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思想是同他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倘若不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在马克思学说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演变历程,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理论的精髓。而在马克思那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具有双重涵义:其一是指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原生形态”;其二是指称东方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形杰。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思想的  相似文献   

2.
唐永春 《法学研究》2002,(2):148-160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的遗存及其影响。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研究传统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时。对这一社会特殊的政治统治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努力揭示亚细亚的政治传统与东方村社制度及土地所有制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阐发东方国家的运作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 ,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法制建设的思考 ,经历了一个从以西欧社会为背景的研究到晚年关注东方社会法权关系转型变革的转变 ;列宁的历史性贡献之一 ,在于他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半亚细亚”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法律发展作出了艰辛的创造性探索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法制实践结合起来 ,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之路 ;邓小平探讨了人治到法治这一法律革命进程的内在规律性 ,建构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体现了诉讼公开、文明、民主及公正的时代精神唐永禅,崔建军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  相似文献   

6.
李力 《法学研究》1990,(4):73-76
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相继"铸刑书(鼎)",公布了成文法,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律形态转变为封建制法律形态.那么,为什么成文法首先在郑国、晋国出现呢?春秋末期,正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宏观背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为主线、立足于"历史环境"的唯物史观分析、立足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来分析东方社会。本文分析了这些特征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但是其理论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思想"化"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中国"化"马克思思想的过程,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化"为我们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吸收、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历史事实进行了陈述,表达了自己对东方社会的情感,分析了东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东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方国家经过不断努力,根据自己国家的发展特点,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仇淼  董欢 《法制与社会》2011,(16):293-293
"异化"的概念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始终的一个核心概念。但无论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也好,还是其他的"异化"的概念,其实暗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重要的预设前提,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著作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我们解答许多马克思文本中"决断"的问题的背后更深的根源。本文希望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试图找到1845年之前贯穿马克思思想脉络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广大奴隶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必然要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针对当时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于是,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也就揭开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范式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抽象人类劳动。价值生产具有一般性,它并不必然和商品生产相联系,使产品成为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的是分工和所有权。产品价值本身也并不决定价格,决定价格的是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决定的商品价格反映的价值量——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决定价格的一般概念,它具有不同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3.
徐寿松 《法制与经济》2008,(2):101-102,105
马克思范式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抽象人类劳动。价值生产具有一般性,它并不必然和商品生产相联系,使产品成为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的是分工和所有权。产品价值本身也并不决定价格,决定价格的是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决定的商品价格反映的价值量——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决定价格的一般概念,它具有不同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4.
王思鸿 《法制与社会》2010,(14):285-286
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但并不是搞平均主义、否定人的个性,因为平均主义是私有制的彻底表现。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辨证统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依然是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今天社会现实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法律意识的本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不同意法律意识的本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传统观念,认为它的本原从根本上讲应是法律现象,法律意识是法律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映象。马克思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括为“生产方式”这一概念,认为它们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内容,从而提出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的一切思想、理论与政治等设施,其性质与状况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与法律意识的本原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作者认为,“法”这一社会现象不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是一个概念,并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科学含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刘萍 《法制与社会》2010,(19):276-277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引入"他者"概念,"我"与"他者"的关系就构成了整个社会关系网络。"我"通过"他者"展现自身的力量,"他者"是"我"的外化,二者相互依存,但是也具有非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同一。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在更高层次上确立"他者"意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唐宏强 《河北法学》2003,21(2):2-12
面对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作为东方国家的当下中国 ,正在加速推进本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然要使之高质、高效、经济、有序及与本国的特质相吻合 ,还需在深刻了解自身的历史背景并切合自身的社会实际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必因脱离必要的社会土壤而中途夭折。而对东方社会问题的研究 ,恩格斯与马克思曾花了大量的心血 ,并阐述了对现今尚十分有益的理论。不过 ,国内外学者 ,多从非法理学的视角研究马克思的相关论述 ,而忽视了恩格斯对此而作的重要理论贡献。从法理学的视角 ,对恩格斯就东方社会问题的阐述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东方问题的研究主要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在几篇相关的文章中他描述了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欧洲强国对印度的统治,最后通过印度社会的发展揭示了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仍然具有阶级性,仍然是阶级意义上的法。马克思说:“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等状况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是任何人强加给它的,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包括俄国农民陷入了极其贫困、无法忍受的状况,东方专制制度建立在农民生活的孤立性及彼此隔绝状态的基础上,俄国的"农村公社"面临瓦解的危险,不排除俄国走新式道路的可能性,俄国革命即将爆发并且它将改变俄国和世界的面貌等内容.他们的理论为以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它的基础上才有以后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东方社会理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