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治理腐败的能力及成效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权力监督的视角来看,一些国家治理腐败的特点主要有:以法律规范权力,厘清权力作用边界,规范政党组织及其活动,引领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以权力约束权力,通过议会制度分权制衡,发挥党内监督、党际监督的约束功能,使权力行使受到有效制约;以权利监督权力,注重运用民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打压权力腐败的空间。从这些经验可以看出,提高治理腐败能力,关键在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打造完善的法律规范的笼子,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腐败;加强人大监督、党际监督和党内监督,增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能力,多管齐下治理腐败;畅通民众与新闻媒体监督渠道,通过网络反腐、微博问政等加强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民众参与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紧密呼应,显示出法治中国建设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也体现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法治中国建设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要求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基本行为方式必须实现法治化,二者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经过艰难漫长的理论探索和政策实践,形成了"全能国家型"、"自由放任型"、"社会市场型"、"现代威权型"、"替代主导型"、"现代治理型"等各类特色鲜明的国家治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并不存在统一模式与发展路径,各国应将独立探索与开放借鉴相结合,根据本国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构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平衡,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与效能。  相似文献   

4.
郝丽文 《法制博览》2015,(2):121-122
当代国家中没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有三个,英国、新西兰和以色列。虽然这三个国家中每个国家都没有一部统一的宪法典,但政府的清廉度却都很高。据人民网报道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1"透明国际"公布了2012年全球腐败指数报告,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新西兰连续七年名列榜首,英国第17位,以色列第39位。2013年全球腐败指数报告中最廉洁的国家仍然是北欧国家和新西兰。政府清廉度指数能够在众多国家中蝉联如此好的成绩并非易事,而这三个国家又同属于不成文宪法的国家,这其中是纯粹的偶然巧合还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有联系又可能是什么因素促成政府拥有较高的清廉度。政府的廉洁与宪政的建设密不可分,本文试图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不成文宪法对政府清廉度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非洲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及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各国独立以来,非洲国家的治理与民牛的改善,成为一个普遍的难题。当代非洲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与必然性,必须通过一个漫长的自然历史进程才能逐渐解决各项复杂命题,而这一进程推进顺利与否,还取决于非洲各国治理模式与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否得当与适中。  相似文献   

6.
腐败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并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像疾病一样流传,有着愈演愈烈的迹象。然而学术界对于腐败现象成因的了解却非常有限。2009年本文作者以及汪迈克(MichaelVaughn)合成多方收集的数据,运用整合式数理结构模型,首次对社会支持理论解释腐败现象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本文应用最新数据,涵括了更多的国家,对于社会支持及腐败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再检验。结果和前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唯一的一个不同点是,不民主的政府对于腐败现象有直接的影响力。具体说来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支持力度和对人本发展的投入是导致腐败现象的直接因素;并且缺乏监督制衡的不民主政府也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与此同时,不民主政府还同社会的不平等一起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民主制度通过促进人本的发展,增强关乎民众福祉的社会支持力度,从而降低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而社会以及经济的不平等则通过减少人本发展以及消减社会福利(和支持),间接助长腐败。  相似文献   

7.
反腐败问题研究是各国所面临的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世界性重大政治课题,它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又总是跨越社会形态、社会制度而存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而建立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是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不仅导致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还会影响国家整体形象。更为...  相似文献   

