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北美区域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美墨加协定》条款对全球贸易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使用GTAP模型模拟了该协定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文章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北美区域价值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网络,与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和产业关联程度低于区域内国家,原产地要求提高可能对部分区域外国家的汽车产业及巴西钢铁行业造成一定的负向冲击;第二,从区域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地位指数来看,墨西哥更适合发展制造业,提高原产地要求违背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可能带来北美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第三,非市场经济条款将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产生障碍,并且可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自贸区谈判的范本;第四,从GTAP模拟结果看,协定签订对美国GDP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中国积极融入区域贸易组织能够避免其负向冲击,但该协定也会对中国加入亚太自贸区产生阻碍。中国应积极加入世贸组织改革的进程,积极推动自贸区谈判,反对歧视性贸易做法。  相似文献   

2.
7月1日美国与菲律宾签订一项价值九百七十万美元的贷款与赠款方案协定.《东方日报》7.2.1日日本外务相鸠山威一郎对流行于日本的霍乱,否认指明菲律宾是霍乱来源,并向菲政府表示歉意。《东方日报》7.2.5日越南《人民报》发表文章,要求所有美军全部撤出菲律宾,并说美菲军事基地谈判中断的原因是美国要求在菲继续驻军。《东方日报》7.4.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相比,《美墨加协定》提高了对汽车和纺织品的原产地要求,协定规则涉及领域广且标准高,并加强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性约束。《美墨加协定》一旦生效实施,将对中墨经贸关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将会抑制中国对墨汽车和纺织品出口贸易,并影响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宽领域和高标准规则将会约束中墨自贸协定的谈判和签订;强化了墨西哥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定位,从而阻碍中墨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在《美墨加协定》背景下,为了促进中墨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应采取五项对策:合理规避协定对原产地的高要求,拓宽中墨经贸合作的领域和方式;加强对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直接投资的引导,保障中国投资企业合法权益;借鉴《美墨加协定》的宽领域和高标准规则,努力提高中国自贸协定水平;尽早启动中国—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公平竞争,争取墨西哥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4.
秉持"美国优先"理念的特朗普政府在执政两年之内完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谈程序并签署了新版《美墨加协定》。这一重谈过程体现了特朗普政府减少贸易逆差、增加本土就业以及制定符合美国利益的经贸规则等核心诉求,展现了"本土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等理念。同时,重谈过程不但内蕴着特朗普政府回馈蓝领中下层选民这一关键群体以及商业利益的政治诉求,也展现了其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重谈推进其他贸易安排重构的战略考量。在重谈过程中,特朗普政府充分利用了美国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的优势,采取了双边谈判与极限施压等手段迫使对方作出让步。不可否认,《美墨加协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目标,但新协定的达成也是美、墨、加三国在新的利益支点上达成的某种妥协。但由于美国国内府会对峙、党争极化等政治因素,《美墨加协定》的最终生效与落实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于《美墨加协定》的签署对于加拿大的影响,从协定谈判中加拿大的核心主张与谈判结果的分析入手,结合协定达成后加拿大各方反应及对相关产业影响的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美墨加协定》的达成对加拿大至关重要,其重要性在于减少了加拿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其次,对美国高度依赖的经贸特点使加拿大在谈判中并没有占据优势地位,加拿大的部分坚守和主张在与美国艰苦拉锯式博弈后得以实现,但同时也做出了不少妥协。对于加拿大而言,最大的谈判成就在于保留了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19章争端解决机制并延长了"日落条款",最关注的汽车关税在可预期的将来也基本得到豁免。但加拿大不得不进一步开放本国的奶产品市场,并接受了最具争议的"毒丸条款"。最后,在《美墨加协定》框架下,加拿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可以预期,对美国强依赖的经贸格局短期之内不会改变,但加拿大全球多元化经贸战略诉求的实现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是美国推动签署的将两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市场连结在一起的贸易协定,重新谈判该协定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全面展开世界贸易战的首个目标,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该协定的重新谈判,制定并主导新的贸易规制标准,以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利益。从重新谈判达成的《美墨加协定》可以看出,美国提出更新的条款与美国的国内利益诉求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已经成功地将其提出的相关新条款加入了协定,实现了其在关税、原产地规则和新科技等方面的多数要求。加拿大和墨西哥虽然在某些条款中屈从于美国的要求而做出了让步,但是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坚持了自己的利益,并且迫使美国也做出了让步。从加拿大的角度来看,在木材出口和文化产品标准方面,加拿大一直在谈判中坚持其自身特殊的利益诉求。墨西哥在谈判中迫于美国的压力和自身的弱势地位,接受了关于劳工和环境作为附加条款,但对于能源等国家核心利益部门,一直没有将之置于北美贸易谈判的条款中。  相似文献   

