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作为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上日程,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向前继续推进,为社会全面发展, 国家不断繁荣,民族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运用法律等手段,在不断的社会调节中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是和谐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朱绵茂 《前沿》2012,(16):57-5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法治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本文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原则、法治国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与辩证统一,法治对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应当具有怎样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应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本期"法治建设"栏目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约请著名法学家卓泽渊教授,就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作深刻阐述;《和谐视角下的检察文化建设》探索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加强检察机关和检察队伍的文化建设;《试析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提出在和谐社会下引进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这些基本特征蕴涵着法治精神。和谐社会应当是遵循规则、体现秩序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能动、民主、法治的社会。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和谐社会与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与特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成熟的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决策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认真总结这些年地方立法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属性、我国长期政治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等,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认同的基础,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进程,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和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党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依存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在政治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秩序、人权、正义、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贾金玲 《求索》2011,(1):113-115
法治建设是社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马克思主义从联系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法治放在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的社会体系中,揭示了法治的本质、社会地位和功能。法治对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寻求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突出矛盾,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以发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民主法治的政治保障、公平正义、激发活力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加强宣传思想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梦想。文章具体考察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着重阐明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针对我国现阶段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于成文 《桂海论丛》2008,24(2):10-13
目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是,对和谐社会的一些理论问题,比如,关于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关于如何理解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矛盾与斗争、社会差距、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于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社会形态的关系,等等,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破除这些误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而两性关系是否和谐对建构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的男女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性别关系具有差异性与非对抗性、平等性与公正性、互补性与共赢性、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性等特征。培育和谐的性别关系必须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加大法律创新的力度,提升妇联组织的作为,加强两性主体的协作能力,这样才能使和谐性别关系的建构成为政府的目标和社会共同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协调各阶层、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形成各社会阶层之间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分关注和重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强调要“促进阶层关系和谐”.科学地认识、分析和处理当前我国的阶级阶层关系,促进我国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对于构建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阶层结构形态,进一步保持和促进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文章通过分析恐怖活动对我国的现实威胁,研究了反恐工作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探索了反恐工作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公安机关加强反恐工作、确保和谐社会建设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朱革新 《桂海论丛》2007,23(1):78-80
和谐权力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谐权力与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相含相生、相融并进的。二者之问存在着基础关系、共生关系、同步关系、尺度关系和双赢关系。构建和谐权力。必须实现权力主体化、权力社会化、权力合理化、权力伦理化和权力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徐建 《青年论坛》2010,(6):7-10
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生态系统中内含的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力的支撑。主导文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精英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大众文化拓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平安监狱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推进平安监狱建设,必须立足于监狱工作的实际,以实现罪犯改造秩序的持续安全稳定为保障,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性别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性别和谐是性别关系平等、互补与合作,并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环境。性别和谐与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民族和谐、区域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一样,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当充分认识到实现性别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努力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