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呢?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创新"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不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也是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正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现了有机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创新"是贯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个过程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的必然延伸:构建和谐社会拓展了改革开放的价值目标,深化了改革开放的内在机制,发展了改革开放的国际战略理念.改革开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凝聚改革开放共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途径,深化改革开放、突破改革开放新瓶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3.
崔祥昌 《天津人大》2005,(12):20-21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为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奠定了基础.围绕理解地方人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地方人大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结合我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实践,谈一谈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钱燕 《传承》2007,(6):11-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调节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党内和谐的示范力量.  相似文献   

5.
李伟 《公安学刊》2005,(5):37-39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公安公正执法存在着辩证关系,公安公正执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公安公正执法赋予重要机遇.本文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公安公正执法意识、公正执法问题及公正执法重点进行思考和探讨,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公安公正执法水平,着力要强化亲民、公正、法治等三个意识,把握端正执法思想、提高执法素质、完善执法监督等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种新的理想社会方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总任务.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体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不断展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而可靠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文化条件.社会阶层及社会成员的人格和心理满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现实的精神支撑.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建立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这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根据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着力构筑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民主机制、流动机制、诉求机制、应急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体系.惟有这样,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美好的希望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与和谐社会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国理政,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社会纠纷、实现国家稳定方面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中国信访制度的基础理论丰富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中国信访制度的特殊功能补益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缺失;中国信访制度的基本特色彰显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这一制度对于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它们分别表现在和谐社会的基本属性、构建体系、构建内容、构建方法、构建前景等认知领域.比较突出的认识误区是: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一般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立福利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无原则的妥协退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遥不可及的.针对这些认识误区,我们必须排除思想障碍,进行全面考察、分类辨析.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的部署.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走人民群众路线,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莫炳超 《桂海论丛》2005,(Z1):17-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列为加强党执政的五种能力之一,并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日前,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中学习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并就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从近年来某些党员领导干部在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廉洁从政等方面存在的大量问题来看,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直接或间接诱因,执政党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春伊始,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分析了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深刻总结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着重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怎么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措施.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理顺各项业务工作的关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民政工作的整体合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属性、我国长期政治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等,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认同的基础,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进程,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和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爱国统一战线作为由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所组成的联盟,独有的工作方式和亲和力,以及成员构成的广泛性,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天然优势,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独有的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和谐社会与法治为主题,从中国目前的社会问题及和谐社会内涵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改善的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对法制的要求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四个方面做了系统深刻生动精辟的阐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辽宁提供了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是增强协调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增强三种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不断推进的创造性过程.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有要解决的特定历史任务.新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问题,系统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努力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力求取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