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六)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民主政治理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1、社会主义政治是民主政治。2、民主政治理论是我国政治体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的理论依据。第一,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着与民主政治要求相背离的严重弊端,因此需要进行改革;第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民主政治理论规定了政体改革的目标、对象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政治体制中存在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政治体制建设也不完善,人们思想上对政体的概念比较模糊,提到党政分开,仅仅强调党委与政府如何分工,往往忽视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实行了如何有效的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这个分析是很深刻的。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既要把握重点,又要注意和政治体制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因素。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心理变革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  相似文献   

4.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路高歌一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深化.以前围绕着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争论和分歧,不同程度上都与对政治体制改革性质认识上的偏差有关.因此,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就必须要对政治体制改革性质有科学的认识.总结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性质,可从以下三重视角来进行再认识:其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二,政治体制改革是制度、人事与文化的协同变革;其三,政治体制改革是扬优、借鉴、创新结合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从国家权力结构的视角来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创制国家监察权以优化国家政治权力配置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把政治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国家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将我国政体从原先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位一体"的格局转变为立法、监察、行政、司法"四位一体"的政体模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政体模式。这一政体模式的创新突破了传统政体理论的窠臼,可以为国际社会政体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刘彦昌 《探索》2000,(4):26-29
政治体制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它所解决的是如何实行管理的问题,而不是解决由哪个阶级来统治的问题,因此,它不具有先天既定的社会制度属性;从大量的社会现实看,政治体制同社会制度之间也不存在一对一的固定搭配关系。政治体制对社会制度的稳固有着重要影响,但从根本上说,政治体制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而是由各国的文化传统、人民的文化素质、社会的发展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教条地理解前人关于“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的论断。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也就在这里。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辨析两者的关系既是破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障碍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保证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社会变革模式限定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行为方式,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过程也是社会实现变革的过程,千姿百态的社会变革有两种基本模式,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变革模式基础上,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不同的行为方式。探讨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行为方式形成的基础内容和必然性,对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则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国家应选择何种改革的行为方式,不是任意的,它是由…  相似文献   

8.
为了借鉴东西方政治体制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更好地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比较与思考—若干政治体制类型》。该书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的教研人员编写。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我国建国以来政治体制发展概述;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类型简介。该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系统扼要,具有通俗性、知识性、针对性的特点,可供理论研究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党政干部、大学师生、中学政治教员阅读。该书预计今年8月出版,需要  相似文献   

9.
吴文勤 《唯实》2011,(3):40-44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当前,政治体制改革面临"进退两难困境":进行政治变革可能导致传统权威的合法性危机,进而引发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普遍的失范;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死路一条。破除"两难困境",除了在政治领域寻找动力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在非政治领域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寻找新的动力资源。公民社会对推动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政治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不仅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更要注重公民社会建设,夯实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从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世界发展变革的进程,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变革创新才能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坚定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变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于:按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政治制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的原则,总结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成功,要坚持渐进改造完善,稳步分层推进,注重细节建设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认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①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同上述标准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根据这几项标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一)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久稳定的必须国家的政局稳定有赖于良好的政治体制,而我国现在的政治体制还存有不少妨碍政局稳定的方面。因此,为了增进国家政局的稳定,增进人民的团结,更为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所以必须进行政治体…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其诸多思想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后世继承发扬,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我国社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从优良政体角度来看,完善政治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坚持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从公民观角度来看,保障公民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正义观角度来看,确保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这就深刻阐明了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政治制度,就是管理国家的制度。政治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两大内容。国体,即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即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任何国家比较成功的政治制度都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正是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是中国人民几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晶。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十年奋斗自强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虽然柏拉图政治哲学对国际关系只有一些粗略的见解,但是其思想十分全面,涉及诸多关注国际问题的后人不断反复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他关于人性问题的独特分析、个体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政体与战争问题的探讨,对于研究当今国际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柏拉图政治哲学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不在于为某些确定的问题提出了最终的答案,而在于他提出了重大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议题,并启迪后人在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先进的、合理的,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选择的实现形式即政治体制有严重缺陷。在近30年里,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和积极稳妥的调整阶段,政治体制发生了“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变化。十七大关于“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和部署,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深化改革的总趋势与若干重点改革问题,共同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围绕着权力关系调整这个核心展开的,新的权力关系的制度化和合法化贯穿于政治发展的过程之中,表现为政治文化演进与政治权力结构调整之间独特的互动关系:政治主导层的观念更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伴随着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而来的政治文化世俗化和多元化,对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稳定构成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文化的原生态决定了政治体制的双重特质。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传统家文化的实际出发,革除体制的不良成分,继承和发扬合理的成分。注重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树立民本价值理念、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同时学习和借鉴别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从而不断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历史地位是 :为解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找到根本出路 ;是中共执政以来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丰碑。其主要特点有 :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治制度理论 ;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 ,提出并强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 ;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仍然有从思想政治上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高度突出制度建设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后发国家在政体选择方面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大多数国家在威权与民主之间多次反复,人民备尝政体崩溃或治理失败的痛苦。无论在威权时期还是民主时期,后发国家建立的都是只包含单一政体元素的简单政体。简单政体是不稳定的,简单的威权政体或者民主政体都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后发国家要有效防控政治发展风险,需要超越威权政体与民主政体这种简单二分法,建立权威与民主有机结合的现代混合政体。现代混合政体兼容权威与民主两种政体元素,这使其既能够保持稳定而强大的政府,保护主权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消除政治极端化的隐患,避免政治转型付出巨大代价,为公共治理、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防止国家治理陷入困境;又能够使政府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促使政府改善民生,保障民权,开展选举训练,提高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寿林 《新视野》2002,19(5):38-40
一在社会政治发展史上有两种革命,一种是解决基本制度问题的革命;一种是解决具体体制问题的革命。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属于后者。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便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是层次不同的两个概念。政治体制改革对自身来说,是一场革命;对政治制度来说,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其目的是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民主法制,焕发政治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