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颜怀坤 《前沿》2010,(20):91-94
建立一个社会资源与社会负担得到合理配置的正义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迫切需求。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与重组明显加快,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公正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人们对于客观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敏感性增强,从政府责任的角度如何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以及通过何种方式与机制来建立公正社会,以此缓解这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收入的差距、社会成员所拥有财富的差距是人们当前关注的一个焦点 ,超过国际公认较为合理水平的这种差距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但是收入和拥有财富的差距作为分配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价值分配起点和分配过程的必然产物 ,同时社会价值除经济价值外还有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 ,社会公正的功能性结构是由分配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三个要素构成的 ,只有正确解决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正要求 ,才能实现社会公正。一、社会价值分配起点的公正社会成员合作所形成的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基本制度分配的 ,而社会制…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分化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但是,由于我国的阶层分化很大程度上是在起点不平等和规则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又具有很大的不公正性和无序性。因此,如何消除起点不平等和规则不平等,促使阶层分化朝着公正、规范、有序的道路发展,成为当今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公平正义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最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古以来,"公平正义"就为许多中外思想家和仁人志士所向往,并把公平、公正看作价值理想,同时"公平正义"也反映着人民的愿望,代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世界历史意义。公正价值观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在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历史进程中的过程性"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公正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相互支撑:公正可以促进和谐,有公正才有和谐。没有公正,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没有公正,也就没有法治秩序下的自由、平等生活;没有公正,就不能塑造诚信友善、勤劳敬业的人民。  相似文献   

5.
公正是人类社会普遍承认的崇高价值。在多元化社会中,公正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共识的核心。公正在道德价值共识中的核心地位既体现在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中,也体现在调节现实道德生活的重要作用中。在道德价值体系中,公正价值优先于平等、自由、秩序和效率。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公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追求。  相似文献   

6.
反思与构筑——再论和谐社会条件下中国社会公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蔚 《理论月刊》2006,3(3):131-134
社会公正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促进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公正体系从总体上看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其缺失主要表现为两极分化严重、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市场竞争环境的不公平、腐败现象严重等,其严重后果导致了党执政基础的空心化,是社会不稳定和动荡的主要诱因。要建立公正体系就必须制定以社会公正为取向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公正体系的缺失引发了社会应力的增加,显示了社会公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正、公平、平等这三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从理想和价值的角度出发,公正是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性反应,内在包含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公平关乎日常生活操作层面,侧重工具性,要求遵循同一标准;平等则是侧重不同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要享有同等的权益。三者相比较而言,公正高于公平、平等,公平、平等应以公正为归依和导向。不能用公平取代公正,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物质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及其经济根源,并首次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其社会公正的基本思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按需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9.
《人大建设》2006,(1):54-54
吴志民近日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现在,人们对于社会不公正造成了社会不和谐和不稳定现象。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但是,对于社会不公正现象对经济领域造成的负面影响.尚无足够的重视。社会不公正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组织建设     
“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重要的是这种平等或不平等是否性别公正。如果性别公正,那就顺其自然;如果性别歧视,那就应该去纠正这种“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平等”有平均、一样、无差别的含义,是一种事实状况,可以用客观指标度量。“公正”有合理、好、善、应该如此的含义,是一种价值判断,公正不是用客观指标来度量,它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进行主观上的权衡和  相似文献   

11.
男女社会性别的平等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而社会公正则是人类社会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要深入搞清楚为什么要提倡男女平等,就不能不借助于社会公正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分析、诠释男女平等问题,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的基本环节和重要内容。社会公正与男女平等在价值主体上,前者包含后者,因为社会公正的价值主体可以是阶级(阶层),民族,种族,也可以是社会的男女。由此可见,社会公正包含男女平等,男女平等则是从男女社会性别方面实现的社会公正。男女平等问题又有着自己矛盾…  相似文献   

12.
楚丽霞 《理论月刊》2012,(9):143-147
本文探讨了社会公正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认为解决好社会公正问题,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关系着我国改革的前途和命运.本文着重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公正理念不清晰、社会政策不完善以及社会公共权力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社会公正缺失的机制缺陷,提出了有利于社会公正机制的选择与创新的具体操作策略,旨在抑制不公正现象在全社会的蔓延与肆虐,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价值哲学视角对作为规范性价值存在的社会公正予以阐释,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考量来揭示"社会公正"的内涵,论述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生活领域相对应的根本价值原则,即效率、自由、平等应当成为社会公正原则的基本构成要素的因由,进而指出社会公正的实现应当以现实社会诸领域的制度为其基本表现形式,旨在理论上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具有公共与私人等多元属性。社会公正是一个包含经济绩效、公民自由、机会平等和社会德性的多维复合体教育属性与社会公正之间存在复杂互动关系,张扬教育某种属性,实现某种维度的社会公正往往意味着带来另一种维度的社会不公正。推动社会公正前行,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多元属性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多面性,超越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对教育政策的左、右之争,从功能视角探索符合国家属性和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公、私比例。  相似文献   

15.
西方政治思想家论述的社会和谐观念是基于社会不和谐而提出的.他们从社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寻找和设计用以求得社会和谐的理论观念,通过对和谐社会理论的种种构想以及实现途径的设计,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求一种平等、公正、和谐的秩序,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加以协调和整合,从而使整个社会得到稳定和发展.从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社会和谐"理论来考察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法律上讲,犯罪人就是违反刑法而被法院裁判为有罪的人:从本质上说.犯罪人是因其行为被确认为违反了一定社会规则的人。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在犯罪人群体身上加入太多的道德和感情因素,本能地过分严厉地对待他们。这种对待犯罪人的不公正。不平等。正是社会其他种种不公正、不平等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唐成努 《求索》2008,(8):106-108
制度伦理就是以社会基本制度、结构和秩序的伦理维度为中心主题的社会性伦理文化、伦理规范和公民道德体系。制度伦理所蕴涵的价值原则包括生命、自由、公正平等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不仅具有理论的合法性,而且更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念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正武  李艳 《长白学刊》2011,(2):136-140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实现人的发展,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须确立社会公正理念.现行农民工体制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准则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民工市民化举步维艰.确立社会公正理念,倡导共享、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制度设计、主体参与、城市接纳方面必将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能力理念的基本内涵,认为能力是具有一定素质的人为寻求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从事现实的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和实际本领,是主体人的内在本质的外化和体现。能力理念的本质是寻求每个现实的社会个体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能力理念的实质是消解权力至上带来的社会不公正,寻求真正社会公正的现实努力。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力理念是针对权力本位造成的不公正而提出来的一种强调权利、机会、规则、尺度和“回报”公正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吴忠民教授新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46万字),是一部从社会公正视角解读中国现实社会的学术专著。这本新著对中国在社会公正方面的主要进展、现状、问题以及对国家面临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是一部富有创见的学术力作。该书代表了目前国内学术界社会公正研究的最前沿性成果,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