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公共利益界定的基本要素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黄学贤 《法学》2004,(10):10-13
20 0 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的第 2 0条与第 2 2条均将公共利益作为国家对土地以及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征用的理由与条件加以规定。尽管这两个修正案只涉及土地与私有财产权两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 ,却显示了这样一项法律原理 ,即公权力对私人利益单方面克减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公共利益 ,由此而形成的是一种公法关系 ,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基于任何公共利益之外的理由对私人合法权益的单方性克减乃至剥夺都是非法的。由此引发出一个中国法学界日渐关心的话题 :既然公共利益可以构成对私权克减的理由 ,那么什么是公共利益 ?怎样界定公共利益 ?如何避免、克服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非法损害私人权益的行为呢 ?为此 ,本刊特组文章从多方位对公共利益进行讨论 ,以深化人们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公共利益概念透析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胡建淼  邢益精 《法学》2004,(10):3-8
20 0 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的第 2 0条与第 2 2条均将公共利益作为国家对土地以及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征用的理由与条件加以规定。尽管这两个修正案只涉及土地与私有财产权两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 ,却显示了这样一项法律原理 ,即公权力对私人利益单方面克减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公共利益 ,由此而形成的是一种公法关系 ,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基于任何公共利益之外的理由对私人合法权益的单方性克减乃至剥夺都是非法的。由此引发出一个中国法学界日渐关心的话题 :既然公共利益可以构成对私权克减的理由 ,那么什么是公共利益 ?怎样界定公共利益 ?如何避免、克服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非法损害私人权益的行为呢 ?为此 ,本刊特组文章从多方位对公共利益进行讨论 ,以深化人们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利益关系的行政法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麟 《法学》2004,(10):13-16
20 0 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的第 2 0条与第 2 2条均将公共利益作为国家对土地以及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征用的理由与条件加以规定。尽管这两个修正案只涉及土地与私有财产权两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 ,却显示了这样一项法律原理 ,即公权力对私人利益单方面克减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公共利益 ,由此而形成的是一种公法关系 ,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基于任何公共利益之外的理由对私人合法权益的单方性克减乃至剥夺都是非法的。由此引发出一个中国法学界日渐关心的话题 :既然公共利益可以构成对私权克减的理由 ,那么什么是公共利益 ?怎样界定公共利益 ?如何避免、克服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非法损害私人权益的行为呢 ?为此 ,本刊特组文章从多方位对公共利益进行讨论 ,以深化人们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公共利益服从的博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岩 《法学》2004,(10):17-20
20 0 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的第 2 0条与第 2 2条均将公共利益作为国家对土地以及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征用的理由与条件加以规定。尽管这两个修正案只涉及土地与私有财产权两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 ,却显示了这样一项法律原理 ,即公权力对私人利益单方面克减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公共利益 ,由此而形成的是一种公法关系 ,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基于任何公共利益之外的理由对私人合法权益的单方性克减乃至剥夺都是非法的。由此引发出一个中国法学界日渐关心的话题 :既然公共利益可以构成对私权克减的理由 ,那么什么是公共利益 ?怎样界定公共利益 ?如何避免、克服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非法损害私人权益的行为呢 ?为此 ,本刊特组文章从多方位对公共利益进行讨论 ,以深化人们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公共利益界定的实践性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张武扬 《法学》2004,(10):20-22
20 0 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的第 2 0条与第 2 2条均将公共利益作为国家对土地以及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征用的理由与条件加以规定。尽管这两个修正案只涉及土地与私有财产权两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 ,却显示了这样一项法律原理 ,即公权力对私人利益单方面克减的目的只能是为了公共利益 ,由此而形成的是一种公法关系 ,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基于任何公共利益之外的理由对私人合法权益的单方性克减乃至剥夺都是非法的。由此引发出一个中国法学界日渐关心的话题 :既然公共利益可以构成对私权克减的理由 ,那么什么是公共利益 ?怎样界定公共利益 ?如何避免、克服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非法损害私人权益的行为呢 ?为此 ,本刊特组文章从多方位对公共利益进行讨论 ,以深化人们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二)关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如何界定是一个通俗而难解的话题。我国《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  相似文献   

