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意义上的分层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性别分层一方面是指男女两性社会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女性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问题。当代中国女性NGO组织发展与性别分层有密切相关性,一是女性NGO内部的差异化性别利益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利益分化与差别的结果;二是女性NGO由于受到了性别的影响而降低了其本身的职业声望;三是女性NGO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个女性隔离职业,造成职业的性别歧视。而女性NGO发展推动社会分层的合理建构与有效转变,主要在于其能促进建立一个利益均衡的制度结构,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建立一个开放、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以及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整合、形成性别平等的政治压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西蒙·波娃在其享誉世界的“女性主义圣经”——《第二性》中说,女性的性别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赋予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不是生理性别的差异,而是社会性别的差异。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表现和描绘,极大地影响着女性的社会性别在受众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印象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陆部分高校开设的女性文学课程将性别范畴引入文学。与一般文学类选修课相比,这门课程有其独特之处:它在性别与文学的交汇点上把握课程内容,使之成为女性的、文学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的具体关系或可表述为:以女性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化为基石。  相似文献   

4.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本文简明介绍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上海21位高知女性的深入访谈,发现高等教育虽然给予女性一定职业自主权和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经历"生育"这个生命事件之后,她们的职业机会、职业角色和职业理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从个人、组织和社会性别文化三个层面来分析变化的原因,探讨生育与知识女性职业发展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性别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1949年中国大陆的女性解放运动,拓展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以"铁姑娘"为代表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打破了女性柔弱无力的僵化性别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支持这一模式的文化观念系统,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力,改变了传统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瓦解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但是,消匿女性特征的女英雄和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反面女性的脸谱化文学叙述,又将中国社会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现代性社会性别建构推向了另一个二元对立、不平等的性别神话之中。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中西方"性别与腐败"关系的研究,聚焦各项研究的解释性框架进行探究性分析,提出应该超越对"女性是不是更清廉"的判断,把问题意识转向探究"性别体制与腐败之关系",询问在具体的政经制度、社会文化语境中,性别体制/性别秩序是如何影响两性对待腐败的态度和行动的。对于中国语境下女性参与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混乱的资本/资源获取+性资本"理论进行对话,提出"性别化的社会转型/性别化的市场社会+性别体制/性别秩序"的分析视角,作为探究女性/性别与腐败之关系的一个可能的路径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女性学学科的方法论应是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社会性别研究.美国学者借用阴阳理论,采用历史还原研究、社会性别关系研究、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等研究范式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别问题,可以为中国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婚育率下降是当前中国家庭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中西社会现代化道路上的家庭变革和女性发展之间的张力,分析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新社会风险与固化的劳动性别分工、女性双重压力之间的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性别平等话语的转型和婚姻法律的调整表现出一定的价值模糊性。青年女性基于高职业期待、高生活质量期待和高离婚风险下的理性权衡形成了去家庭化的婚育决策。建构女性友好的婚姻家庭制度和政策环境,需要从明确支持女性发展的理念、厘清政策法规中婚姻家庭的主体性定位、发展平衡工作—家庭关系的社会政策体系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颜峰  胡文根 《求索》2010,(2):94-95,93
女性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现实挑战,如何帮助她们进行就业心理调试从而走出这一困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性别正义理论出发,阐述性别正义是包括家庭正义、文化环境正义、国家制度正义在内的概念。其基本要求一是机会平等;二是通过对生产手段的社会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当前女性就业中存在的社会歧视导致焦虑心理;社会偏见导致自我定位偏差,形成自卑或失落心理;性别图式导致的低成就动机心理;传统性别文化导致的矛盾心理;社会人才需求畸形导致恐慌心理等心理困惑。提出国家、社会、学校和自我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11.
章培鑫  杜学元 《传承》2008,(24):70-71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父权制文化成为我国女性参与教育的重大障碍。我国的女性教育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冲破父权制的枷锁,培育和建构成熟、理性的男女平等文化,加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将性别平等纳入高校教育主流,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谢莉 《人民论坛》2012,(35):58-5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需要社会性别的和谐,也需要社会与国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治理。文章在分析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性别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女性社会组织能促使男女性别的平等和社会大众的公平意识,在鼓励女性更好地提升自我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0年福建省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的调查数据,描述了当前高层女性人才与男性人才性别意识的差异,并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解释高层女性性别意识的理论模型并进行验证。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政治面貌、城乡背景、母亲文化程度与职业、夫妻社会地位差、单位类型、工作单位岗位变动、对工作自我现实满意度、所在单位女领导能力以及社团参与情况对高层次女性人才的性别意识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父权制文化成为我国女性参与教育的重大障碍.我国的女性教育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冲破父权制的枷锁,培育和建构成熟、理性的男女平等文化,加强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将性别平等纳入高校教育主流,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水族为个案,结合女性的教育问题,探求少数民族性别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妇女的影响。水族传统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为依托,在相应的劳作分工中,对女性角色进行了规范和定义,女性在家庭内部处于弱势地位。传统性别文化的性别角色定义影响了家庭对女性教育价值的判断以及女性对自身教育价值的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教育不平等问题在女性群体间的代际流动,影响了现代水族女性教育机会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艾里斯.杨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她认为,在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时,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范畴存在性别盲点,二元制理论中的父权制范畴也无法独立于生产方式并与之并列,因此有必要将性别分工作为主要的和恰当的范畴。杨用性别分工范畴来分析女性的状况,认为女性的处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糟,而女性劳动边缘化则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和父权社会是二者合一的,在当代社会,反对压迫女性和把女性推向社会边缘的斗争本身就是反资本主义的。杨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以及妇女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实际意义,但她关于马克思主义存在性别盲点的判断并不公正,而且她所使用性别分工范畴也无法解释不同阶级女性所受的不同性质的压迫。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公开宣称整个频道是服务于女性的有3家:分别是人生频道、氧气频道和女性娱乐频道。美国女性频道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问题的敏感与关注,彰显了社会性别意识,高扬了社会性别旗帜,因而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贡献。然而,女性电视频道并没有能够杜绝输出妇女的负面形象、片面现象和关于妇女角色、能力和兴趣的刻板印象,女性媒介仍是商业媒介,女性观众仍被视为消费者而非公民,反映出女性电视频道囿于商业和市场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修正与妥协。  相似文献   

18.
韩瑞华 《前沿》2005,20(7):191-194
马克思主义论妇女问题的重要性和女性解放;我国性别平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升女性社会参与能力促进性别平等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景演出剧场作为新旅游空间,招募了大量非少数民族青年女性从事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文章以身体为出发点考察这些女性表演者的社会型塑:女性表演者身体在市场的性别化消费逻辑下,经由组织制度化的时空运作以及组织中的身体规训而被型塑,成为了具有消费性、生产性以及民族文化性的身体,从而揭示旅游演艺将民族文化化约为隐匿在其背后的传统性别秩序与社会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