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历史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批判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自己的正义思想:不存在理想中永恒绝对的正义——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阶级属性;现实中的社会正义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必要基础,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离不开人的内在需要。理解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正义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是科学体系、现实运动和价值诉求的辩证统一。作为一种严密的科学体系,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作出的科学预测和设想。作为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事实得出的科学结论,植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之中,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以实现包括人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在内的人的彻底解放为最高价值理想,并为兑现自己对这一理想的承诺,开辟了一条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现实道路。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扫除各种错误观念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诘难,坚定全党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一条主线。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认识的基本逻辑,是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价值理论的钥匙和敲门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认识的基本逻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客观动态意义上的哲学逻辑;二是作为有用性意义上的评价逻辑;三是基于关系意义上的本源逻辑;四是实现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实践逻辑;五是立足人民性意义上的本质逻辑。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性、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二重性、人的"感性活动"与历史的"过程活动"三个方面探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之历史性的阐释,在人之现实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所蕴含的动态过程的把握是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及其价值目标的理论认识基点,同时对现今历史条件下实现个性解放与发展和全人类社会进步的共生关系有现实启示价值,引领现代人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人生方向。  相似文献   

5.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态状况质疑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关于人、社会和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思想,关于资本主义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总根源,共产主义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等论述,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核心论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为当代人转变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婷 《理论导刊》2020,(7):102-10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现实的个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为逻辑前提,将对"人"的把握从德国思辨哲学的抽象性中拯救出来;以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人为现实起点,开始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把握人的现实性;以人的发展实现和确立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为实践路向,在生产实践中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旨归,把观念解放推进到现实解放,使人从异化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从客观和直观方面来理解现实的片面性,因此,应将《提纲》的哲学思想解读为“实践主观能动主义”或“主观能动实践主义”.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在于突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内在主观本质力量和外在实践本质力量的统一.这一新哲学的“党性”立场,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思想的自我来源,即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  相似文献   

8.
从系统哲学角度考察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从系统哲学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社会绝非孤立的个人的外在联系形式,而是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更新迭代的内在关系性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之间并非"无主体"的静态并列结构,而是人们现实实践活动的分殊性表现,差异一体的动态交互才是社会有机体嬗变的复合动力.系统哲学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融合对于考察21世纪的社会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在理论上,二者都强调关系论和生成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统一,有助于走出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性片面理解,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上,二者都强调社会有机体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协同,有助于走出"经济决定论",以新发展理念建构健康和谐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理论"、"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探讨文化生产力问题不仅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当前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如何,理所当然地必须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观与生产力决定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价值,既可以从哲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又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是这样给价值做哲学界说的:“‘价值’这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2)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是立足于感性的、现实社会生活基础上,对具体历史的现实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进行的彻底的批判和革命。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作为我们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性内在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真正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8)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有两方面,一方面实现的是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实现的是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当代价值首先是马克思哲学所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的价值,其次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现实的人的变革的价值:"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原则的确立是立足于马克思哲学转变之后的现实人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是人们关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观点,它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观,反映的是主体如何"观"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理论需要、历史需要和现实需要。要从唯物史观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去理解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实践第一的通俗表达,是坚持顶层设计的内在要求,是深刻的解放思想和深刻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底色,面向现实的实践指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达实践范式的路径,是在批判地吸收传统哲学同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实现革命性地突破。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对现实指导的"肯定",必须要对从社会历史中产生的传统哲学,为何不断形而上学地构建一个个体系化的理论实体,却被发展着、革命着的现实解构掉的否定历程,进行批判性地追溯和反思。通过回溯马克思主义哲学脱胎的"源"和"流",更好地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恩格斯人学思想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价值追求可以概括为:人民性。这种"人民性"价值追求首先体现在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上。围绕着这个立党宗旨,党又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实现自身的人学价值追求。首先是注重发展生产力,从物质上解放人;其次是注重建设精神文明,从思想上提升人;最后是注重制度建设,保障人的主体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从其众多违反"人类本性"的社会现实出发,扬弃了哲学意义上相对于理论来说实践维度的局限性,克服了经济学意义上生产力维度的片面性,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维度来评判资本主义制度,科学地启示当下中国:只有"物质不贫乏"和"精神不空虚"的社会主义,才能尊重和有助于人类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促进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对当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制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决策、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本阅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但阅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要受到文本本身以及阅读者自身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就文本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自己的思想做过专门的系统阐述,许多论述是在某些具体环境中针对具体条件做出的,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与这些条件密切相关;就阅读者而言,他的个性、知识背景,特别是他所在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选择与理解。这两方面的情况使得任何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有相对性,都不可能与所涉及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本意完全一致。这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每个人都要有谦虚的开放的心态,相互尊重,切忌"唯我独马";同时,究竟谁的理解正确,往往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做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提出实践和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赋予现实的人以现实性根基;而现实的人则赋予实践以丰富内涵。脱离实践,现实的人就会被抽象;而脱离现实的人,实践同样会陷入抽象化、甚至神秘化境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初步展示了这种新思维方式,也进一步显示了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树立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否则,依然会陷入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以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为逻辑起点,以实践基础上的人为现实基点,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诉求,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对矫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