读了多少遍。其中的《水浒》,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读过的。在他此后的人生历程中,打仗时,他读过《水浒》,也运用过《水浒》中的计谋;建  相似文献   

14.
中文工具书的编著一般用单字排列的方式:一、依照字形。按部首排列如《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按笔画排列如《学文化字典》、《中国人名大辞典》;按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辞典》、《室名别号索引》。二、依照字音。按韵部排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按注音符号排列如《新华字典》、《同音字典》;按汉语拼音字母排列如《汉语成语小词典》。三、依照字义。按字或词的意义分类,如《尔雅》、《广雅》。了解了这些排列方式,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读《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读《红楼梦》徐中远《红楼梦》是毛泽东最爱读的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的一次谈话中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那么,从这往后,他还有没有再读《红楼梦》呢?笔者在这里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王行娟在她著的《贺子...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三国演义》是一部兵法大全的话,那么,《水浒》无疑称得上一部用人宝典。统观《水浒》用人的宝贵之处,可概括为一个“适”字。水泊梁山,在其鼎盛时期,可谓人才济济一山,其中突出的就有一百零八将。这一百零八人,个个是人才,但又个个非全才。梁山因材施用,把一个个都用得活龙活现——“神行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最先采用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解读本土古典小说的文艺批评专论,在我国文艺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首先采用"阐发研究"方法,不仅引领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潮流,而且为现代文艺批评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但《红楼梦评论》尚存不少失误,主要有对中国文学悲剧质素认识不当、立论所据《红楼梦》版本不善、全盘接收叔本华理论、以及"阐发研究"模式话语权丧失等。前辈学者对《红楼梦评论》之"得"多有赞誉,对其之"失"少有批驳。文章试图在总结《红楼梦评论》得失的基础上,侧重补论其"失",并对"阐发研究"模式提出一点反思。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产生于戏曲鼎盛时期的长篇巨制,《红楼梦》中蕴涵着丰富的戏曲质素。《红楼梦》对于复杂社会生活的反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的性能和长处;同时,小说在穿插描写、表现手法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适当地吸收和融汇了戏曲艺术的养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创作经验,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从创作思维和创作心理的角度,就古代戏曲对《红楼梦》在情节设置方面的影响进行力所能及的开掘,以期寻求《红楼梦》小说戏剧化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新小说"走上文学舞台,"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被提了出来,新旧交叉和新旧交替,也把旧小说的代表《红楼梦》推到了话语前沿。对旧小说的再评价成为风尚,《红楼梦》研究至于成为专学显学,且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新旧对立的局面。《红楼梦》作者问题在这新旧红学争锋时期,自然而然地成为《红楼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在旧有的、索隐的研究方法之下,作者身份举足轻重,它直接决定着"人物本事"和"故事来源",  相似文献   

20.
《阴柔之类:(红楼梦)美学风格散论》的作者近年来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多篇,本文是其新作,对《红楼梦》”阴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意是探求中国文学如何在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再与异质文化交流,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