7.
宿伟伟 《山东审判》2005,21(6):86-87
一、我国关于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的立法规定(一)我国宪法中关于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的立法规定我国《宪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和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样的规定使得因土地被征收而失地的农民和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使用权的原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者因土地被征收或征用而受到的损失在宪法层面得到保护。第13条第1款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2款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这些规定都表明,公民具有合法的房屋所有权的房屋,作为私有财产受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8.
经过修正后的中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10条第3款);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13条)。征收或征用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前提。因此,公共利益的界定至关重要。以美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比较法视角 ,借助实在的宪法规范剖析并反思宪法上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问题 ,特别是我国现行宪法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问题。论文从四个层面展开 :财产权的涵义、财产权的正当性———两种理论评析、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及我国财产权宪法保护历程与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贡献 ,并特别评析了 2 0 0 4年 3月 1 4日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于2003年12月12日提出的宪法修改建议案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的诸多方面,字里行间体现出执政党对国家与公民关系的一些重要调整。其中提出,将宪法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该项建设若获得即将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成为新中国强化对私有财产保护的里程碑。至此,可以认为,在法律上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已经处于同等的地位。宪法第12条第1款关于“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私有财产。 众所周知,知识财富是当今日益重要的财产形态,它既可能属于国家、集体所有,也可能为私人所有,无论其权属如何,都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合法权利。 主张知识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并非仅仅是重弹“私有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历史上,博伊德案是最重要的宪法第四修正案源头判例之一。博伊德案确立了以财产权为中心的第四修正案分析方法。在博伊德案中,最高法院指出,第四修正案违法行为的实质"不在于破门而入,也不在于翻箱倒柜,而在于侵犯了个人对于人身安全、人身自由以及私人财产所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自博伊德案以后,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控方行为是否构成"搜查扣押",取决于该行为是否对个人财产构成了"侵害"。对于中国来说,该判例关于财产利益的分析颇具启发意义。如果承认拟扣押的"证据"有可能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那么,即使扣押证据承载着追诉犯罪的公共利益,我们依然需要为个人私有财产不受不合理干预设定一个规则或底线。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条规定,人民享有身体、住所、文件及财物,不受国家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此项权利不得被任意侵犯.中国宪法第39条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惟当警方利用缉毒犬协助侦查小区内有无种植大麻、藏匿毒品时,个人住家的隐私权便对上了公共利益.究竟缉毒犬的嗅查是否为宪法意义上的搜查?想象警方带着缉毒犬在一间民宅的门廊外走动,缉毒犬突然坐下,表示嗅查到毒品,警方据此申请搜查证入屋后扣押大量毒品,试问此所查获的证据是否应予排除?  相似文献   

13.
宪法修正案以及物权法都明确强调了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此背景下近年来频频在媒体出现的钉子户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农村土地征收问题的关注,而土地征收问题中最突出的争议在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安置补偿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宪法第18条修正案要求美国全国禁酒,但是实施不久,又被第21条修正案所废止。禁酒令是与当时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社会转型,以及朝野上下为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问题而开展的进步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立一废,带给我们对于公共利益与个人自由、法律与道德、立法与执法等关系的思考。美国进步主义时期的国家权力结构和公民权利结构都进行了调整,法律自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一个被称为是"最牛拆迁户"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报纸、电视等媒体也纷纷报道。在本案中关键问题是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存在法律真空,《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无疑是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的打击,解决什么是"公共利益"迫在眉睫,解决了这个问题,宪法和法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才不会落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促进我国公民私有财产大量增加并向多元化发展,因此,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些规定有利于保护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但是,回顾我国私有财产宪法地位的演变,发现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应当把私有财产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来规定,完善宪法规范,加强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徐素萍 《法制与社会》2010,(30):151-152
土地征收制度是各国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对私人的土地所有权予以公法上限制的一种基本土地法律制度。我国法律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实践中经常出现土地征收权滥用的情况,并且由此导致对土地征收权是否合法的争论。对我国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进行科学的法律界定,能规范政府的土地征收行为,更好地实现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8.
许尚豪 《河北法学》2007,25(6):140-143
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只要公共利益的主张会引起对私人利益的限制与克减,就必须存在一定的程序系统来保证这种限制与克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因此,公共利益的正当性只有通过对程序的约束方能实现,非优先性和法定性就成为程序对公共利益的自然要求.法院作为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公益代表,同样也具有自利性,但其自利性在程序中应当处于辅助地位,为公益性服务.  相似文献   

19.
尽管我国2004年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在宪法文本中增加“国家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等条文,试图在宪法中确立财产权保护原则,并对侵犯财产权征收和征用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其全然没有通盘考虑财产权保障的制度设计,宪法文本中缺少对税收权力制约的规范,成为财产权保障之公然缺口。  相似文献   

20.
美国法律中的"征收"既是一个财产法的问题.也是一个宪法的问题。从宪法角度看,征收所依据的是政府享有的政府征收权(eminent domain),它和完法所保护的公民对其私有财产的所有权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美国财产法的重要内容。在完法层面上,美国法律对私有财产涉及两方面的规定:一方面是对私有财产给予宪法的保护,这主要体现在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中的"正当程序条款"(Due Process Clause),即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未经正当程序不得被剥夺;而另一方面,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征收条款"(TakingsClause)规定,政府在给予公平的补偿(just compensation)的情况下,为公共使用的目的有权力征收私有财产。实施征收行为的可以是各级政府,在某种限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行使公共或政府职责的私人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