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交通肇事犯罪人的特点及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洪宪  曾彦 《北方法学》2009,3(3):63-68
交通肇事犯罪人属于一般自然人主体,具有与传统犯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交通肇事犯罪人在主观上是过失心态。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加重处罚情形,交通肇事犯罪人的共犯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特殊处罚情形,交通肇事后行为人遗弃被害人的,应当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处罚。应当从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犯罪学理论三方面入手,加强对交通肇事犯罪人的预防和惩处,有效防止交通肇事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胡利敏 《法制与社会》2011,(23):138-139
面对严重的进城务工人员违法犯罪问题,需要从多方入手建立一套立体的防控体系。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环境是消减此类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同时应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模式做好违法犯罪的社会预防,通过完善刑事立法与司法性处遇加强针对此类违法犯罪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相似文献   

3.
对犯罪人的心理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心理学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涉及刑事侦察、审讯、审判与监狱管理、犯罪人的近期远期改造等全方位的活动中。也与社会大环境的一般预防体系相联系;刑事司法心理学通过对犯罪人的心理评估、矫治(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策略)可以对犯罪人发挥管理与改造的特定效果,并在犯罪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中,以犯罪主体的视角产生心理预防与回归社会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犯罪认识视角的转换有利于对犯罪和犯罪人全面、客观的研究,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和犯罪处遇模式。在以人为本、“善待”犯罪的原则下,确立国家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系统为治理犯罪服务,为犯罪人服务的价值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而对犯罪人情况的了解则是制定相应对策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攀 《法制与社会》2014,(8):286-287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犯罪实施者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在行为人犯罪心理活动的支配影响下进行的。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主要以不同环境、不同特质以及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女性犯罪人为视角阐述其特殊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扩展了犯罪人隐私权保护的范围。这是《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特别、优先保护原则的体现,也是一种基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角度的考虑。我国关于禁止披露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模糊与疏漏之处,应借修订《刑事诉讼法》的机会予以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保护社会,预防再犯,法国逐渐强化对特定犯罪人,尤其是危险犯罪人的狱外监控,这种狱外监控在刑罚之前、刑罚过程中及刑罚之后均存在.刑罚之前的监控包括保护社会的监控及保护特定犯罪人的监控;刑罚过程中的监控可以是独立的刑罚,也可以是刑罚的执行方式;刑罚之后的监控属保安措施,包括司法监控以及保安监控和保安拘留.对危险犯罪...  相似文献   

8.
异常犯罪人是犯罪人中真正的犯罪人,人身危险性极高,对社会的潜在威胁极大,因此消除或者是削弱这部分人的危险性对于社会的安定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异常犯罪人的成因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扩展了犯罪人隐私权保护的范围。这是《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特别、优先保护原则的体现,也是一种基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角度的考虑。我国关于禁止披露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模糊与疏漏之处,应借修订《刑事诉讼法》的机会予以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对犯罪人适用的实体处置方法大多是刑罚、非刑罚制裁措施,也有少数的刑事和解,与此相对应的配套运行程序有国家司法、协商性司法和恢复性司法。实体与程序的拓展、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犯罪人及被害人的命运,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及出现犯罪结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只等候国家对他们的处置。犯罪人与被害人从“被动”到“主动”的位移,实现了每一个人主体充分行使本应享有的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以天生犯罪人理论扬名世界。对于这一理论,人们褒贬不一。本文作者从对天生犯罪人理论的理解,评价和思考三个方面,浅谈了自己的拙见,强调从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共同理解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这一经典理论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应该以批判地肯定态度看待龙氏的科研态度与成果,并基于天生犯罪人理论提出了对我国易犯罪人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刑事司法人格化初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犯罪人的犯罪人格贯串到刑事司法活动的始终,是摆脱行为刑法制度的司法机械化弊端的必由之路,符合现代刑法的人性化、人道化发展方向.刑事司法的立足点是犯罪人,而犯罪人是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统一体,即犯罪行为是犯罪人的外在表象,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的本质.因此,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必须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人格鉴定,将那些仅有法定的犯罪类型的行为,而没有犯罪人格的行为人,排除在犯罪人之外.对于犯罪人,在量刑时,要把犯罪人格矫正的难易程度作为一个重要依据;监狱行刑时,应当以矫正罪犯的犯罪人格为核心进行.此外,应该把心理预防提到犯罪预防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中,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由于理念的缺失和人员的非专业性等,不符合未成年犯罪人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科学性。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应该重视社会控制理论的运用,重新认识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加强未成年犯罪人与家庭、学校之间的情感依恋;注重社区功能的发挥,为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提供多样化的渠道,让该群体有积极有益的活动可以参加并愿意参加,避免重新涉足违法犯罪活动,最终有效地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丛梅 《犯罪研究》2005,(5):37-44
犯罪人的年龄构成作为犯罪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始终被学术界所关注。年龄构成不同,犯罪人的犯罪特点。作案手段、作案对象等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将不同年龄组的罪犯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确认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内,犯罪的初发年龄段和高发年龄段的变化规律,进而考察不同年龄段犯罪人犯罪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为有针对性地预防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杜永浩 《法学杂志》2003,24(2):51-54
犯罪人救助被害人 ,有助于减少和降低犯罪后果 ,缓解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因此 ,刑法应当将犯罪人救助被害人规定为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  相似文献   

16.
郝如建 《经济与法》2003,(10):50-51
潜在犯罪人是犯罪学对犯罪人的一种分类。是指受外界影响形成犯罪意识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潜在犯罪人与常人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又不同于常人,在特定环境下潜在犯罪人会实施犯罪行为而常人不会,严格意义上讲,潜在犯罪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犯罪人.因为他尚未实施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追究的是行为责任,对还没有实施犯罪的潜在犯罪人不能作为刑法惩罚的对象。但是,潜在犯罪人只要有机会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对潜在犯罪人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犯罪目的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动力,犯罪人主观上对犯罪结果的企盼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由于犯罪人的犯罪目的不同,所表现出的犯罪行为和社会危害性亦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目的对掌握犯罪人的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规律,有效预防犯罪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以犯罪人格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昌军  凌辉 《犯罪研究》2005,(2):2-6,19
在犯罪人分类的标准选择上一直存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争,但是单纯的客观主义标准或主观主义标准无法对犯罪人进行科学的分类."犯罪人格"的概念因为其丰富的内涵,能够成为划分犯罪人的科学标准.建立以"人格"为标准的犯罪学分类理论,应当成为犯罪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刑法不仅是“善良公民的大宪章”,而且是“犯罪人的大宪章”。刑法之所以被称为“犯罪人的大宪章”,既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基本要求,也是刑法机能之一和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所在,既是刑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被害人责任”的合理要求,还是与国际刑事法律接轨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案例启示:对外国犯罪人适用死刑时应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把握死刑适用条件,贯彻慎杀政策。另外对犯罪的外国人应扩大管制等非羁押自由刑的适用范围,注重财产刑的实际执行效果。对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外国犯罪人及无国籍或国籍不明的犯罪人,不宜附加适用驱逐出境。一、切实贯彻"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的刑事政策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根据我国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根据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之要求,并不能因外国人的国籍身份而在死刑适用上有所差别。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