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郭道晖 《中外法学》1999,(3):101-107
<正> 1998年10月27日至29日,第二次法哲学社会哲学亚洲大会在韩国汉城——济州举行(第一次于1996年10月10日—12日在日本东京——京都举行)。此次会议由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IVR)韩国分会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日本、中国、韩国三国的学者40余人。会议的主题是:“在亚细亚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郭道晖 《中外法学》1992,(2):46-51,68
<正> 1991年8月,在德国举行的"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IVR)"第15次世界大会上,一位原东德的法哲学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还剩下什么?》的专题演讲,引起热烈的争论。演讲人虽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历史功绩,却认为它也有"先天不足"和"时代局限性",特别是遭到其后继者的歪曲,"导致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因而提出要"拯救马克思主义于其追随者之手","重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而会上的一些西方学者则认为马克思法哲学是从黑格尔法哲学发展过来的,其所发展的部分在现实社会主义的试验中已经宣告"破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15日至19日,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第24届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两年一度的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年会被称为法哲学和法理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法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学科的优秀学者,大家以文会友、一起探讨共同关心的法律、社会与政治问题。年会每次都邀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知名学者在全席大会(Plenary Session)上发言。这些发言指示了当前法哲学研究的重点,对人们深入思考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外法学》编辑部特别选择了本届年会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大会发言,作为专题,刊登于本期,以便于更多的国内学者了解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的法哲学——第22届IVR世界大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IVR)第22届世界大会的主题是“全球社会中的法律与正义”。大会讨论了全球化与法理学的变革、全球化与法治、全球化与民主、全球化与宪政、全球化与正义、全球化与人权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全球化时代的法哲学的轮廓。  相似文献   

5.
<正> 提起“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国内法学界(尤其是法理学界)同行对此并不陌生。早在1987年,北京大学沈宗灵教授作为中国法理学界的代表,首次参加了在日本神户举行的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第13届世界大会。1990年,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被接纳为该国际协会的中国分会。1991年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总干事郭道晖代表中国分会率团参加了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举行的第15届世界大会。笔者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Universitaet Gttingen)进修的机会,收集到有关该协会较为详实的资料。笔者发现,国  相似文献   

6.
<正> 两年一度的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简称“IVR”)世界大会第17次会议,于1995年6月16日到21日在意大利的波伦亚(Bologna)市波伦亚大学举行。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法学家和社会学家共700余人,其中包括当代国际法理学派的著名学者,如美国新自然法学的权威德沃金(Ronald M.Dworkin),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哈伯马斯(Jurgeu Habermas)等法学家。中国法学会派出郭道晖、李步云和曹培(现伦敦大学博士生)作为该协会的中国分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还有郑永流(现在德国讲学)、徐国栋(现在罗马大学研究罗马法)、王志勇(现在巴黎大学  相似文献   

7.
第十二届世界医学法学大会于1998年8月2日至6日在匈牙利Siofok举行。由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钱昌年和国际交流部张平平组成的中国卫生法学会代表团参加了本次大会,这是中国卫生法学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派团参加世界医学法学大会。本次大会由世界医学法学协会主办,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国际护士理事会协办。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各地600余名从事卫生法学工作的律师、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其中还有来自中国北京医科大学的两名代表和昆明医学院的十名代表。大会于1998年8月3日上午9点正式开幕,世界医学法学协会会长Carmi教授主持开幕式,匈牙利国会议员、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是发展的副产品。经济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法是促进经济发展之法。"发展中心主义"的经济法哲学无疑在基础意义上与风险社会因果性关联。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它要求经济法哲学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遵循生态文明建构的"共生、共进、再生"原则,将自由与调节建立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之上,追求公私利益在对立中"共进"、权利与权力在循环中"再生"。  相似文献   

9.
杜威用整体哲学来看待经验,反对传统的二元论哲学将原本完整的世界划分为实体与现象、身与心、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经验与自然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杜威认为在这种分离和割裂的二元论哲学中,"经验"一词的内涵被严重误解。他认为经验既是在自然之内的,也是关于自然的;经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经验就是生活;经验就是生命活动;经验是内在地联系着的;经验是指向未来的,它蕴含着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力量。一切教育来自经验。教育的作用是扩展有益的经验,改造有害的经验,从而促进儿童的生长。课程应按照儿童生长的自然进程,遵循儿童获得经验的规律,以帮助儿童获得有益于生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已然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在此种背景下,有必要辨明教育理论的多层次性,澄清教育哲学自身的逻辑及其纯粹性与超越性。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的"自然"或"本性"的学问,要求教育实践联系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1.
法律     
中国10月承办第22届 世界法律大会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将于2004年10月中旬在中国召开。 世界法律大会是由世界法学家协会发起的,该“协会”成立于1963年,是一个非政府国际法律组织,有来自15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名法律工作者参加。作为会员,他们主要是各国法学学者、检察官、高级律师、法学教授、外交和司法部门高级官员等。另外,其主要会员组织还包括世界法官协会、世界律师协会和世界法学教授协会、商务协会等。  相似文献   