7.
《和平与发展》2021,(5):34-51
马尔代夫在印度洋及印太地区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美国试图通过干预马尔代夫国内政治走向、加大经济援助、增强军事存在和扩大人文社会交流等手段,将其纳入到"印太战略"的整体规划中。美国对马尔代夫政策的调整明显出于地缘政治考量,旨在对冲中国在该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进而削弱中国在中印度洋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以马尔代夫为筹码,刺激和推动印度进一步与美国协调;制造地缘紧张局势,谋求扩大军事存在,进而强化美国在印度洋的主导优势。萨利赫政府迎合美国并试图"联美制华",有悖于马尔代夫的长远利益及"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传统。但未来美马进一步走近将受多重因素制约,马尔代夫的政策选择仍有不确定性;美印在对马政策上的协调与合作可能有所发展,但根本分歧不会消除。  相似文献   

8.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投资规则曾极大地促进了北美三国之间的投资活动。但特朗普政府认为,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最大受益者,而美国制造业和产业工人的利益则受到损害,因此提出对该协定进行重新谈判。谈判达成的《美墨加协定》对投资者的实质性权利有所缩减,对东道国政府的监管权则更加重视。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协定成员国在投资者权利和国家监管权之间寻求平衡的新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强化自身利益的现实意图。美国主导下的经贸规则调整在短期内可能改变北美地区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会吸引更多投资流入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墨西哥的制造业投资可能受到冲击。然而,投资流向的扭转也可能降低北美制造业生产网络的效率,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美墨加三国已经建立了空前密切的经贸联系,《美墨加协定》若能顺利实施,将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北美地区作为全球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之一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谈判是欧盟与美国两大经济体之间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和战略诉求而进行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TTIP谈判于2013年7月启动,美国政府认为TTIP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Trade Partnership,TTP)都是美国构建全球新贸易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预想,如果THP按照规划在2016年底达成初步协议,那么美欧所设定的高标准,将会深刻影响全球贸易体系的规则制定.  相似文献   

10.
1977年9月7日巴拿马和美国经过长期谈判,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条约》,从而废除了1903年《美巴条约》和后来的两个修正条约以及其他一切与运河问题有关的条约、公约、协定和换文。新运河条约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生效。10年来,美巴关系围绕着运河问题经历了缓和、正常、摩擦、紧张直至恶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勤 《东南亚》2002,(3):24-27
近年来 ,新加坡与多个国家与地区展开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并已与新西兰和日本等正式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进程中 ,新加坡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引起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关注。一、新加坡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新加坡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末。目前 ,新加坡已与新西兰、日本、欧洲自由贸易协会国家正式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并正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等国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此外 ,还拟与欧盟、中国的香港、台湾讨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 0 0 0年 11月 ,新…  相似文献   