8.
颁奖辞他反对全能政府对市场资源的配置方式,认为行政权力与企业的结合会导致不公平和腐败,同时呼吁重启改革议程,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当今世界绝大部分被认为能提供有效治理的政体都是民主国家,但民主和善治之间随意的联系仍是模棱两可或有争议的。有些民主国家强调选举对公民负责的政府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为什么民主国家治理得更好的原因。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在自由和公正的选举范围内,公民可以把不诚实或无能力的政府赶下台。但不仅不诚实或无能力会导致低层次治理,贫困或不连续的政策选择也有同样的效果。没有特殊的理由认为,民主选举尤其倾向于作出明智的或连续的政策选择,并选出最好的掌权者。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治理相关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家治理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国家治理体系早已存在且不断发展完善,其成效受到国家制度及制度执行力的影响较大。在各国相互竞争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重要参数,一些地区组织、国际机构也极力促进各国提高治理能力。历史上,发达国家制度建设大多先于民主化,但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是最大的数据拥有者,它在履行其治理职能的过程中不仅收集数据资源,而且自身还创造和储存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资源,政府数据被开发利用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开放数据在创造经济红利和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也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障民众数据权利、提升治理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三者间寻求平衡是各国政府开放数据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治理危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出治理困境的过程。从国家建构的三大维度,即政府职能、治理能力与合法性面向出发,比较分析不同阶段、不同遭遇的治理变迁问题,可以揭示出发达国家的现代性困境、发展型国家的包容性困境和转型国家的制度性困境,有助于思考在现代化进程中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球治理进程中的政府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治理既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崭新理论,又是一种客观历史发展进程.作为一种理论,它是对传统政治学所体现的国家统治理念的超越,反映了当代国际政治发展到全球政治新阶段在政治结构、政治主体、管理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作为一种客观发展进程,它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的新形态,是国际规制有效性的现实要求,是全球公民社会和世界民主潮流的产物.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既对国家主权和政府有效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政府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这就是,以治理与善治思想为指导,以公民社会成长为依托,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前提,转变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让市场、国家(政府)和公民社会三者在各自的作用范围内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进入转型期后,中东欧国家的腐败状况并没有因为引入"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而呈现趋好态势。总体而言,公共采购和医疗是中东欧国家腐败的集中领域,而高层腐败和司法腐败严重则是其重要特点。中东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引入"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建构"清廉国家"的充分条件。一个国家只有在法治程度良好的条件下,民主制度才有利于打击腐败。若法治环境恶劣,民主制度反而容易引发腐败。撇开背景因素,将计划管制或自由市场的任一方归结为腐败的根源性因素都是不妥的,相对于政府支出的规模,政府支出的类型更应该得到关注。真正对反腐败起到核心作用的因素是法治程度,改善法治环境是打击腐败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合作治理是各国政府在处理跨域公共事务时的优先选择。随着逆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政府受特定区域性组织的约束和支持会减少,国内合作治理的范围会扩大且力度会增加,政府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地位越来越平等。合作治理模式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和政策创新形式,不断改进的相关法律框架以及不断增强的制度化与合法性程度。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等是对逆全球化趋势的有力应对。  相似文献   

16.
全球治理是指各国各方通过共商的方式形成一套制度和执行机制,解决彼此以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的命运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一国的发展与外部世界互为条件,全球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波及很多国家的内部发展.因此,全球治理的质量与各个国家休戚相关.然而,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为突出.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外交场合提到当今世界面临"四大赤字",其中之一就是治理赤字.这个治理赤字既针对国内治理,也针对全球治理.只有更深层次地把握当今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其改革给出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典型的权威主义特征,表现在执政党主导国家的治理活动、国家对社会的强力控制、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等方面。权威治理对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稳定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构建了完整而相对严密的"社会控制之网",有效地化解了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对政治稳定的冲击,蕴含着分散执政风险和自发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功能,在国家与民众之间、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关系等向度上发挥了维护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它主要依托组织而不是制度作为其核心媒介,维稳的制度化设计缺失,导致压力型维稳常态化;它抑制了社会的成长,维稳的主体过于单一,基层政府的负荷过大,加剧了社会矛盾向政府的集中;它没有使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关联机制,导致政府间行政博弈泛滥,地方政府的"变通"行为时常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8.
生态合作治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沿线国家为应对复杂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跨区域协同共治机制。当前,“一带一路”生态合作治理在自然灾害和生态风险应对、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绿色合作、合作机制建设与对话交流、合作规划和参与指引建设、技术转让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面临着大国博弈导致治理碎片化、各国发展现实差异与理念偏差、本国利益保护偏好、国际合作平台机制欠缺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引导,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的生态治理合作交流平台与机制和对内的政府与企业约束引导机制的建设,担起中国责任。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细的理论体系。政治理论的核心关怀是国家治理问题。追溯国家治理如何成为中国国家话语,可把握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重要论述的学理与历史逻辑;分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构成,可把握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而在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重要论述中,制度模式选择问题与价值体系塑造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指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政府治理过程中,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大数据技术可以增强政府决策过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能够助力政府公共服务高效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以提高政府治理的精准性,使政府更好地履行现代政府职能;有助于政府治理体系中多中心协同治理局面的实现,从而提高政府治理的效能。运用大数据技术重塑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