12.
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世界法学家协会主办的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于2005年9月4日至10日在中国北京和上海隆重举行。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法律界、法学界的杰出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感受到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领  相似文献   

13.
郑定 《法学家》2006,(5):40-52
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罪"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用语.但"罪"的法律意义背后,有着很深的哲学意蕴.首先,"罪"与道德密切相关,在很多情况下,"罪"的判断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判断;其次,"罪"与宗教也有极深的渊源,在人类历史的一些重要进程中,宗教教义对于"罪"的内涵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罪"也意味着社会责任的背叛,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罪"都是在与群体、与他人的联系中得以确定的.所以,从"罪"的渊源上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对于法律、刑罚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 这几年,我国法学界使用"法哲学"这个术语的人日渐增多。但是,法哲学一词有何涵义以及法哲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应当包括哪些内容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Ⅰ就近代的情况而言,资产阶级的法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该学派的先驱者和奠基人G·W·莱布尼茨在《法学研究和讲授的新方法》(1667)一书中,最先使用"法哲学"一同。但法哲学当作一个理论体系,开端于把法看成先验道德法则的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第20届世界大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永华  常艳 《中国法学》2001,(5):184-186
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第20届世界大会于2001年6月19日至2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多元性与法律”。围绕会议主题设有4个会议分题,即:司法、国家、全球问题、法律推理。与会代表提交了200多篇论文。来自12个国家的13位代表在全体会议上发言,来自9个国家的11位代表分别在分组讨论会上进行发言。中国法学会派出以常务副会长孙琬钟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孙琬钟于6月22日在全体会议上,以“法律的多样性在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出口商品商标分会于1992年8月18日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该分会的主要任务: 1.组织学术活动,积极研究和交流出口商品商标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为我国制定有关商标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提供咨询意见; 2.宣传、普及以出口商品商标为重点的有关知识产权知识,增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举办或者协助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和讲座,努力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为社会提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的兴衰与哲学时代主题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上看,本体论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期,本体论的兴盛说明了哲学研究的重心是探讨世界的"本原","形而上"的追索构成了古代哲学的主题.近代以来,认识论的繁荣与本体论的衰落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哲学研究中对"形而上"问题的质疑和对精确科学的推崇把哲学变成了所谓的"科学之科学".哲学主题的"科学化"一方面使哲学蒙上了"科学"的表象,另一方面也使之远离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和至上理想.然而,现代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提醒人们:科学和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双轨,哲学的科学化是不符合哲学的本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对本体论研究的热潮证明了哲学的当代主题乃是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问题,哲学在其中起着人类生活信念重建和理性对待世界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 国际刑法学协会是目前国际上一个很有影响的非官方的学术性组织,在联合国享有咨询地位。它的分会组织遍布全球,拥有会员6000多人。协会的前身是“国际刑法联合会”,1889年由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比利时法学家普兰和荷兰刑法学家哈默尔共同创建的。协会创建至今已有整整10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开过13次代表大会。 1989年10月1日至7日在协会造建人之一的李斯特故乡——维也纳召开了第14届国际刑法学协会代表大会,也是协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  相似文献   

19.
美学长期在"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压制之下,丧失了自身的特质.美学研究应当回到生存世界本身,研究人类生活的感性形式.这正是传统哲学无能为力的领域.所以,美学是从传统哲学止步之处发轫的.纵观美学史,从柏拉图将美学定义为最高形态的学问,到现代美学学科的形成,美学的要义与精髓正表现为其研究的是哲学中的最大难题.美学探索生活世界的根基,是一门超越传统学科的"元学".因而,美学的发展也引发了哲学思维的剧变,哲学的"基本原理"由美学构成,美学真正成为了哲学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语言哲学是研究语言学与哲学共同规律的科学,通过广谱哲学语言的探析发现其语词的概念词义、色彩、接近于“同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因语词表达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产生多义;理解往往失之片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