12.
《奉俄协定》是苏联政府为了落实其在《中苏协定》中关于共管中东铁路权益,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所签订的协定.该协定的签署不仅开了苏联与中国地方当局订立协约的先河,同时对中苏关系乃至整个远东地区形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奉直两个军阀集团之间的关系走向直接影响了奉苏交涉谈判进度和《奉俄协定》的签署,但该协定作为主权国与地方当局签订的协约有违于国际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自从日本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以来,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多次围绕农业与汽车市场关税、知识产权保护、国企改革议题展开会谈。双方的政治决策和立场主要基于对国家自主性、经济交流和同盟关系等问题的审视与考量。日本TPP决策从具体产业的宣传引导发展到愈来愈顾及本国基础制度安排,美国视推动TPP协定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内容,由此使双边谈判经历了反复的博弈和协商。通过两国政府高层在2015年初的表态,可看出日美双方在达成谈判协定方面的积极愿望和外交努力。  相似文献   

14.
《雅尔塔协定》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蒋介石不满而提出质疑 美国助纣为虐 有鉴于《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伤害太大,而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尚未完全胜利,故美国政府不顾苏联的反对,还是预先透露给国民党政府。  相似文献   

15.
进入90年代以来,智利积极推行“有选择的一体化政策”。它先后与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加拿大等国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同多边贸易集团进行谈判。1994年11月,智利继墨西哥之后,成为被亚太经合组织接纳为正式成员的第二个拉美国家;1996年10月智利成为南方共同市场的联系成员。此外,1994年在迈阿密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美国第一个邀请智利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1995年7月,欧洲联盟部长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准备同智利直接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智利是惟一与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新加坡已与新西兰、日本、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澳大利亚、美国、约旦正式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正与加拿大、墨西哥、印度、斯里兰卡、韩国等国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相似文献   

17.
沈铭辉 《东北亚论坛》2013,(4):28-38,128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东盟在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背景下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这也是东亚合作多年来取得的重大突破。"东盟+1"自由贸易协定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各自贸协定在投资条款上差异最小,货物贸易次之,服务贸易差异较大。如果以整合5个"东盟+1"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推动RCEP谈判,RCEP可能在投资协定上先行突破。尽管中国面临谈判困难,基于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有必要以积极的态度推动RCEP谈判。  相似文献   

18.
中日韩三国经济内部发展与相互之间的经贸关系已经相当成熟,本国经济若要进一步发展,只有建立三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才能挖掘潜力,获得新动力。特朗普政府通过双边谈判的方式,在继续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推动地区一体化的进展。美墨加新的自由贸易区已经诞生,日本、欧盟可能和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这给中日韩三国造成巨大的外部压力,中日韩三国没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其整体处于不利态势。美国通过"美墨加协定"设定"毒丸条款",确立了在世界经贸关系上围堵中国的世界经济新体制。美国以后可能将此推广到同日本、韩国、欧盟等的经贸协定中,对中国不利,对日韩等国也不利,将使其失去深耕中国市场的机会,损失惨重。中日韩三国之间应该采取现实主义,或者实用主义政策,以灵活务实手段,最大限度推进三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与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谈判进程,推进中日韩地区合作大步前进。中国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继续推进自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一方面启动同日本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并争取早日达成中日双边自由贸易协议。  相似文献   

19.
1919-1923年,苏俄政府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并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长期多次的谈判与磋商,中俄双方最终于1924年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俄虽然在协定中放弃了部分在华的特权,但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保留了中东铁路和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损害了中国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通过国家利益具有的冲突性与合作性的双重属性来分析苏俄早期对华政策,可以发现其政策的两面性。因此,对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仅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应该注意到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美国自阿富汗的撤军不大可能实行“零驻军”,而是在塑造“负责任的撤军’’形象的同时,尽量实现阿富汗问题的“阿富汗化”。撤军后,在“美阿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美国将实行“有限的长期驻军”,对阿进行有限度的经济援助,并力图主导阿富汗的和解进程。同时,美国将会鼓动阿富汗邻国等更积极的参与到阿富汗事务中来。再考虑到美国的国际地位与对外干涉的历史,撒军后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影响虽将会有一定的减弱,但仍将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